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策略

    张燕萍

    摘要:读写共生,即在读写之间往复循环、共生共长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立场,从学生的读写兴趣、读写需要和读写困难出发找准“共生原点”;吃透语文教材,秉持目标意识,定准“共生长点”;基于系统思维,系统地设计“共生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读写共生;教学策略

    读写共生,就是以读带写、以写导读,“读”与“写”相互融合,在读写之间往复循环、不断深化、共生共长的过程。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让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运用更扎实,发展阅读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每个单元在编排上都明确安排“读”和“写”的具体目标,读写共生的教学策略贯穿始终。教材中还用“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小练笔”等方式安排多种类型的读写共生。下面,笔者以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课文为例,谈谈读写共生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立足学生立场,找准“共生原点”

    无论哪种类型的读写共生,教师都要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都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实体验者和落实者,充分考虑学生的读写兴趣、读写需要和读写困难。

    成功的教学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展开的。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课文中采用的反复修辞手法的语段十分感兴趣。虽然课后没有要求学生进行小练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进行如下读写共生活动。请你运用文中句式写一写“如果我有这样的一个园子,愿意就想就”。

    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读写基础,把脉问诊学生在读写方面的需要,再确定教学预案。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这节课时,要求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个难题。一是农村学生获取研究的资料和途径有限;二是平时很少接触到研究报告这类文章。因此,在指导写作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电脑室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在校园内询问其他教师,通过这些途径来搜集写作素材。同时,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研究报告,了解研究报告的格式,再让学生仿写,写好后对照课文《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进行自我修改、相互修改,再全班交流。

    基于学生立场,教师一定要考虑和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待学习任务。学生的读写兴趣、读写需要和读写困难,就是教师要介入引导、帮助的地方,从而确定读写共生的“原点”。

    二、秉持目标意识,定准“共生长点

    教师要潜心研读教材,落实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无论是哪种主题、哪种类型的读写共生,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都应该秉持明确的、精准的目标意识,做到一课一得,训练到位,切忌流于形式。

    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典型的读写共生教学策略的体现,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应该定位在“写”: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本单元还直接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和《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例文中的旁批和文后练习都明确指出了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些既告诉学生,阅读文本可以从具体的内容中感受到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要想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来具体描写”。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以采用“写—读—赏—悟—改—读—写”的模式。首先,让学生自己动笔写第五单元的作文——“形形色色的人”,教师根据学生习作中出现的薄弱之处,设计教学本组课文的重、难点;其次,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刷子李》这几篇例文,找出自己认为例文中描写的精彩的地方,悟出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特点,有哪些方法值得自己借鉴,动笔修改自己的习作,改好后再对照例文,与例文进行比较,再次修改、誊写。读为写提供服务,写印证读之所得,读与写的共生促进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系统思维,设准“共生活动”

    教师要有整体意识,从宏观上备课,认真研读整册教材,立足于单元整体进行教学,系统地设计读写“共生活动”,而不是碎片化、无序、隔离式的训练。

    阅读课要强化“为写而读”的理念,为写来选取读、改造读,读与写相辅相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怎么写,关注怎么写,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表达的奥秘,掌握表达的技巧;在写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表达的技巧,再去读,进一步体会表达的技巧,修改自己的习作;在实践中学会表达,领悟阅读方法,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很多课文后的“小练笔”“选做”和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而言,不是在学生学习整篇文章之后或者学完一单元之后,应融入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词句段运用”中的“用对比的方式表达感情”里面有三个例句,第一句出自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月是故乡明》,第二、三句分别出自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和《父爱之舟》。因此,在教学《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式表达感情”,具体的“共生活动”设计如下。

    品读:边读边思考句子的意思,并想一想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比较:出示其他两句,思考三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相似之处是用对比的方式表达感情,不同之处表示对比的词语不同,对比的事物有的是一种,有的是很多种。

    仿写:你想表达对什么事物怎样的感情,选择例句进行仿写。

    对照:读一读例句,思考自己在表达方面哪些地方還需要再改进。

    修改:学生自我修改,相互交流、评价。

    对于每个单元的作文教学也应如此,不是在学习完本单元之后再进行作文教学,而是融合在整组课文的教学中来落实“写”方面的语文要素。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立场,吃透教材,明确目标意识,系统地开展读写共生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与写的互动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9年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研究(KCX-201906)。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徐飞.读写共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视角[J].语文建设,2017(28).

    [3]刘晓霞.“主题式以读促写”模式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下旬刊),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