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双一流”建设核心与策略探究

    张为 郑敏利

    

    

    摘? ? 要:文章利用词频软件对萃取文献进行关键词提取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方法进行分类,确定工科“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基于工科“双一流”建设核心,采取案例分析法,提取典型高校的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科“双一流”建设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工科;双一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3-0048-03

    “双一流”建設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双一流”代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个方面。工科“双一流”建设就是以工科为主导优势的高校开展的一流学科以及一流高校建设。工科为主导的高校为中国科技、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技术与科技创新成果,是中国工程实践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施制造企业2025计划,鼓励实体经济发展,工科高校及工程教育成为战略实施的有效支撑点,因此建设工科“双一流”不仅仅是高校发展、学生培养的要求,更是满足我国工业、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现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新工科建设提出后,对工科“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新工科更加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突出工程技术、开发创新、实验实践环节,需要体现创新创业思维,为工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其次,新工科更加强调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的结合,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针对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合作方式、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合作成为工科“双一流”建设的又一重要任务。最后,新工科强调理念创新,建设过程中面向社会与企业、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开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发挥高校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可见,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工科“双一流”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当前关于“双一流”建设的研究多集中在“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性、战略实施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虽然有些学者对“双一流”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与策略,但多是指导性意见与宏观措施研究,缺乏理论分析基础,影响学科建设实践的有效开展。另外,当前缺少针对新工科与“双一流”建设的研究,无法为工科“双一流”建设提供精准支持与参考,因此基于文献词频统计,提取工科“双一流”建设核心关键词;基于内容分析方法进行归类,并结合核心要点与案例分析,提出有效的建设策略,不仅可以丰富该领域理论研究成果,也可为工科“双一流”建设提供直接的策略与方法支持。

    一、基于文献分析的工科“双一流”建设核心提取

    采用文献分析方法,提取工科“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与要点。首先,在知网期刊中将摘要包含“工科+双一流”作为检索条件,采集2016年1月到2019年8月期刊文献得到91篇。提取91篇文献摘要,利用词频软件对其进行分词处理和词频统计。将分词功能下缺少现实语义价值的词删减,保留词频10次以上,有可能成为工科双一流建设核心与关键的词语,对词语进行预处理与整合后得到36个关键词及词频情况如下表1所示。

    进一步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制定类目系统,即将分析单元进行归类,形成合理的类目系统。为提升类目构建客观性,对存在归类差异的分析单元进行集中分析,通过多团队成员,多轮次的交流、讨论,最终确认归类,具体如下表2所示。

    二、基于“双一流”建设核心的案例分析

    为取得工科“双一流”建设成效,高校应围绕新工科发展目标,开展顶层设计,保证学科建设体现创新及发展精神,具有良好发展理念与服务社会、服务师生的统一战略建设思路;在建设“双一流”学科过程中体现高校与学科发展的开放性,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其他高校与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的合作,积极探索跨领域、跨地域、跨学科的融合合作,促进工科“双一流”发展;另外,积极满足外部需求,重点关注产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环境、国家政策导向(尤其是当前我国提出的人工智能领域)等,满足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满足用人单位与市场发展需求,提升学科建设的外部适应性。

    此外,高校需要在具体制度、教学与培养管理中,积极贯彻与落实顶层设计,确保工科“双一流”建设的有序开展。首先,应改革当前工科培养制度、明确改革方向与目标,积极参与工程认证,推进教学、评价制度、毕业要求等多方面的改革。其次,重点优化与完善教学环节,突出对实践、实验、创业、过程培养等方面的重视,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确保教学资源的优先与充足供给,优化教材、课堂教学手段与方式、加强对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利用,丰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环节的高质量发展。最后,应当重视人的培养,积极引进人才、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体现学生优势从而提升就业率;积极促进教师发展、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促进教师队伍产生更多科研成果,从而通过学生与师资的优化,推进工科“双一流”建设步伐。不同高校在相关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具体如下。

    (一)顶层设计

    大连海事大学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任务要求,积极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在坚持海事特色的基础上,根据世界一流高校建设标准不断优化学科结构,通过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其战略前瞻性,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北京理工大学与多个国家、多个地区、多所高校开展广泛国际合作,合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积极与国际企业开展交流,面向企业实际推进建设工作,从而提升其开放性。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政府拨款、技术入股、企业咨询、创业、社会服务、基金、捐赠、技术开发、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科合作。哈尔滨工业大学与省教育厅等部门,共同举办全国竞技机器人邀请赛,多所知名高校派代表参赛交流,提升了高校的影响力。山东大学发展创新,转化学科,与英国剑桥大学、青岛市政府共建创新转化学院,与知名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国际创新转化中心、示范基地、实践基地等多层次创新转化平台,促进高校成果及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开展脑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智能、芯片等,通过大数据研究疾病满足市场多种技术需求,从而提升工科“双一流”建设的适应性。

