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举措

    管银凤

    【摘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特殊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承担其新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68-0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自信更是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向大会作报告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不变的文化初心与使命。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在自己的工作实践创造中进行相应的文化创造,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从而切切实实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建设,突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性质、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它对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无不表明一个政权的分崩离析常常是先从思想领域开始,思想防线一旦被攻破,其他防线往往就难以守住。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特别注意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而中国共产党一向都高度重视并非常善于做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就是政治工作)。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党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水静无波,但实际上在背后却暗流涌动。日前国际国内形势日益纷繁复杂,尤其是随着社会环境和氛围的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也此起彼伏,而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在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定要起好引导作用,突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理论品格、科学内涵和指导意义,应该结合自己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及时学习掌握好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新判断,掌握好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两步走的新愿景,掌握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使命,领会一系列新概念、新理论,并将这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旗帜鲜明地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同时,由于党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也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党的指导思想,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正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28年浴血奮战建立起来的。因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的理论基础,更是我们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去奉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则,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就会失去共同奋进向前的思想灵魂,国家也会陷入动荡的境地。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在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它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大旗武装大学生头脑,深入其内心,从而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利用课堂、网络和实践教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居于核心地位、起领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观。它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都无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否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具体阐释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应秉持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它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结。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切实有效地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征、所学课程、专业将理论讲解、情景剧表演、辩论赛、演讲比赛、案例讨论、看有关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片和微视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在课外可以通过调查、走访、参观红色旅游景点及科技馆、博物馆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譬如,每学期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都要带学生进行外出实践考察,近几年,我校师生代表相继参观了三星堆遗址、建川博物馆、绵阳科技馆、邓小平故居、陈毅故居、吴玉章故居、汶川地震灾区遗址、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等,学生触动特别大,大大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当今网络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笔者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及思政课教师自身可以“三位一体”共同建设打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站,定期将国家有关宣传社会主义核心观的资料、政策、视频上传到网站以供学生随时观看,也可在网上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并批改或点评。

    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

    何谓文化自信?简单来说,就是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无比坚定的信念,文化自信对推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基础、持久而又广泛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论断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方向。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既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又肩负着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为此,教师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文化,傳播中华文化精神,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夯牢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而且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注重国家形象塑造,为提升文化自信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四、注重大学生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顶梁柱,作为即将走进社会的大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必须要注重专业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同时,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精神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精神的培养涉及面较广,包括分享精神、奉献精神、钻研精神等等,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着力培养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这四大精神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精神。

    (一)转变教育观念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有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大学生创新精神如何是其中重要一环。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从自身课堂出发,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如在上思政课时遇到分析一个政治历史事件、评价一个人物时,老师可以试着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而不是直接将知识点强加灌输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对现有的某些问题的结论要有质疑精神,并努力寻求历史的真相。

    (二)树立典型,加强宣传

    典型具有模范带头作用,每个班都有比较典型的同学,他们梦想高远,创造力非凡而且特别勤学苦练,高校马克思学院可以让任课教师每学期先选出每个班的代表,然后和校团委、学工委、宣传部联合进行评选,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网络评选,最终选出的代表不仅能获得证书,还有现金奖励,并在全校进行宣传,这在无形之中会大大激励学生努力提升自己,为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储备各种能量。

    (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思政几门主干课程都有实践课,思政课教师应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并切切实实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四大精神及良好的意志和品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客、创业创新、公益创意大赛、志愿者活动、征文活动、社会调查、义务支教、三下乡、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并在实践中使四大精神得到提炼和升华。

    (四)开展各种讲座、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

    思政课教师除了让学生接受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各种讲座、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培养克服种种困难、经受住各种考验和挫折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树立个人服从集体和大局的意识。

    五、提高教师科研研究能力与水平

    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于年龄、课时繁重、家庭压力、自身懈怠等各种内、外部因素,没有将足够的心思和精力放在科研上,科研成果在数量上尤其是在质量上不尽如人意,科研能力与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且一定能产生理论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我们应静心思考,潜心研究并深入实践,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以教促研,以研促改。思政课教师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日益更新的知识本身,还包括学生本身的实际状况、教法、学法等,为此思政课教师不应坐井观天,而应走出家庭、走出校园,多多加强师生之间、老师之间、校级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而言之,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一颗关心国家文化发展、民族精神塑造、学生素质提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自己作为思政课教师这一独特的角色出发,想方设法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