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研究

    母雅倩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维度剖析了中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同时对其阻力进行探究,结合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现实,依据“五位一体”的理论基点,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实现路径的思路。

    【关键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70-03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指政府依照法治的要求去履行自己的职能,从而实现对社会的良好治理的一种能力。这其实是一种政府机构和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协调治理的共治模式。为适应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只有具备了科学、高效的决策能力的政府,才能推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推动社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

    (一)经济发展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党的十八屆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各级部门积极围绕着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推进实施了国企国资改革等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以及健康发展。取得一系列良好成果,为中国梦的实现打造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政治变革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制度自信”可以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出来。首先,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我国国体上的优势。人民民主专政可以保证国内政治的稳定,从而为中国更好的发展经济提供保障。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上的优势,可以让人民将自己的愿望与要求充分表达出来。再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可以作为一个优势。有利于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形成,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安全。最后,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是组织上的优势,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同志紧紧围绕路线纲领和战略策略,统一思想和行动,积极参与国家建设。

    (三)文化创新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内涵

    在我国,只有领会和把握党的文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必须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其次,对于中华传统文华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这是增强文化自信必经之路。而且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以及制度自信都离不开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创新,对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巨大的价值内蕴。

    (四)社会和谐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想表达

    从整体上来看,自从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努力实现了三方面的创新。第一,科学化治理的不断推进体现的是社会会治理理念的创新,主要涉及到社会治理理念、格局、体制、方式、重心等几个方面。第二,制度化、法治化治理的不断推进体现的主要是社会治理机制体制的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及基础性制度的不断健全及确立。第三,智能化治理的实施体现了社会治理方法手段的创新。网格化管理的推广以及服务内容的不断延伸可以作为其具体体现。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将社会和谐作为未来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五)生态文明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考量

    由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导致了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出现,党中央不得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对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二者关系必须妥善处理。要落实严格有效的生态环保制度,严肃整治生态环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强烈反应的环保问题,对于污染问题要实施源头治理,要积极组织社会组织参与全球生态文明治理。

    二、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阻力

    (一)地方政府内部既得利益群体的惰性阻力

    从宏观上看,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阻力的主要是这种主客体统一的问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影响就是对已有的现行的制度和规范的破除与更新,新的制度与规范必然带来其内部利益群体的不习惯和不适应,从而造成地方政府现代化进程中的阻力。改革必然涉及利益的调整,不同的利益群体必然有不同的意见。政府权力、资源和利益的调整等是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改革必然会触及到的敏感事项,如果被触及事项的利益者是政府部门或行政人员时,这些利益群体就会对政府改革进行各种阻扰。

    (二)地方行政传统的惯性阻力

    由于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受制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形成的政治行政传统和行政文化。在我国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因当时特殊的社会状态所需要形成了一些仅适合当时地域和时间特征的行政文化传统,过去的这种行政文化传统对推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存在多方面的影响。从现在来看,在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虽然封建王朝的这种统治已经成为历史,但在封建王朝统治下遗留封建思想还未彻底根除,这作为一种非规则化的文化影响而存在影响人们的生活。

    (三)社会行政化的特性阻力

    在我国,中国社会与政府的联系密切,社会文化与行政文化交织,使其呈现出政府社会融合、行政文化向普通社会文化渗透的现象。这种渗透可以表现为政府权力对家庭、社会的渗透。由于政府权力在对家庭和社会权力的交织和渗透,导致了民众对政府的严重依赖,从而形成一种“政府依赖”心理。在这种心理下,民众就会缺乏参与政治生活的主动性,一切服从政府安排。这种社会行政化的特性,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会产生较大阻力。官本位思想的盛行是我国社会行政化的另一阻力。官本位思想使得民众均把官员及官阶作为衡量社会价值的一种价值尺度,严重影响到了政府治理的变革与政府治理效率的提高,这也阻碍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实现。

    三、推进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的思路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项任重道远且光荣的伟大任务,其要点在于全方位、多层次的展开。若要有效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实现,地方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也是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维度进行推进和展开。

    (一)实现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实现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现代化

    宏观调控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国家有效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根据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政府的宏观调控还存在着短板。如政府监管不到位、市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等都会阻碍经济现代化进程。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围绕政策制定全过程来有效提升宏观调控手段:可以进一步推进并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模式,使决策民主化成为常态;以大数据作为技术支撑,保证信息有效性;依托公共管理理念,科学指导政策执行过程。

