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文化符号与视觉设计教育的跨界研究

    姜蕾歌

    

    

    

    【摘 要】粤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一方面传统粤剧形式逐渐没落,粤剧文化逐渐消解,另一方面,粤剧和其他文化跨界结合产生了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为了更好地推广粤剧,传承粤剧文化,结合高校设计课程将粤剧文化符号用视觉传达的方法进行推广,结合粤剧中的形态、脸谱、服饰、道具等进行全新创作,促使粤剧文化更加国际化、年轻化、市场化。

    【关键词】粤剧;设计教育;跨界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6-0006-04

    粤剧是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1]。作为戏曲艺术的粤剧因为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消费人群,将南剧与当地文化进行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音乐表现形式、视觉表达形式等产生了独特的个性,被大家广为流传。粤剧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粤剧文化符号的跨界现状

    (一)粤剧与文化机构的跨界,传播挖掘粤剧文化符号的内涵,探索粤剧的发展之路

    粤剧文化从演的舞台艺术走下来和文化结合,产生了以粵剧文化为中心的研究领域,如广东省有专门的粤剧研究机构,1985年4月7日创办的粤剧研究中心,1995年更名广东省粤剧研究中心,主要进行的粤剧文化研究活动有以下几种,一类是演出和研讨会,探讨粤剧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的道路;第二类是某知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的纪念活动,体验名家的艺术魅力,了解粤剧文化符号与艺术家表演符号的融合;第三类是艺术汇演和比赛或活动,增加当代粤剧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扩大粤剧文化的影响力;第四类,学术研究,扩大对粤剧文化符号解读的深度和力度,如参与主办《粤剧研究》期刊。广东省政协积极筹划成立了“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并在恩宁路建立了粤剧艺术博物馆。

    香港的粤剧团体被政府关注和支持的较少,多是私人性质,因此在演出上因为经费而经常受制,但是在高校和一些文化机构,如博物馆对于粤剧文化的关注度却是相当的高,研究也非常的系统,对于粤剧的传承非常宝贵,主要是一些立项的粤剧研究项目和剧本唱片服饰等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展览,同时通过书籍专著的形式对粤剧文化进行探讨,这种粤剧文化的研究虽然是基于香港的本土文化进行的,但是对于粤剧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他民间粤剧研究机构,如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等,他们主要以粤剧文化交流活动为主,将粤剧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进行广泛传播。

    (二)粤剧与影视跨界,切割重建,结合电影中的声音效果以及场景表达,使得粤剧文化传播更具有丰富性、记录性和重复性,传播的面更加广泛

    戏剧艺术与电影早在1905年就开始结缘,以京剧大师谭鑫培的《定军山》为代表,一方面具有记录的性质,另一方面,戏剧的表达形式和电影的拍摄取景等有了新的融合,虽然丧失了互动的场景感,但是产生了新的表达效果,更加符合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就像《艺术家》中黑白默片的时代不可逆转一样,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继承方式,文化从来就像流水一样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而且戏曲变得更加平民化,有人说电影是贫穷人的艺术,通过电影的方式使得戏曲走向更多的人。以下是各种剧种和电影的结合,一种是传统剧目,以爱情、友情、亲情等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如梁祝、追鱼、龙女等,表达出对爱情的憧憬,《锁麟囊》《五女拜寿》表达出对孝对因果报应等价值观的看法;另外一种是时代特色的剧目,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生活,如《窦娥冤》《荒山泪》等反映了时代的现实问题。

    粤剧与电影结合发展得最好的是在香港,早期的粤剧电影很多就是基于粤剧的剧本进行的,如《三笑姻缘》《白金龙》《红梅记》等,一方面使粤剧的传播面更加宽广,另一方面粤剧和电影的结合也促使粤剧发生一些新的变化。直到今天粤剧仍然能在香港电影中窥见,特别是一些武侠、神怪等电影,有人曾做过统计,以粤剧为元素的香港电影超过千部。与香港相比,内地粤剧电影虽然有《小周后》《小凤仙》《传奇状元伦文叙》等电影,但是数量上和香港同类电影相差很多,在群众的流传度也弱很多。

    (三)粤剧与动画跨界,将粤剧文化与青少年的生活模式进行新融合,年轻化了粤剧的表达,扩大了粤剧文化的影响层面,探索粤剧文化的破茧之路

    粤剧如何与动画结合,不是由动画迈向粤剧,而是粤剧主动走向动画,2004年为了改变粤剧艺术老龄化的现状,扩大粤剧文化符号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力度,知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在2000年提出了改编成动画的构想,终于在4年后得到实现,为粤剧艺术与动漫结合开了先河。随后有皮影效果的《求神选段》动画, 3D粤剧动画《秀才看匾》《百万家产》等。粤剧与动画结合不仅仅是粤剧动画化,更多的应该是粤剧文化动画化,粤剧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革新,加上动画的载体,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和加入。

