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探究

    谭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主题,提升写作能力以及类文拓展的迁移能力。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是难以完成的。正因为“求多”“求全”,导致我们的课堂目标零散而失去实效。其实,教会学生做好文本的解读,恰恰是最重要的。我们称之为——从文本出发,又回归于文本。海德格尔认为,文本解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

    个人认为,文本解读就是倾听文本自身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解读就是在语言之河中畅游;文本解读就是把文本拆开来读;文本解读就是把握文本,阐释文本;文本解读就是在文本解读中安置人文的关怀。从授课的角度来看,主要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参照文本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实施“静态文本解读”确立的教學过程预设,实现创生三维目标。要使文本的解读做到合理化,又充满时效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氛围是文本解读成功的前提

    想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状态进入文本,课堂氛围的营造就显得特别关键。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而又有深度的沟通,学生就会积极发言,思维就会很活跃,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如果再能根据当堂课程的内容,设置相关的故事情节,自然能锦上添花。

    如在教授初中九年级明清小说单元《智取生辰纲》课文之前,我先引导学生研读《水浒传》相关联的章回,使学生准确掌握文本所摘选的内容的全貌,包括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上课前,还可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以音乐的形式再现英雄好汉的气概。这样的方式有很多种,依据特定的课文内容有所选取。当正式进入课堂之后,除去了影视资料、音频视频的辅助,学生们更能静下心阅读文本,真正地把脑海中的想象和实际内容结合起来,阅读越深,体会越深刻。由此可见,对文本的解读,离不开课堂氛围的巧妙营造。

    二、教师解读需做到“深读、广读和创读”

    课堂文本解读的第一个层次是深读,反复性地阅读、多样化地阅读才能真正“吃透”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仅停留在教学参考所给的一些建议,那么课堂注定会缺失生成。

    在教授八年级散文单元《端午的鸭蛋》一课时,我做了大量的尝试和改变。反复研读文本内容,从各个角度对课文做了10次以上的解读。每读一次课文,就会有新的感受,找到新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这对教学的多样化设计起到了关键性启发。“广读”即把与即将要学习内容相似的那一类型的文章罗列出来,让学生去品读。为了在上课之前达到激趣的目的,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并且设置和文本内容相关的悬念,我搜集并查阅了大量的名人传记、饮食著作,如《故乡的食物》《梅酒香螺嘬嘬菜》。“如何通过美食引出乡愁?”这是文本中学生最难以解析的重点。正因为难以把握,学生很容易把这篇经典课文当作美食文章来阅读,一扫而过大致了解即结束了文本解读。如果课堂浅尝辄止于此,毫无疑问就宣告了课堂重难点并未突破。我对江浙一带的饮食文化和风俗文化做了深入了解,反复研读作者汪曾祺的相关作品,最后在课堂导入上做了这样的设置:摘选《豆腐》的片段描写激趣。

    如“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听说张家口地区有一个堡里的豆腐能用秤钩钩起来,扛着秤杆走几十里路。”学生一看到PPT投影出这段文字,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都忍不住笑起来。

    紧接着,我又继续引出汪曾祺的另一部作品《萝卜》。如“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的响。萝卜斜切的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饭,拌萝卜。”学生们更加喜欢,纷纷举手表示要诵读。我趁势追问:“这两段文字美在何处?”学生各抒己见,对语言的幽默诙谐、方言的亲切感都品味到位。一下课堂的局面就被打开了,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期待就更高,情不自禁地开始默读浏览。这种方式,即单篇教学带动整本教学,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群文阅读能力。

    三、授课者要对文本有创读

    这一个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课文到真正地进行思维训练的关键步骤。如果没有创造性阅读,那么文本内容依然缺乏生命力,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表达受众的情感体验。如果没有创造性阅读,对文本的解读将会是单一的,枯燥的,甚至会陷入僵局。

    在介绍《端午的鸭蛋》作者汪曾祺时,我称他为“废墟上一抹传统的残阳”。然后介绍了他的生平经历,学生非常感兴趣,听得很认真。对于他的作品,我称之:“身兼二美,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咂摸语言的味道时,通常会解读这个句子:“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常规讲授会区别那个“哦”字的差别,而我在课堂上根据学生诵读的热情,创造性地请两组学生进行了演读文本。通过学生表情和语言的变化,大家都体会到了“哦”字带来的对家乡的自豪感。只有当学生从心里认同文字的魅力时,他才会感受到文本想传达的内涵,这时候其实就不用费力地为他们再讲解,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四、用情感解读文本

    这个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课文到真正地进行思维训练的关键步骤。如果没有创造性阅读,那么文本内容依然缺乏生命力,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表达受众的情感体验。如果没有创造性阅读,对文本的解读将会是单一的,枯燥的,甚至会陷入僵局。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总是很容易为完成既定任务,带领学生走马观花地浏览课文,然后给出一些框架式的解读。其实不然,读文本时一定要有情感的流露和体会,才能真正地让文本再现出作者以及读者的情感。例如,讲授《端午的鸭蛋》这篇散文时,我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这个句子:“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第一遍,粗略读后有学生笑了。第二遍,再读之后大部分同学忍俊不禁。到第三遍反复阅读时,学生已经能够有感情地解析。一个“蠢”字,一个“秀气”,既表达了作者的童心和生活情趣,更直白地流露出浓浓的乡情。我又顺势为学生引导:“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作品的典型特色。如何让文本再现情感呢?“故乡的美食就是故乡的味道,乡愁更是一种味觉上的思念。”我在最后的环节设置了“感悟乡情”,通过一段汪老对故乡的留恋的回忆文字,渲染了感人的气氛。

    中学语文课堂教育的文本解读,除了以上方式以外,还有很多方式方法,快读、跳读、精读、略读等。不论是采取哪种方法,作为教师必须要记得语文教学的灵魂,是离不开情感的灌注和培养的。要想解读好文本,一定要酝酿好情绪,充沛的感情,才能和学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不仅仅是语文教学受益于课堂,对文本的准确解读能够让学生实现各个科目融会贯通的目标。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七中(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