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中见她

    程达

    

    

    艺术源于生活,电影反映现实。电影作品作为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传递人们的思想和认知,让人们更加了解真实的社会,也引发群体性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女性作为社会劳动的重要参与者,为社会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女性的付出与从社会中获取的回报严重不匹配,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印度作为一个种姓制度森严的国家,有着严重的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歧视尤为严重,这一矛盾也更加凸显。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以往仅仅单纯承担家庭劳动变为直接参与社会工作并获取报酬,具备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她们向社会要求和男性平等权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一部分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思想解放的男性也开始成为女性主义的支持者,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印度女性主题电影为例,通过对影片中男女人物的塑造,探讨印度电影中的女性主义。

    一、引发争议的《摔跤吧!爸爸》

    2016年12月23日,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影片《摔跤吧!爸爸》在印度上映,这部集合了优秀导演、著名演员和知名制作班底的影片上映伊始就获得了印度影迷的关注,在印度本国创下的票房纪录,登顶宝莱坞电影历史票房榜首;2017年5月,该片在我国上映,这部没有俊男美女主演,没有奇幻剧情加持,制作成本也并不太高的影片,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然而它却凭着良好的口碑,在豆瓣一度评分高达9.8分,让无数人走进电影院,最终创造了近13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1]。

    伴随影片热映而来的是各种争议。在片中,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的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放弃摔跤,他一直希望有个儿子来帮他完成成为世界冠军的梦想,但没想到妻子却一连生了四个女儿。辛格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但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再三考虑之后,他与妻子约定,在一年的时间内,让他按照摔跤手的标准严格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剪掉长发,让她们练习摔跤。在经过艰辛的努力后,他们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成为千千万万女性的榜样。这本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但片中父亲这个角色却引发了很大争议,不少人认为这是打着“女权”的旗号,实则处处彰显着“父权”和“强权”,阉割了女性的主观能动性,让片中两个女儿在父亲的强迫下,不得不进行摔跤练习,进而去实现她们父亲的梦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管打着多么冠冕堂皇的幌子,也无法掩盖其美化“父权”“强权”的事实。这种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对这部影片的争议也一直持续至今,但当我们仔细看片中几个细节就会发现,父亲当世界冠军的梦想只是一个引子,他之所以这样做,更重要的动机还是在于他对女儿的信任,对“女孩唯一的价值就是结婚生孩子”这一观点的不屑,他以一个父亲看似粗暴的方式去帮助女儿们寻找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

    当不安的母亲质问“谁敢娶你的女儿”时,辛格说,“我将培养出非常伟大的女儿,他们没有资格挑选我的女儿,而是我的女儿挑选他们”,这说明辛格并不认同女儿的最终出路和唯一价值就是嫁人生子;比赛前夜,辛格对女儿们说:“明天的比赛非常重要,因为明天你的对手不是Angeline,你是在跟所有歧視女性的人战斗,反抗那些歧视女性的人,反抗只能做家事,反抗从小就开始订婚。”这说明辛格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带女儿走的这条路是如此艰难,甚至要背负着与所有人为敌的压力。片中还借着女儿小小年纪就要出嫁的那位好友之口,替辛格的行为做了解释:“从一个女孩出生开始,她们的命运就是做饭、打扫卫生,全身心做家务,然后等她们成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家里就会把她们嫁出去,交给一个并不熟悉的男人,然后为他生孩子,抚养孩子,这就是一个女孩的宿命。最后看看你的父亲,他在和全世界对抗,他承受着所有人对他的嘲讽。为什么?是为了让你们有个好未来,他做错了什么?”这段话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影片主创人员的观点和立场。诚然,米格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他身上的确有“父权”“强权”的一面,电影里也充分展现了他的局限性和不完美,但他为两个女儿所做出的抗争和努力,仍然是值得肯定甚至是堪称伟大的。