    (二)贯彻执行

    在制度建设方面,湖南南华大学制定了学科评估奖、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支撑项目奖、学科平台建设奖、学科建设管理奖等多项奖励制度等,对个人、团队以及学科建设提供多内容奖励。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很早就开设“媒介融合”专业,目的是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新闻传播界对未来新闻人才的需求,通过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更新课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实行团队整体绩效考核,开展国际同行评价,形成与薪酬、发展相适应的学术要求,实行分类分级评价考核结果与分配、聘用及退出结合等,从而不断完善工科“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体系。在教学建设方面,天津南开大学按照“经济、管理、法学”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设立若干课程群,使课程间形成相互联系和渗透的有机整体,促进跨学科建设与发展。清华大学成立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等跨学科交叉机构,促进多学科融合;上海纽约大学不断更新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和项目学习课程,优化前沿课程与传统课程结构,体现专业学科前沿动态。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与行业联合培养。建设高端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成立和谐核电系统国际学术组织,并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各高校通过不同学科联合学生培养、不同学科成立交叉机构或实验室、调整课程结构以及拓展多种合作培养模式等推进工科“双一流”教学建设。最后,在师生培养方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进法学与经济学的融通,组建法学与经济学跨学科实践教学团队。浙江大学生物与工学和物理学科的交叉,推动高通量测序与生物单分子成像等技术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形成高质量成果。东北林业大学不断引入35岁及以下教师,青年教师比例不断增大,学科队伍得到优化,长安大学明确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不低于65%,从而实现学科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的不断优化。大连海事大学选派专家为“东方之星”沉船救助及打捞提供智力支持,选派教师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教师队伍能力培养提供更多机会与发展平台。山东大学积极探索推荐录取、破格录取、定向录取模式,建立分类考核、专家选才机制,健全多元人才选拔体系,鼓励优秀推免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培养环节,从而通过良好的学生选拔机制,确保具有高质量的充足生源,提升学生质量。

    三、工科“双一流”建设的策略

    围绕提取的工科“双一流”建设核心及典型高校的建设经验,我国高校在开展工科“双一流”建设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积极推进跨学科建设

    跨学科建设在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工业技术领域重要性不断凸显,首先跨学科能够激发创新,实现知识融合与新应用;其次,跨学科增加了企业与人才的适应能力,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动时更容易接受、学习新知识;最后,跨学科产生更多技术创新成果,利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民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加强跨学科建设。一方面,建设跨学科的学生课程体系,欧美一些国家的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可以进行跨学位教育,这视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重点培养能解决复杂前沿问题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1]。另一方面,为了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欧美知名大学更新原有聘任与考评制度等,建立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开展跨学科绩效考核,为跨学科教育师资队伍成长提供保障。根据跨学科知识域构建集群,各學科(学院)教师通过竞争方式进入相应集群,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2]。因此,我国工科“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学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创新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方法,推进师生跨学科培养。

    (二)集中精力形成学科特色

    “双一流”建设中应力避同质化倾向,大学和学科的建设要有自己的特点,应该走自己的路,综合考虑学校的定位。哈佛大学作为一所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却没建立工学院,主要原因就是临近区域已有麻省理工学院,同一区域与环境范围内存在师资、教学资源、学生生源与企业合作等多种类型资源竞争[3]。另外,基于组织承载力,采取动态更新与淘汰机制利于实现有机竞争,保证学科生命力旺盛,且低质量学科的删减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再次分配,促进学科与环境实现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4]。因此,高校需要综合考虑所在区域其他高校学科定位、自身能力、市场需求等,明确自身的发展建设方向,并集中资源与精力,实现学科精细化与特色化快速发展。

    (三)工科“双一流”建设必须具有国际视域

    一流大学必需制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掌握学科发展动态,为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与目标典型基础,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树立更高的标准与要求,确保其紧跟国际需要,引领学科发展、开展培养模式创新。因此,高校可通过项目合作、人才交换、联合建立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教师互访与兼职等,将国外建设的先进理念与经验积极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形成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的工科“双一流”建设模式。

    (四)重视独立与创新

    中国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赶超与引领新战略任务,亟须具有创新、引领与独立探索的人才。因此,工科“双一流”建设中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角度出发,采用不同工艺、不同工具、不同手段与方法等,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与勇于接受新事物、开展创新的精神与意识。高校可通过新课程开设、原有课程模块升级、引入实践与探索环节等方式,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升级与优化,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要求,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优化教育教学与管理

    高校需进一步梳理本科专业与优势学科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体系优化,并借鉴典型高校的有效教育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根据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调整要求等,建设动态专业调整机制,通过专业合并、删减或专业内涵升级与建设等,满足市场与社会的人才能力培养需求。另外,需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打破学科壁垒限制、优化学科资源配置,促进工科不同领域探索新的融合点,培养与形成学科优势与特色。

    参考文献:

    [1]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University Leaders IssueStatement on Inter-disciplinarily in Graduate Education andResearch [EB/OL].(2014-09-10)[2019-06-29].http:∥cgsnet.org/sites/default/files/press release_2014_Global_?Summit_final.pdf.

    [2]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Cluster Hiring Initiative[EB/OL].(2018-03-05)[2019-06-29].http:∥clusters.wisc.edu/index.htm.

    [3]BARROW C W.The Strategy of Selective Excellence:Redesigning Higher Education for Global Competition in aPostindustrial Society[J].Higher Education,1996,(4).

    [4]ECKEL P D.Decision Rules used in Academic ProgramClosure:Where the Rubber Meets the Road[J].The Journalof Higher Education,2002,(2).

    收稿日期:2019-08-20

    作者简介:张为(1977—),男,辽宁阜新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先进制造智能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工科实践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研项目“工科‘双一流建设核心与方法研究”(420180024);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学生主体特征的双语教学结构、模式与方法研究”(320170018);哈尔滨理工大学教研项目“基于双一流建设本科拔尖人才选拔机制及培养体系优化研究”(32018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