    (四)粤剧与网络跨界,虽然独立的粤剧网络平台尚未搭建,但能让粤剧和现代人的手机平台方式结合,从而扩大粤剧的文化影响力

    戏曲文化的推广逐渐网络化,以APP为例,一是专业APP,如竹棚粤剧APP,粤剧视频APP;其中竹棚粤剧是以项目的形式对粤剧文化进行研究和推广,粤剧视频是以欣赏为主要目标的粤剧文化推广形式,二是综合戏曲APP中的粤剧专栏,如河南恒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中国首创了戏曲移动互联平台戏缘APP,戏缘是在“互联网+戏曲”的理念下,推出的一款以弘扬中国戏曲文化包含粤剧为核心的手机软件,通过直播、戏友圈、擂台、视频、评戏、约戏,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不仅仅是欣赏戏曲,我们更能有互动,APP具有教学的功能、公益的功能、打擂功能、娱乐功能、互动功能以及咨询功能,极大程度地扩大了我们对戏曲文化的认知面。

    二、粤剧文化符号与视觉设计跨界的意义与现状

    (一)粤剧文化与视觉设计跨界的意义

    粤剧是一种文化产业,既然作为文化产业,就会具备文化产业的共性,比如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产业化推广的过程中任何对该文化产业具有保护和推动作用的手段都可以借鉴和使用,从粤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粤剧在不改变文化基础的情况下和电影联姻,与动画拼盘,与互联网合作,这是第二类文化产业和第一类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而粤剧文化视觉转译思考的是粤剧如何与文化产业的第三类进行交叉,把粤剧作为品牌进行形象设计,进行整体的文化品牌推广,让粤剧文化成为广东文化的代言人,正如奥林匹克文化的推广在比赛的基础上以视觉形象为依托,结合品牌的概念、活动的概念、服务的概念等进行推广一样,粤剧文化也需要进行视觉形象的策划和推广。

    (二)粤剧文化符号与视觉设计跨界的现状

    戏曲文化的视觉品牌在各类电视媒体、网络平台和各种大型活动中居多,从现有的戏曲视觉符号来看,符号元素比较雷同,如央视戏曲频道标志(图1)中增加了脸谱的元素,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图2)中将脸谱的元素和蝴蝶进行了结合,而深圳市的戏曲名剧名家展演标志(图3)也是从脸谱中眼睛的元素出发进行设计,陕西戏曲广播(图4),安徽戏曲广播标志符号(图5)也是从脸谱出发,而且标志雷同达到70%,中国晋剧网标志(图6)是从头饰出发进行设计,从6个标志而言,其中以脸谱为元素的有5个,以头饰为元素的有1个,而且标志的雷同性高,无法将各个戏曲的特色表达出来。

    其中以粤剧文化符号为基础进行的品牌设计和推广,也多是从脸谱的元素出发,特别是从旦角的元素出发,其中广州亚运会的文化标志(图7)为原创,中国佛山华光诞以及红船粤剧网络的标志(图8)运用是直接在亚运会标志上进行修改和调整,属于抄袭,2012年广西粤剧节(图9)的标志也是从脸谱出发,但是结合了粤字,既有类别又有戏曲元素,从整体上看粤剧文化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抄袭、雷同的现象很嚴重,标志符号在形态上和细节上的展示变化较少。这也说明了粤剧文化虽然是广东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但是它的设计形式推广力度等还是很弱的状态,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设计和传播推广。

    同时粤剧的文创产品基本没有,在粤剧博物馆参观的人想买粤剧的手信却遗憾而归,现在包含粤剧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图,在部分学生的虚拟创作作业中有所体现,有文创(图10)和插画(图11)两种,但是投入市场的却少之又少,这既是一个遗憾,也是一个机会,粤剧与第三种文化创意产业的摩擦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来进行设计。

    (三)粤剧文化符号与视觉设计跨界的课程实践和方法论总结

    1.粤剧文化符号与视觉设计跨界的课程设置

    迪利曾说“作为符号学研究的对象,符号活动将为整个人类知识提供一个崭新的框架和基础。这个新的框架和基础将不仅包含所谓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而且还包含所谓的‘硬科学和自然科学” [2],以此类推符号活动是一个综合的多元的文化综合体,作为符号意义上的粤剧文化不仅仅包含戏曲的符号、音乐的符号、服装的符号,也包含了文学等的其他符号。丁尔苏在《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中所说,“随着书本文化的节节衰退和影视文化的日益扩展,人们对于视觉符号活动加以精确描述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3]”,粤剧文化欣赏人群的缩小,粤剧文化用各种语言进行转译并进行表达的需求出现,粤剧文化符号的视觉化转译也是基于符号的综合性与粤剧视觉化描述的迫切性而产生的。

