文言文导学法探讨

    江群英

    摘要:让学生传承中华文化,让文化自信扎根于心,必须读懂和理解文言文,这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核心素养,应该从小学开始打好基础。文章遵循“学为中心”“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导学方法入手,论述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主要步骤和三个辅助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指导策略;基本步骤;辅助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文言文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尽早进入中国古文化的天地。人教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人教部编版教材”)更是将比例不小的文言短文、国学经典编入教材。学好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也是学生一项极其重要的语文核心素养。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文言文久远古老,不易读懂,时常会遇到瓶颈。因此,教师要贯彻“学为中心”的理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教师的导学价值。

    一、文言文“五步骤教学法”

    1.境:创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使之乐学、想学

    将还原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体现教师引领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伯牙绝弦》时,课前教师把一架古琴搬到教室,让学生弹拨琴弦,倾听琴音;课上,教师播放《高山流水》,又借助课件,多角度展示文中场景,学生很快进入故事情境。教师再带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字,想象“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人场景,体会文中的意境,理解并感动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深刻意义,清晰地明了“知音”的含义和知音难求的那种怅然。还原情境的做法,就是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场景,增强代入感和感性认识,降低理解的难度。

    2.断:指导学生准确断句、读准字音,使之流利通读

    文言文的断句很难,断句断对了,理解就会简单许多。断句也只有基于初步的理解才能断得准确,两者相辅相成。学生的断句错误比比皆是,且不说文言文,即便是古诗的题目,也常有读错。

    例如,“送/元二/使/安西”,学生因为很小就背诵,常会读成“送元/二使/安西”。

    又如,在教学人教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学奕》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学生常错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帮助学生准确断句,是带领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开始,同步进行字音落实,使学生能够做到流利通读。

    再如,人教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中的“光/持石/击瓮/破之”需要教师及时指导断句,“足跌没水中”的“没”的读音也需要指导;与人教部编版教材配套使用的三年级下册《课堂作业本》中的《南辕北辙》中的“君/之/楚,将/奚/为北面”也需要教师指导断句。对于此类浅显的文言文,将断句和读音解决后,学生的初步理解便基本没有问题了。但是,进入高年级后,学生在练习中需要补充学习很多小古文。以课外小古文《王冕僧寺夜读》一文为例,要帮助学生准确断“执/策/映长明灯/读之”一句,这样学生才能容易懂得这句话是讲“王冕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断句正确了,字音读准了,学生就能大声读,再反复读,直至读熟,继而成诵。不过在引导准确断句和读准字音时,要让优等生领读,一起分析判断,同时也需要教师重点指导难句和范读,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译:引领学生查找资料、自主释词,使之读懂文意

    倘若一篇文言文里有几个关键词义不理解、不弄通,学生胡乱猜测,句意、文意往往会大相径庭。教师不能放任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必须指导他们掌握查找资料的正确方法,教会学生自主释词,让他们初通文意,不被“拦路虎”打倒。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进行指导。

    第一步:指导学生学会看注释。

    很多文言文都配有大量的注释,只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一一对应地看注释,然后把注释串连起来尝试翻译全文,往往大部分都可以弄明白,难点迎刃而解,阅读理解就基本没有问题了。

    例如,人教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文中,“兔走触株”一句中的“走”,注释是“跑,逃跑”的意思,“因释其耒而守株”的“释”和“耒”,注释分别是“放下”和“农具”的意思。学生大多都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看完注释后再翻译毫无压力,轻而易举。

    第二步: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和查找资料。

    有的文言文注释非常少,即便是看了所有的注释,还是有很多不完全明白的词句。注释串连不起来,翻译不完整,文章意思难以确定,学生会觉得不知所措,但是又无法凭自己的能力解决。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指导学生在多个义项中据词定义、据句定词,培养学生准确找到义项的敏感性;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查找资料,这样也能解决大多数余下的难字、难句障碍了。有些实在查不到的,这部分注释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一一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就能准确理解文言文了,也就能好好地完成阅读理解任务了。

