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小说中的黑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成因研究

    ◆摘? 要: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作为社会心里方面一种特别的精神症候,在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表现非常明显。在种族主义社会里,白人会想方设法阻止黑人追求自由与平等权利的实现,尤其注重对黑人思想意识的重塑,向黑人灌输白人至上的价值观念。白人种族主义者致力于把黑人驯化成忠诚、乖巧的低等人,让黑人心甘情愿地为白人服务,使黑人生活在斯德哥尔摩症候的精神困境之中。为此,白人常常会用传统的宗教手段、科技所推动的现代媒介、占优势地位的价值观引领以及教育方面的持续发力。

    ◆关键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宗教;媒介;价值观;教育

    在美国社会,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是使黑人感到自卑、无助和绝望的三大因素。在这一定社会机制中,一些黑人很容易认为自己低白人一等,把白人看作自己的救世主或主人,陷入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困境。“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种族主义是一种专制主义,它迫使黑人生活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病态中”。

    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中,施害者为了达到对受害者控制的目的会对受害者进行洗脑,控制了受害者的思想和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使受害者变得温顺、无知、自卑。在《汤姆叔叔的小屋》、《喧哗与骚动》、《土生子》以及托尼·莫里森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很明显看出来,白人主要通过宗教、大众传媒、教育以及价值观等途径来控制黑人,而这些作为社会意识控制的组成部分可以达到促使黑人对外界的认知被扭曲或失去某些社会认知能力的目的。

    一、宗教

    通常来讲,在一个受压迫或极端不平等的社会里,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境而找不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时,往往会向宗教寻求慰藉。一旦信仰宗教,人们就会认为自己的处境是由他们对神的忠诚度决定的。宗教作为一种话语力量,它要求人们要宽容、温顺,要学会逆来顺受,更要做好事。宗教在黑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美国奴隶制时期。因此,为了使黑人能够接受自己绝望的处境而没有怨言和反抗,白人倾向于支持黑人信仰宗教,也就是基督教,因为他们认为宗教可以麻痹黑人的灵魂。虽然那些信仰宗教的黑人很容易被白人世界所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黑人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例如,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在基督教影响下,他重视个人节操,德行高尚,帮助别人,更是全心伺候白人主子。即使这样,他仍然避免不了被白人贩卖三次,最后惨遭白人主子杀害而没有赢得一丝怜悯。同样,在《土生子》中,托马斯夫人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每次饭前都要向上帝祈祷。将每一次食物看作是上帝给予的恩惠。她经常用宗教思想教育比格,要接受黑人的卑下的地位,这样他们就不会受到白人世界的伤害。宗教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逃避种族歧视社会现实痛苦的途径。在比格监狱生活的开始,托马斯夫人在现实中没有其他办法来拯救她的儿子。作为虔诚的信徒,她试图请求黑人牧师哈蒙德用宗教解救狱中精神恍惚的比格。她仍然要求比格在出狱后向上帝祈祷。同样的,黑人牧师哈蒙德像许多其他黑人一样,从不问自己为什么处在在一个种族歧视的社会中,他只是消极地说服比格坦白自己的罪行,祈求上帝的宽恕。哈蒙德从未意识到他的宗教是被白人用来压迫下层阶级、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统治的工具。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只会让比格感到沮丧。哈蒙德对宗教的认知甚至無法和比格相比,他的宗教最终也无法改变比格的命运。

    比格知道,宗教只是让黑人变得更加温顺,让白人觉得黑人更容易被欺负和压迫。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白人仍然尽他们最大的努力通过宗教来控制比格的思想,他们邀请另一个白人牧师去说服比格,但比格只是把咖啡倒在了白人牧师的身上。可以看出,比格已经很清楚地理解了宗教的本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中的,宗教会导致受害者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压迫的痛苦中。

    二、媒介

    借助科技的不断发展,上世纪 40 年代美国传媒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引领世界潮流,所以报纸、杂志、影视等社会传播媒介就成为白人文化霸权实施的有力手段。居主导地位的白人控制着媒介,并且通过媒介塑造利于维护自己利益的行为、思想以及存在方式。于是个体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被媒介所左右。在《土生子》中,有两部电影分别是《荡妇》和《大探险》,这两部电影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比格生活中的现实内容。《荡妇》中白人的物质化生活代表了比格对心中理想生活渴望,而在《大探险》中的黑人过着野蛮的生活,这暗示着比格尔无法忍受的现实生活。“广告中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荡妇》……在夜总会游泳和跳舞;另一个是《大探险》……下跳舞”。因此,当比格看到《大探险》中黑人的野性时,他有意识地回到了《荡妇》的情境中。然而,当他徘徊在幻想中时,又无法忘记自己的黑人的身份。这两部电影明显地象征着黑人只能像野蛮人一样生活,而梦幻般的生活是属于白人的。在一个种族歧视的社会里,白人的特权是不可动摇的。比格和他的黑人同胞们经常看这些电影,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黑人中的很多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自己的劣势地位。