    尽管争议难消,但影片中两位女儿的奋斗历程无不凸显着印度女性主义的觉醒,是印度女性解放的新征程,因而女性主义也就成了《摔跤吧!爸爸》中最值得关注的人文价值之一。[2]影片强化米格的“父权”“强权”形象,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状的深层次思考。我们首先必须意识到,影片中故事的发生地在印度,我们不能用西方发达国家对女性和男性的要求来衡量他们的行为。当西方发达国家的女性已经实现了基本的自由,有着和男性相差不大的社会机会时,她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更好的生活,其个体权利能实现到哪种程度,大部分取决于自身的天赋和努力。然而,当女性出生在印度,生存在这个无法逃脱的悲惨闭环中,她们无法自主决定自己人生的任何一个节点,从出生到读书,从嫁人到生子乃至到死亡,她们人生的每一步都被社会死死卡住,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逃脱,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印度女性电影中出现一个强势的男性角色,也是符合社会现实的一种安排。

    二、以男性为绝对主角的女性主义电影《厕所英雄》《印度合伙人》

    《摔跤吧!爸爸》讲的是印度女性争取独立的权利,《厕所英雄》讲的是印度女性争取上厕所的权利,《印度合伙人》讲的则是印度女性争取在生理期使用干净廉价的卫生用品的权利。三部作品都是以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厕所英雄》讲述了新媳妇贾耶嫁到一个没有厕所的印度村庄,经历了必须深夜野外如厕的尴尬。面对厕所难题,丈夫凯沙夫绞尽脑汁,蹭别人厕所、蹭火车厕所,甚至铤而走险偷公共厕所,却发现传统观念如铜墙铁壁,想要一间厕所难如登天,为此新媳妇提出“没有厕所就离婚”。为了挽回妻子,凯沙夫不惜与父亲、村邻以及传统观念为敌,他买来材料在院子旁盖起了一座厕所,结果遭遇父亲和村长的强拆,他被迫以一己之力对抗全村,最终,厕所如愿建起来了,夫妻也得以重新团聚。

    单从剧情梗概来看,丈夫凯沙夫和妻子贾耶都是“厕所英雄”,但在整个影片的人物塑造上,丈夫凯沙夫显然才是真正的第一主角,他比妻子贾耶显得更为立体和饱满。观众观影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见证凯沙夫从妥协到成长,从不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抗争的全过程,反之妻子贾耶这个人物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为了“点化”凯沙夫实现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转变而已。除了女主角在一定程度上被工具化,影片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也相对扁平,如凯沙夫的奶奶告诉贾耶,身为女人就是要不断妥协,奶奶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文化的代言者形象;贾耶的母亲心疼自己的女儿,但却害怕自己的女儿真的会离婚,她是一个爱子女却又无能为力的母亲形象;村里的其他妇女也成了天生顽固守旧、自愿做第二性别的脸谱化人物。诚然,这样的设置可以更加凸显“英雄”主题,让男主角的形象更加伟岸,但我们必须看到,这并不是印度社会的真实写照,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大力推动“厕所革命”的主力军还是女人们,她们比男主角更无愧于“厕所英雄”这一称号。

    《印度合伙人》中的男主角堪称是“厕所英雄”的全方位升级版。该片根据印度草根企业家阿鲁纳恰拉姆·穆鲁加南萨姆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主人公拉克希米冲破阻力,发明低成本的卫生巾生产机,为印度农村的经期卫生观念带来变革的故事。故事的总体脉络和《厕所英雄》相似,都是丈夫感受到妻子生活中的不便,进而采取措施,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种种难题,最后得以解决,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从主题上来说,两部影片都不约而同地抨击了印度的落后习俗,并塑造了一个爱妻子的好男人形象,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厕所英雄》中的丈夫凯沙夫是被动地去响应妻子的要求,从一开始的不得已和不情愿逐渐转变成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在整个过程中,一直是以妻子的要求在引导故事和情节的推进的;《印度合伙人》中的丈夫是主动去解决妻子的需要,而妻子对这一切似乎无所谓,甚至在面对周遭压力的时候,还对丈夫的行为进行了明确反对。两部影片中的妻子都选择了“回娘家”,但原因却大相径庭,《厕所英雄》中的妻子贾耶是为了让丈夫积极解决上厕所的问题,《印度合伙人》中的妻子则是为了让丈夫停止制造卫生巾的举动。《印度合伙人》中的妻子葛雅特丽代表了印度女性中思想保守,囿于传统陋习,不敢为自己争取权益的一部分人,她的形象,多多少少让观众产生了一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与之相对应的,该片又塑造了一个和葛雅特丽截然不同的合伙人帕里的形象,她受过高等教育,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亲的疼爱,一直以来都不认为女性低人一等,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已经充分萌发,在拉克希米受尽世人嘲讽,没人伸出援手时,是帕里不但帮他走出困境,还陪伴他将廉价卫生巾推广到全国。尽管帕里不是片中的绝对主角,但她的形象,代表着印度女性的觉醒,让人看到了印度女性的希望。