    2.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代化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初始阶段,我国推行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东部沿海地区,从而使东部沿海地区得到快速发展,这也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上与中西部地区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基于此问题,政府应确保市场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平衡配置,通过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等手段,有效提升中西部地区自身竞争力,从而实现平衡发展。政府要以市场规律为主导,以科学有效的政策为指导,有效整合相关产业资源与产业群集聚。总的来说,地方政府要处理好其自身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3.实现技术创新支持的现代化

    要实现技术创新支持就是要同时确保对大型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积极性高的微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完善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对于科研院所与高校的技术研究投入也是不能忽视的,其对未来政府效率提升与成本节省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外,良好的运行环境是實现技术创新的必备条件,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创新为营养,培育良好的运行环境,为实现我国的技术创新支撑的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实现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实现思想价值层面的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思想价值层面的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地方政府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地方政府要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对地方政府推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地方政府必须要将其贯穿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个过程。第二,有了思想上的领导,还需要制度体系作为基础保障,地方政府要将制度体系进行不断的修正与完善。第三,政府要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打牢政治能力现代化的思想根基。第四,地方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法治精神与民主理念,以法治来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

    2.实现政治实践层面的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想实现政治实践层面的地方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就是地方政府要将着力增强执政党的适应性为出发点,主要通过执政资源、机制、能力、基础等四个方面来对党的执政理念加以优化;第二就是地方政府应足够明确治理现代化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从而了解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最终确定有效的政府治理基本范式,建构“强政府一大社会”的政府治理模式;第三就是地方政府应必须坚持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协商民主制度,努力实现协商民主制度的创新,明确现代化协商民主制度的具体路径。

    (三)实现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1.明确地方政府文化治理的治理理念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示,地方政府文化治理理念的缺失会引发诸如文化市场发育迟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强化地方政府对文化治理理念的重视、树立正确的文化治理理念是其必要举措。有效整合优秀文化资源,遵循“以人为本”的要求,依据地方实际情况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充分调动市场、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的积极性。

    2.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文化体系就是要做到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的建设与统筹管理统筹管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科学的规划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地方政府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科学有效的分析公民的文化诉求,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促进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建立健全地方文化市场体系

    国家宏观文化治理目标实现离不开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的建立。对于地方文化市场体系的相关法律与政策,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地方文化市场体系的相关法律与规定作为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市场的有效指导和保障。同时,地方现代文化市场的发展还需要完善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确保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的地方文化市场体系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作为地方政府,要正确对待与处理政府与文化市场的关系,大力发展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严格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从而建立健全地方文化市场体系。

    (四)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1.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源头预防与化解体系

    矛盾具有统一性和斗争性,加强对社会矛盾源头的预防,就是要争取在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实现对社会矛盾的有效预防。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防体系就是要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以确保决策的顺利推行,避免一些矛盾问题的出现。社会矛盾的化解则强调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多方参与,依据第三方组织积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对社会矛盾进行化解。除此之外,社会矛盾的化解还需要法治理念的深入贯彻,从而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保证社会稳步前进。

    2.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对于社会治理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主要是:第一,加强对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对于事前、事中、事后的预防与控制能力。第二,要提升地方政府对社会公共安全进行监管的能力,对于可能造成或以及造成的危害公众安全的事进行有效预防与监管。第三,要明确并落实地方政府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要做到权责统一。第四要完善相关法律条文,净化网络空间,要明确网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注重对其正确的舆论引导。

    (五)实现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

    1.树立“善治”为核心的生态治理理念

    “善治”是党中央治国理政追求的目标。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地方政府要增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使公民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念,促使其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保证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了更好的实现“善治”,地方政府要引导公民培养从点滴小事做起的优秀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崇高意识。最后,地方政府要以“善治”理念为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好的方向进步。

    2.处理好政府与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的关系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直是颇受关注的问题。首先,要妥善处理地方政府与企业二者间的关系,通过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政府和企业二者形成良性的关系。其次,地方政府切忌大包大揽,要有选择的承担责任。地方政府可以为非政府组织提供条件,激发公众借助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提高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协作水平。再次,没有社会公众的参与就无法实现生态治理。为了确保每位公民都能积极参与到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就需要提供相关参与的平台,从而实现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现代化。

    3.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治理制度体系

    首先,对政府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从全局出发,明确地方政府在生态治理中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完善的的科学的生态制度体系对政府行为进行强化和约束。其次,对于推进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出现的多方利益冲突问题,为确保其民主性,地方政府应通过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的方法进行有效调节。再次,在生态治理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生态治理信息的交流,保证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透明化。最后,为了确保生态治理的有效推进,地方政府还需要投入资金以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与其相关的企业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

    总的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我国地方政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这五个方面作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子目标,对其路径的现代化进行探索,可以有效的推动地方政府的治理实践,并最终实现获得社会公共利益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