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鸭疫病防控措施

    陆以全

    摘要:提出可通过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抵抗力、严格处理病死鸭等途径来预防散养鸭疫病。

    关键词:散养鸭;传染源;传播途径;免疫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8)05-0034-02

    以散养为主要形式的鸭活动范围较大,容易感染多种疫病,如绦虫病和各种流感病毒等,从而引起疫情大面积暴发,给养鸭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疫情发生之前做好疾病的防控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流行环节

    1.1 传染源

    散养鸭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体可以导致散养鸭疫病的发生,并且这些病原体可以伴随粪便排出,将周边环境污染,此时病鸭就作为传染源存在[1]。

    1.2 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进入鸭体内需要借助饮水、空气、食物和场地等传播媒介,并可直接经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侵入鸭体,从而导致了鸭病大面积暴发。

    1.3 易感鸭

    一般来说,雏鸭由于刚出生不久体质弱,抵抗力差,易被感染发病,鸭对疫病的易感程度也因鸭的品种及鸭的体质强弱而异。

    以鸭的绦虫病为例明其疾病的流行环节。由于散养鸭会到处活动,且活动范围不确定,食物比较丰富但混杂,在多雨又潮湿的夏季,粪便不及时清理,适宜的温度及环境易造成大量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为绦虫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绦虫的病原体主要通过传播媒介直接经消化道进入小肠内,虫体长大后会积聚于易感鸭群的小肠中,引起小肠机械性堵塞,从而使鸭的消化系统受到影响,导致肠黏膜损伤和其他的病变,甚至有可能导致死亡。

    2 防控措施

    2.1 消除传染源

    一般来说,病原微生物会大量存在于鸭的尸体内,这是造成疫情大量蔓延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对病死鸭做恰当及时的处理,如把病死鸭全部焚烧或掩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日常饲养管理中,为防止健康鸭群被患病鸭感染,引起疫情进一步扩大,应事先将患病鸭挑选出来,单独管理并隔离治疗。确保在无疫区购买鸭,并先隔离喂养,确定无病后方可进行合群饲养。同时,对鸭群疾病进行筛查,加强对畜禽产品交易场所的監管力度,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禽类疫病防控体系,消除一切传染源。

    2.2 切断传播途径

    把鸭病的传播路径阻断,这是控制疫情蔓延最常用、最有用的方法。适合细菌繁殖生长的环境可通过消毒进行破坏,阻断传染路径,定期消毒,使鸭群的生存环境干净安全。目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消毒。

    2.2.1 喷雾消毒 利用化学消毒药,按照说明书配成合适浓度的溶液。利用通用的农用喷雾剂进行消毒,此法操作简便,方便可行。

    2.2.2 熏蒸消毒 熏蒸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使药物能够发散到鸭舍的各个角落,这种方法消毒较全面,且可以节省时间。但由于熏蒸时鸭舍的门窗要求密封,消毒后鸭舍会出现较浓的刺激性气味,且不易消散,因此每次消毒,鸭舍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启用,这有可能对鸭舍的使用造成不便。由于散养鸭的鸭舍比较简陋,密封性不好,所以不适用于熏蒸消毒。

    2.2.3 火焰喷射消毒 此法需要使用特别制作的火焰喷射消毒器,利用高温火焰来对金属笼具、水泥地板和砖墙进行消毒。这种方式方便、快捷、效率高。但它对火焰喷射器的要求比较高,必须是专用的。由于它的燃料是煤油或者柴油,故不能消毒易燃物品。此外,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消毒,避免有遗漏的物品。

    消毒需要注意几点事项:①鸭舍里不能有鸭。②将清扫、冲洗、药物消毒三者结合,才能使消毒更高效、更彻底。研究证明,如果只进行清扫,圈舍内只有20%的细菌可以被消灭;如果先清扫然后进行清除,圈舍内60%的细菌可被消灭;如果是清扫、冲洗再消除,圈舍内90%的细菌能被消灭。③温度的高低、浓度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等都可以影响药物的消毒效果。因此消毒药物一定要妥善保管,不能违背贮藏标准。④圈舍消毒后,须等段时间才能让鸭群进入。⑤为了避免相互间影响药效,不要将消毒药物混合使用,但为了提高消毒效果,几种消毒药物可以交替使用。⑥如果有条件散养户可对消毒后的鸭舍进行细菌学鉴定,检查消毒达标后才能投入使用。

    2.3 增强鸭群体质

    在日常管理中,要对鸭群进行优质喂养,使其产蛋量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要保证鸭群的饲料满足其生长需要,且要做到定时定量。

    2.4 搞好防疫工作

    应定时对鸭群开展统一防疫工作,加强防疫宣传,构建一支专业的防疫队伍,使得鸭的疾病防控更加有序高效的进行。以鸭流感为例说明如何进行防控。

    鸭流感是具有传染性的一种禽流感病毒,鸭本身不仅贮存着大量的禽流感病毒,而且是易感体,容易被禽流感病毒感染,并且散养鸭不易管理,使鸭流感的防控变得更加困难。

    禽流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进行传播,而野鸟作为一种飞禽可以将病毒进行远距离传播,扩大了传染途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鸭流感,但春冬是流感的高发期。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4~5 d,死亡率与出生时间以及是否有其他病症有很大的关系,可以通过接种灭活疫苗来预防鸭流感。研究表明,二次免疫明显强于一次免疫的效果。鸭的品种和用途及该病的流行情况决定了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的差异。在该病流行的地区,喂养期大约40 d的肉鸭应在5~7 d注射0.5 mL/羽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在该病不流行的区域,10~15 d皮下或肌肉注射0.5 mL/羽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饲养期为40 d以上的肉鸭,首次免疫应在5~7 d内皮下或肌肉注射0.5 mL/羽的灭活疫苗,第二次免疫在第一次免后30 d左右肌肉注射0.5~1.0 mL/羽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肉种鸭、种番鸭和蛋鸭的首次免疫、二次免疫均可按上述方法进行。三次免疫在产蛋前的15 d左右肌肉注射1.0~1.5 mL/羽进行免疫。鸭给予1.0 mL/羽。在第三次免疫后的2~3个月内肌肉注射1.0~1.5 mL/羽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第四次免疫。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上报。

    大量研究表明,对禽流感进行强制免疫是比较有效的。我国是一个养鸭大国,散养鸭较多,养殖条件缺乏安全防护措施,流通交易等环节不合理性,造成疫病有较多的途径和机会进行传播扩散,使得散养鸭感染病毒的风险增大[2]。应通过积极推行免疫政策,使易感鸭变为非易感鸭。我国在以免疫为主与扑杀、监测以及封锁相结合的防控对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鸭流感的预防包括对疫病进行有效监测,对场地和使用工具彻底消毒,一旦发现流感疫情,全部捕杀掩埋。免疫只是防控的综合手段之一,并不能根除,需要与其他手段结合来做好防控。

    3 小结

    在散养鸭养殖过程中,做好疾病防控非常重要。一个环节控制不好即会引起疾病的蔓延,导致鸭群大规模死亡而遭受巨大损失。加强对鸭疾病的预防,应以免疫为基础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鸭体三个环节着手,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抵抗力;严格处理病死鸭,杜绝病原体扩散,提高鸭群质量[3]。

    参考文献:

    [1] 王广华,孙家慧,陈瑛琦.散养鸭疾病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30(2):111.

    [2] 赵 国,翁善钢.鸭流感防治的研究进展[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9(3):2-4.

    [3] 崔桂美.浅析兽医防疫形式与成效[J].今日畜牧兽医,201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