    这三部评分相对较高的女性主义题材电影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男性是绝对主角。《摔跤吧!爸爸》是由父亲在引导整个故事的进展,引领两个女儿进行奋斗;《厕所英雄》中的妻子贾耶虽然主动提出了需求,但整个故事的主线更偏重于对其丈夫凯沙夫态度转变的描述;《印度合伙人》中,出现了懦弱的妻子和城市合伙人女孩两位女性形象,但形象反差巨大的她们,都是为了衬托男主角而存在的。是印度电影人不愿意将女性作为女性电影真正的主角吗?并不是。这些年来也涌现了一大批以女性作为绝对主角的女性主义电影,如2014年上映的印度电影《女皇》,讲述女主角兰妮在婚礼举行前一天被悔婚,伤心难过的兰妮独自前往法國,以一个人的蜜月旅行治疗情伤,在异国的许许多多“第一次”体验,渐渐改变了她的价值观,让观众见证了一个女孩成长和转变的全过程;同年上映的《粉红帮》,讲述了在北印度腹地的中心,一群女人组建了名为“粉红帮”的帮会,在姐妹们陷入困境之时,拿起武器与男人们搏击,保护女性,解决家庭暴力问题,展示了女性坚不可摧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这些以女性作为绝对主角的女性主义电影,在票房表现和社会影响力上却都远远不如以男性为主角的女性主义电影好。迈蒂利·拉奥曾对20世纪80年代表现复仇女性的电影进行了研究,指责流行电影吝于对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进行再现,远未达到女性主义的预期[3]。这一番发表于1998年的言论,在2020年的今天看来,竟仍然切合实际。

    三、印度女性主义电影妥协下的抗争

    叫好又叫座的印度女性主义电影中,主角或主线大多是男性。这看似矛盾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印度女性地位仍然相当低下,这并不是几部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女性主义电影就可以彻底改变的。当整个印度社会都将男性作为绝对主角时,要求女性电影真正展现女性,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奢望。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安排,在印度这个特殊的国家,有着积极的作用。

    《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是一份展示男女间在经济地位、学习机会、政治参与及健康卫生四个范畴中的差距的报告。调查在全球大部分国家中进行。报告由世界经济论坛于2006年在瑞士首次发表,其后每年发表一次。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根据对15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分析,按照当前政治、经济、卫生和教育等领域的进展速度,全球范围的性别差距要99.5年后才能全面消除。这这份报告中,对印度有以下描述:只有四分之一的妇女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即工作或寻找工作),是世界上参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第145位)。此外,据估计,印度女性的劳动收入仅为男性收入的五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低的(第144位)之一。[4]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不得不被动或者主动借助父亲或其他男性的力量,在“父权”“夫权”的压力或者帮助下,和“父权”“夫权”的拥有者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自身的突破,逐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平权”或者某种意义上的“女权”。