    更重要的是,比格对共产党最原始的认知也来自于传播美国共产党负面信息的白人媒体。白人所控制的媒体极尽可能地抹黑共产党人的形象,潜移默化地让黑人群体对共产党产生不好的印象和抗拒心理。比如电影里有一段描述共产党员属于不喜欢富人的人,或者生活在俄罗斯的野蛮民族。因此,当比格第一次见到像简和马克斯这样的共产主义者时,他很抵触与他们交往。很明显,媒体的作用是为了维护种族社会的秩序,利用各种媒介对黑人进行洗脑,黑化并打击社会进步力量如美国共产党的发展,进而达到控制黑人的目的。

    三、价值观

    黑人作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受害者,也遭受了来自白人世界价值观的伤害。在赖特时代,白人文化在美国社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是白人掌控者美国的主流文化。与之形成显明对比的是,黑人文化则处于从属地位,被白人定义为非主流的,低劣文化的代表。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白人利用自己的文化上的强势地位重塑黑人的价值观,使黑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白人的利益。

    以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孩》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因黑人与白人文化上的不平等会导致黑人陷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效应困境的现象。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小女孩佩克拉受到白人主流审美文化价值熏陶,渴望获取一双蓝色眼睛。她因为长相丑陋得不到母爱,却又因为父爱过浓烈而惨遭人格分裂父亲强奸,最后抱着拥有白人那样蓝眼睛的梦想而发疯。在《所罗门之歌》中的梅肯在白人价值观的影响下,对白人的价值观仰慕不已却对黑人同胞变得自私无情。他继承了父亲的假姓戴德(英译为死亡),暗示了其所处文化上的虚无性,进而引起他对黑人文化独具特色的认知与自豪感的匮乏,最终在白人文化价值下丧失自我。《柏油孩》的主人公之一雅丹因为欣羡于美国商业价值觀的宣传,失却了文化判断的方向感,逐渐接受了西方主流意识文化的审美价值以及各种所谓的潮流文化价值观念,陷入社会身份认同迷茫的困境之中却又难以自拔,最终走上歧途。以上三人都在西方各种白人占据优势的文化价值的攻势下,迷失自我,深陷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精神困境中。

    四、教育

    众所周知,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个人的前途命运,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更是如此。然而,在种族主义社会里中,它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白人限制黑人族裔发展的工具。在《土生子》中,一个白人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更加有机地吸收黑人为白人服务,同时认为也通过限定资金拨付限定黑人受教育的程度。因此,黑人一般接受不到高水平的教育,只能从事低报酬、低技术的工作。当然,也有极少数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但前提是要服从白人的命令,得到白人世界的认可。比格第一次去道尔顿家时,爱尔兰裔厨师佩吉对比格说道尔顿家之前有一个叫格林的黑人,为人很好,后来道尔顿太太送他去夜校学习,最终去了政府部门。可以推断的是,那个叫格林的黑人一定表现得很温顺,他对白人主子的表现肯定很忠诚。而比格的妹妹薇拉也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却只能接受低水平的职业教育,也就是缝纫班。《柏油孩》中的黑人女孩雅丹从小时候起就接受白人式教育,“她的精神深处有两个自我,根子上的黑人自我和文化上的白人式自我,”导致自己陷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折磨中,遭受身份认同上的危机。

    对于黑人来说,教育的作用不是帮助他们摆脱无知,而是教会他们变得温顺,或者让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影响,微观上讲,当他们与白人相处时,他们应该礼貌地说话,或者不说话;宏观上讲,黑人同胞要屈服于白人强势的文化价值控制之下,因此种族歧视思想和白人文化至上主义已成为阻碍黑人意识形态进步的无形桎梏。

    综述以上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在种族主义社会里,白人为了占据并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会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方式去阻挠。破坏黑人族群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以及帮助黑人夫人社会进步力量,使得黑人深陷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庞好农.斯德哥尔摩效应—《一脉相承》中美国南方黑人的心理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6(06): 47-52.

    [2]Richard Wright.Native Son[M].New York:Harper&Row, 1940.

    [3]熊文.自然·女性·社会——解读托妮·莫里森之生态女性主义意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02) : 55-60.

    [4]Morrison,T.Tar Baby[M].New York:Alfred A.Knopf Inc.,981.

    [5]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9.

    [6]托妮·莫里森.秀拉[M].陈苏东,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

    张新亮(1990—),男,汉族,河南信阳人,信阳农林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美文学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