    例如,课外文言文《列子学射》,文章后的注释比较少,学生对“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这一句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守”“独”的义项,解决了这两个字,再把这句串连翻译出来就是“可以了,要牢记(学成的道理),并且不要丟掉。不单单是射箭一事,治理国家与修身养性也都该这样。”这样全文的意思学生也就完全明白了。

    第三步:指导学生学会在翻译时增补、调换、省略。

    掌握了词义后,学生就可以串连词义翻译全文了。由于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很多文言文在翻译时需要调换语序或补充缺漏的词语,有的需要省略或不译,才能易于理解。

    例如,前面所述的《列子学射》括号中的“学成的道理”就是补充;课外文言文《咏雪》一文中,“撒盐空中差可拟”这句,调换一下“空中”和“撒盐”的顺序,翻译成“和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而“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要加上缺漏的词语“比作”,翻译成“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儿飞舞”,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了。

    4.知:引导学生知晓背景、了解作者,使之贴近作者

    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言文学会断句了,能读顺了,能翻译了,也渐渐融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意境和氛围中。下一个任务就是走近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心境,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大背景,密切贴近作者的所感、所想,直到触摸作者的心灵,渐渐地理解和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这与现代文、古诗词的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处,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在此不再赘述。

    5.诵:组织学生花样诵读、体会意境,引发情感共鸣

    经过以上四个步骤,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这个任务的完成先要借助读,各种花样朗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分句合作读……直至读得滚瓜烂熟。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也是需要熟读的,每读一遍,学生的理解就会加深一层,能够流利诵读了,学生的理解自然就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境界。这个新境界就是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并得以升华,从内心深处充分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要告知的哲理,所要排遣的思绪……这样就等于是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中,触摸到了古人的心灵,得到了奇妙的情感熏陶和升华。

    二、文言文教学的“三个辅助方法”

    1.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小组探究式学习,辩清楚、论分明

    例如,补充材料《师旷论学》中的“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一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一名学生开始解释成:点起蜡烛的明亮,谁摸黑走?其余学生讨论、补充,经过几次修正,最后解释成:点起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这样学生就都懂了。

    2.以文本为中心,引导学生古今对照,快速学、简单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根据古文改编的,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将相和》《晏子使楚》等,还有许多安排在语文园地中的成语故事,也都是根据文言文改编的。

    例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八”中的成语故事《响遏行云》,其实就是文言文《薛谭学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文言文《薛谭学讴》,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现代文,很容易就读懂了古文的意思。接着,教师又对其中的几个关键字、词进行检测指导,如“穷”“辞”“衢”“射”和“反”,学生就完全掌握这篇文言文了。尤其是“射”和“反”,在这里的意思是“感谢”和“返回”,学生也知道了“反”是个通假字,古今字义不同。这样对比教学,降低了难度,简单快速,提高了效率。

    四年级开始,只要是能找到文言原文的学习内容,一般都可以进行古今对照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文言文知识,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且事半功倍,效果极好。

    3.以思维为中心,适当延伸,指导学生知人性、明事理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将思维习惯、处事方法,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在潜移默化中教授给学生。人教部编版教材编入了大量的国学经典,其目的和意图十分明显,教师应该有清醒而敏感的认识。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所学文言文在人文主题上的不同价值,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准确把握主题思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得到有益的提高。

    例如,课外小古文《为学》,教师组织學生充分讨论文中“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从而让他们明白“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的深刻道理。

    每篇文言文都蕴含哲理,疏通文理后设定话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这样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才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内化,古人的非凡智慧才能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文化自信自然能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指导文言文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拓展教学资源,进行广泛的文言文阅读训练。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得以永久继承。“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小学语文,2019(Z1).

    [3]安布罗斯,布里奇斯,迪皮埃特罗.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M].庞维国,徐晓波,杨星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