    在影片中,“父权”“夫权”和“女权”这一组矛盾的关系,居然实现了统一,这看似荒谬却合理的安排,一方面暗喻了在当今的印度,只要男性不觉醒,仍然用自身拥有的“男权”去压迫、压榨和打击女性,仅靠女性自身的力量,在“男权”的压制下,女性无法实现任何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另一方面也在告诉人们,“男权”和“女权”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尊重女性,实现“女权”并不是为了打压和抵制男性的权利,相反,两者不但可以并存,还可以实现共存共赢,作为男性,应该为实现女性的基本权益努力,因为每一位被不公平对待的女性都一定是某位男性的母亲、妻子或者女儿。

    近年来的印度女性主义电影尽管存在着将男性当成绝对主角的情况,但综合其国情和现实,我们并不需要对此太过悲观,这样的女性主义电影讨巧地用号召力更强的男明星替代女性成为影片主角,吸引更多人走进电影院,在观看影片的同时,让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女性主义电影中男女平等、互相尊重的主题,而片中男性正面的形象也对其他男性有示范和引导作用。这种对社会现状妥协的安排,尽管让人有些无奈,但客观而言,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印度的女性生存状况改善有推动作用。

    四、启示与反思

    电影,被看作妇女运动战场上可堪一用的媒介武器之一。电影可被当作意识形态工具,拿来对抗以男性主导的媒介所呈现的刻板女性形象,促使女性對自己在父权社会中所处的次要位置和被认定的从属角色有所认识。[5]真正的女权并不是鼓吹男女对立,而是提倡相互之间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其最根本的诉求是平等,男性和女性都能有平等的人格、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机会,其本质是争取“人权”,而不是要求女性的特权,更不是鼓励变成或者取代男人,从而去取代“男性特权”。

    面对印度男女严重不平等的现实,印度的电影人正在努力,无论是《摔跤吧!爸爸》的父亲扮演者阿米尔·汗,还是《厕所英雄》《印度合伙人》两部电影中丈夫的扮演者阿克谢·库玛尔,他们都用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并主导了这些女性主义电影,通过自己强大的票房号召力,让影片在印度获得了更大的关注度和传播度。我们无须苛责女性主义电影的绝对主角是男性这样的现状,只要电影主旨是鼓励女性独立自主,提倡男女生而平等,无论绝对主角是男是女,都已经变得没那么重要,相反,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那些打着“女权主义”旗号的女性剧中“女人最大的成功是找到一个好男人”“事业的成功只是谈情说爱的副产品”“只有事业没有爱情的女人注定悲剧”等隐藏设定。

    和印度用男性担当绝对主角,但主题是女性觉醒和男女平等相反,我国近年来涌现了很多以女性为绝对主角的影视剧,但不管是女性群像剧《欢乐颂》《三十而已》《新闺蜜时代》,还是大女主剧《芈月传》《我的前半生》《楚乔传》,这些看似将女性的成长作为主要展示对象的女性剧,其本质都是爱情剧,其中的女主角不管是黑化也好,掌权也罢,都不是出于自身的理想抱负和追求,而是在外界的因素下被动完成,女主角缺乏主体意志,且大多从“傻白甜”出发,漠视自身和女性群体的权益,在多位男性的庇护下“成长”,最终“被迫”实现事业的成功和某项目标的达成。这些女主角没有事业上的诉求,她们唯一的愿望永远是“一生一世一双人”,这些打着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旗号的影视作品,充斥着女性恨嫁的情绪,将爱情和婚姻变成女性价值的唯一载体,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伪女权主义。这种影视作品只能被称之为女性剧,和女性主义毫不沾边。

    在男女极度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下,印度电影人能拍摄出如此高质量的女性主义电影,并在印度国内和国际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准的精神内核值得我国影人借鉴和学习,更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摔跤吧!爸爸》票房数据[DB/OL].(2018-09-02)[2020-06-12]http://piaofang.maoyan.com/movie/588362/.

    [2]电影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以《摔跤吧!爸爸》为例[ 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jun.Vol.42 No.2.

    [3][5][英]吉尔·内尔姆斯 电影研究导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291,285.

    [4]全球性别差距报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20)[EB/OL].(2020-01-02)[2020-07-15]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GGGR_202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