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触”不在 随“视”可达

    柳琰

    

    

    

    【摘? ?要】随着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已深入小学课堂,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出现教师用得多、学生用得少,预设成分多、生成成分少的情况,继而造成教学依赖教案、课件生成性不够的尴尬局面。创设现代教学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课堂“即时交流”新样态,可化解这一尴尬局面,使学生的所学能够在课堂现场生成,从而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言语实践能力。

    【关键词】现代教学技术;即时交流;优化教学;小学语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上现代教学手段日新月异,传统课堂显然已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据此,可以看出优化教学手段的必要性,要让教学方式从直观化、真实化逐步向即时化、现象化发展,基于生本、源于生本,使课堂教学能够更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一、即时文字输入:增进现场感知

    识字认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过程相对机械、无趣。教学中普遍面临的困境是在看似顺畅的教学背后,学生被动接收、吸纳知识。如何使学生由被动接纳转化为主动汲取,是需要思考并亟待解决的。

    【案例一】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识字认字环节中,通常采用的教学流程是:学生初读课文,圈画文中难读的字词,随后教师切换课件,呈现提前预设的难读字词,指名学生反复认读,或者变换形式齐读、互读、开小火车读,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认识。教学内容只通过一张PPT呈现。

    若如上述般进行教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表现出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致使教学互动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课上没有及时掌握学情,仅依据预设教学,教学过程并不能完全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此,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当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时,教师需要思考介入其他的方式辅助教学。从识字认字的特质分析,“移动课堂”为识字认字环节开辟了新的学习路径。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导学”把课前的预习任务推送给每一位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上传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学习成果。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场生成,聚焦学生认为难读难认的字词,具体如下图所示。

    课前,教师把学生在导学中的回答情况进行汇总,并把出现率最高的词语做上记号,课始将其同步投射到一体机屏幕上。区别于常规课堂,显示屏上所出示的词语都来源于学生,继而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指名读或开火车读,实现快速聚焦,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教师还可以随机选择学生的导学情况,播放音频,让全班学生参与到帮助检查朗读情况、改善朗读面貌的练习活动中,并由此及彼,起到聚焦难点、辐射全体的效果。

    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面对同样的字词教学任务,有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加之来自现场的实时呈现和即时交流,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丰富了。此外,真实的学习场景无形中带给学生更多、更强烈的学习成就感,也为提升教学效果做出了贡献。

    二、即时导图构建:触摸思维痕迹

    文本梳理是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既要提取关键信息,又要整合内容,厘清文本结构。通常情況下,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教学案例还原如下。

    【案例二】

    执教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在课文中画出中心句,再梳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与经验,对“文章要围绕中心意思写”也有一些初步的认知,但对文章的中心意思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的关注还很不够。因此,本课教学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聚焦第2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恰当选材的。常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PPT呈现文本内容和结构,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图表和听教师讲解来理解内容与厘清结构(如下图)。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PPT虽具备图像化、直观化的优势,却不可避免地存在固化、死板的缺陷,无法实现现场生成。因而,学生只能自行解读文本,尽力贴近PPT呈现的思维导图,没有办法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形成独到的见解。

    那么,如何避免PPT带来的劣势呢?借助交互式一体机,实现动态化教学是可选择的教学途径之一。它最大的优势是动态构建教学的可视化场景,易于展现抽象的、不易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形象的概念或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较好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譬如,在交互式一体机的辅助下,针对同一教学片段,教师能呈现生动的教学过程:先由学生自行理解文本内容,然后一键链接授课终端,实现大小屏互动投射,这样可以更加便捷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对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直播。学生可在显示屏上任意拖拉、圈画、书写,在即时交流的场景下呈现自己的学习结果。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原本教师预设的仅仅是“树枝状”结构图,而当学生的作品在“云端”共享后,大家发现还有“归类”式、“放射式”等多种结构图式。这对师生双方都具有启发性。如下图。

    可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可视、可画的特点,课堂上的“即时交流”凸显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看见自己的思维变化,不断重组和激发新的思维。

    三、即时动态演绎:创设想象支架

    古诗词具有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意蕴丰富的特点。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融产生了独特的意境。教学中,面对写景的古诗词,教师一般都会结合诗画相融的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学生初读古诗词,圈画诗词中的景物。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绘简笔画或贴板贴画,以此鼓励学生根据词句进行想象,根据画面来理解诗词的意思、意蕴。那么,在教授古诗词的课堂上是否真的“非画不可”或者唯“画”才行?根据课堂实际,可以看到,有些教师的绘“画”技术让人无法恭维,更为遗憾的是,有些“画”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反而弱化了场景,制约了学生的想象,显得得不偿失。

    当教师提供的图画不足以支撑起课堂教学或不能为课堂增彩时,他们就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下的古诗词教学完全可以呈现不一样的效果。

    【案例三】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为例,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这句古诗时,可以这样教学。

    在学生圈出诗中景物“湖光”和“秋月”之后,课堂运用动态技术,慢慢隐去其他诗句中的字,仅留下“湖光”与“秋月”。然后教师创设情境:“夜幕降临了,月亮慢慢地升上了天空……”屏幕开始渐渐变蓝,犹如夜幕降临,“湖光”二字向下沉,“秋月”二字向上移动,最后定格。以平面文字升降变化来表示夜幕下明月升起、挂在天幕,底下宽广无边的洞庭湖景象(如下图)。

    学生基于作者的描述、文字的提示、图片的结构,很自然地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秋月山水图。这样的山水图储存于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每一张图片的构图都是相似的,又各有特色。

    依托字图变化想象景物,化难为易,为想象提供支架、扫除障碍。学生不仅从中感受到了意境,也习得通过想象理解诗句的方法,达到1+1>2的效果。

    四、即时实录反刍:激活学习动力

    “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激发兴趣的平台,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为学生提供音频进行范读指导,但是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产生和冰冷的机器打交道的错觉,难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达到朗读指导的预期效果。为了改善此类情况,可利用PPT中的“录制幻灯片演示”功能,但它也有局限性,仅能定时播放音频和切换课件。一体机中的“百宝箱”“录屏”功能(如下图)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录音、录屏技术。可以说,一体机是非常实用的学习展示工具。

    “一体机”录屏

    回到案例一,为达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积累语言”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邀请大家为小兴安岭的风光宣传片配音。教师同样提供图片和音频,缺少同步的课文朗读录音。若采用“录屏”技术,或者利用摄像头实时演示或展示物品,那么在与屏幕同步状态下摄像头所摄内容都会实时动态显示在投影仪上。利用此功能不仅可以把学生的现场朗读结合图片和音乐同步呈现,还可以向學生展示他们朗读时的神态表情。这样做不但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朗读面貌,也能引发学生对朗读效果的自主反思,进行即时的、有针对性的检查与反馈。交互技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展示的机会,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言语实践中感悟、比较、发现、模仿,逐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利用一体机的记录功能,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不断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与评估等进行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深化教学预设,提高教学针对性。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辅助功能是多方面的,只要教师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打造即时交流的课堂样态,就能变封闭的学习为开阔的学习,变单一的学习为交互式的学习,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下的语文课堂上,人人参与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学技术教师用得多、学生用得少,预设成分多、生成成分少的问题,最终实现了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使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莉.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2016(2).

    [3]肖雄燕.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能力[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

    [4]兰国帅.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5]许小云.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6).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 ?3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