    粤剧文化符号与视觉设计融合,必须和现实的市场需求以及文化现状相结合,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粤剧文化符号呢,在高校进行文化的设计和展示是方法之一,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来接触粤剧文化,加强粤剧文化在年轻人中的普及率;同时我们也通过学生集思广益去思考如何将粤剧文化符号有效地进行传达。

    在这里通过两种课程方式,一种是课程中带入粤剧作为作业题目,进行单个作业练习,如品牌设计课程,粤剧就作为其中一个题目进行练习,以下案例就是品牌设计课程中的练习,如包装设计课程,粤剧也可以做成文化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插画课程,粤剧元素可以用插画的形式来表达,传播课程,粤剧元素可以多元化地进行传递。这样的课程研究方式,会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和粤剧文化紧密结合,确保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粤剧文化传播的准确性;而第二种方式,以专题的形式,如在毕业设计中以粤剧文化符号的视觉化转译为题目,学生将会设计一整套比较稳定的粤剧设计作品,既有品牌符号,又有文创产品,作业比较完整,但是耗时间,作业会比较丰富和多元。

    对完成的粤剧文化符号视觉转译成果的要求,以品牌设计的课程为例,以粤剧文化符号的品牌设计为内容,以粤声、粤色、粤视、粤境为题材进行设计。

    2.粤剧文化符号与视觉设计跨界的成果

    首先在通过市场调查部分对粤剧文化进行详细了解,学生以网络的形式,针对现在年轻人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同时对各个区的剧院和各个开展文化活动的公园进行实地的访谈、调查和研究。以其中一组为例,调查结果如下图。粤剧的主要欣赏人群在中老年群体中,由于粤剧表演的费用问题、场地问题,集中系统地欣赏和了解粤剧文化的机会比较有限,大家对粤剧文化的热爱更多地停留在票友、发烧友的阶段,年轻人群对于粤剧文化的了解就更加有限,为了让更多的人爱上粤剧,了解粤剧文化,将粤剧文化的符号进行提炼,重新思考粤剧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以更加轻松的平台了解粤剧文化,爱上粤剧文化,从而投入其中来发展粤剧文化。

    其次,关于粤剧文化符号的标志设计,四组同学分别从脸谱(图12、13、14、15、16)、手势(图17)以及服饰等元素出发进行探索,分别以现代、传统、古典以及清秀四种不同的方式对粤剧文化符号进行视觉转译,在粤剧文化标志的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元素符号是出处和结合的方式,特别是从脸谱出发的粤剧文化符号是一个动态的粤剧文化符号,除了基本的标志之外,还针对生旦净末丑不同的角色进行设计,在具体运用时,还结合粤剧的表演和场景进行设计,让粤剧文化符号不仅仅是个静态的设计,更是一个动态的设计。

    再者,在粤剧文化符号的视觉标志设计基础上进行应用的设计,将粤剧符号结合应用在具体的设计中如办公用品(图18、19、20)、户外广告推广、文创产品(图21、22、23)等其他具体的实际项目中,这样粤化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为粤剧文化更加生活化、年轻化进行尝试,以此扩大粤剧文化的辐射力度。

    当然,粤剧文化的应用化设计的面会更加广泛,并与许多领域进行跨界发展,形成比如服装类别、产品类别、室内装饰类别、艺术创作类别等等粤剧文化的新的交叉,一方面强化现代生活的设计元素的文化性,另一方面探索粤剧文化的多元性,就粤剧文化本身这块宝藏而言,虽然学生的作业只体现了冰山一角,但是未来可以发展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通过各个领域的人在视觉化元素上进行拓展,可以挖掘出更多的符号,强化粤剧的传播。

    最后,通过对粤剧文化符号与视觉设计跨界,让学生对粤剧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课程作业本身就是一个粤剧文化普及的过程;同时通过视觉化的转译,让我们对粤剧的认识角度得到多元化拓展,关注到更多不同的细节,而且粤剧的视觉化转译是基于一定的传播原理和品牌定位的,符合视觉传达的规律,能更加有效地推广粤剧文化。

    总之,粤剧文化走到今天,我们不仅仅要将其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更要延承它的血脉让它活化,通过借鉴现代市场的经验,结合设计的规律,将粤剧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并进行视觉化转译有助于解码粤剧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粤剧文化、喜欢粤剧文化,从而传承粤剧文化,创新粤剧文化,让粤剧文化能真正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来。

    参考文献:

    [1]梁静. 浅论广东音乐与粤剧的关系[J]. 南国红豆,2014,(03):32-33.

    [2]约翰·迪利,张祖建译,符号学基础(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1页.

    [3]丁尔苏.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