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中的赋能

    沈晓萍

    一、转知成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它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对方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且产生逆反心理。观察是不带任何价值判断、情感,不添油加醋,只是“ 白描”地陈述。

    在师生沟通中,区分观察和评论是沟通智慧的一种呈现。如在师生谈话中,教师对学生说:“你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课,作业每次都不认真做,错误很多,成绩下降。”“你经常拖拉磨蹭。”这两句话其实都是评论,其中“经常”“每次”“从不”“总是”这类的词语往往表达的是评论。如果教师一直习惯于用评论的话语,学生会想反驳,或者有时候都懒得反驳,而是拒绝沟通。“观察”的语言可以这样说:“我观察到,你最近几天的家庭作业没有完成,成绩出现下降的趋势。”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步是运用观察要素,客观中立地陈述事实。

    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同样可以运用“观察”这一要素调控课堂。有时候当课堂纪律需要调控的时候,与其用发火来压制,不如用“观察”的语言描述:“我观察到,第三组的同学听得很专注,第五组的同学可能需要几分钟来调整专注的状态。”当全体学生听到老师客观描述观察到的课堂时,马上也意识到调整的重要性,会更加积极地合作。

    二、赋知于情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是感受,体会和表达感受。人们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由于感受类词语的匮乏,另一方面是人们忽视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有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才能更清楚地表达感受,沟通才能更为顺畅。可是每次当我们说“我觉得”时,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比如被打扰、被忽略、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拒绝、被束缚、被欺负、被贬低、无人理睬、无人赏识得不到支持等,这些词都是在表达想法。清楚地表达感受需要用到丰富的词汇,如兴奋、喜悦、欣喜、兴高采烈、感激、自信、開心、快乐、愉快、平静、自在、放松、安全、温暖、害怕、担心、生气、烦恼、失望、无精打采、内疚等。

    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如果能体会学生的感受,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情感联结的,能达到“共情”的效果。如教师平时可能会这样对学生说:“我觉得你学习上懈怠了,最近的家庭作业都没完成。”这其实是在表达想法。如果表达感受,可以这样说:“当你最近几天的家庭作业没有完成时,我感到有些担心,我希望能和你一起找找原因。”还可以再问问学生有怎样的感受。在表达自身感受时,可以用“我信息”句型:“当________的时候,我感到________,我希望________。”在表达对学生感受的理解时,可以用“你句式”:“你感觉______,是因为______,你希望________。”管理班级纠纷时,如果双方因为争吵或者闹别扭都处于情绪的高峰期时,班主任要先帮学生处理情绪,然后再讨论问题。可以问:“能说说你们各自的感受吗?”或者用“你句式”和“我信息”句型帮助学生看到彼此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育知见需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要素是需要,学生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如当教师听到不中听的话时,可能有四种选择:

    第一,认为自己犯了错,自责、内疚、惭愧,厌恶自己:“我真的不是一个好老师,孩子这么不喜欢我。”

    第二,指责对方:“你这孩子没有礼貌,对老师这么不尊重!”师生双方都感到恼怒。

    第三,了解双方的感受和需要。教师可能会发现自己有些伤心,因为他看重学生对自己的接纳、尊重和认可。

    第四,用心体会学生的感受和需要,探寻学生行为背后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讲话、不遵守纪律,他的真实需要是“请关注我,让我一起参与到班级活动和课堂中”;有的学生喜欢报复,以牙还牙,他的真实需要是“我受伤了,请认同我的感受”;还有的学生自暴自弃,消极而退缩,他的真实需要是“别放弃我,让我看到如何迈出一小步”。当了解到学生真正的需求,教师就能做出鼓励性的回应,如停止批评,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关注学生的优势等。

    四、化知为行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要素是请求帮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提出具体的请求时,避免使用过于抽象的语言,尽量使用具有可操作性的语言;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明确目的;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可能不一致,有时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

    如果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提出请求的人进行批评和指责,那请求就变成了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一方来迎合另一方,而是重视双方的需要,帮助双方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上建立联系。

    在师生沟通中,也需要区分请求和命令。教师在繁杂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希望以高效的方法达到管理的效果,而命令是时间上最高效的一种方式。当学生听到很多命令时,会有两种选择:服从或者反抗。也许更多的学生会选择服从,但内心却认为被迫,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反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学生内心拥有爱和期待,他们的行为才会有真正的改变。师生沟通中,教师需要“蹲下来”,和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上,认真倾听,表达感激,请求帮助,这是真正地示范和践行“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