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王然

    【摘要】近年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峻,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工业文明正面临着巨大威胁。面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绿色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我党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出发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在面对新常态的发展环境下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该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发展原则,以建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为最终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创新。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人;自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25-02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

    (一)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所迫

    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产力水平飞跃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从以前那依顺自然、敬畏自然转向如今企图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过分地关注社会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隐性效益,使得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全球气候变暖;区域性极端气候频发;森林面积锐减等一系列征兆都表明全球的自然生态环境正遭受着不可逆性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正受到了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遭受着巨大损失。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人口众多、工业底子薄是我们急需解决的客观现实问题,在早期的发展中过分关注经济收益,重视GDP增长指数,而忽视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生态发展观的认识不足,使得工业生产以高能耗、高污染、生产率低下粗放型经济发展形势为主,20世纪末我国GDP的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政府的政策倾向调整,能耗值虽不断下降但还是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时间的累积,人与自然的对抗性矛盾日益凸显,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二)绿色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

    生态环境的恶化,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和危害,社会发展不稳定,人民生存环境不健康,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不高效。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意识到了需要处理好作为个体的人类与作为主体的自然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循环、科学发展等理念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引导本国产业发展方式的变化取向。以互联网智能产业、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为主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已悄然展开,这场绿色革命促进社会经济朝着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的方向发展。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加上清洁能源的发现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运用,使得原本高能耗,低效率的落后产业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清洁绿色、可循环低能耗的产业,生产驱动变得更多元化,发展方式以及发展理念更符合科学规律。

    面对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现状以及绿色科技革命的发展浪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与时俱进、高屋建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都发表过关于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并表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否发展领域。”为新时代中国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新观点、新路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书中提出了“两大和解”即人同自然和解及人同本身的和解。这两大和解从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说明了人、社会、自然需要寻找平衡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两大主题。

    (一)人同自然的和解

    马克思曾就人与自然的辯证关系这样说道:“被抽象的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是脱离了人与人类社会而空谈自然那将是毫无意义的了。自然界拥有客观存在性,独立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人及社会的形成发展都要以客观自然界为依托,个体的人生于自然并为了生存开始于其他个体的人交往,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由此产生了社会。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演变,由原始石器社会到封建农业社会再到近代工业社会以及发展到现代的信息文明社会,无论人类生活在哪一时期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想自然索取物质生产资料这一行为,人是自然界中的有机个体,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全部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而独立发展的。

    马克思在肯定自然客观性的同时强调了生而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提出了“认同自然的和解”,这里的“和解”并不是对人类为了生存发展从自然界获取资环的合理性的否定,而是在提倡人们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尽可能小的影响自然生态的正常运作,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时,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社会发展也要遵循客观规律,在正确地认识自然前提下进行绿色高效发展,处理好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人同本身的和解

    人们重新思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在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同时,也应该思考造成矛盾尖锐化的根源,就其根本来说,人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马克思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就是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造成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虽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人类进入更先进的文明时期,但劳动异化、人本质的异化、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资本主义贪婪、野蛮的本性所造成的。“异化劳动,由于一是自然界,二是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是类同人相异化;它是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每次工作都是饱受煎熬遭受剥削之痛苦,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浪费也使人与自然产生了异化,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敌对的、破坏与被破坏的关系,人依附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这种生产制度下完全被割裂开来。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以满足资产阶级无限贪欲而制定的以保护其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成果绝大多数被资本家所占有,反而造成人们生活环境愈加恶劣,在资本利益的驱使下,生产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资本家之间争夺利益的盲目生产。马克思提出“人同本身的和解”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解,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会造成无底线的逐利竞争怪圈之中,使人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不惜方式方法去损害他人以及环境,这种单向度的破坏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生产不相适应。

    三、绿色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在面对新常态这一客观环境下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该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发展原则,以建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为最终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创新,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指南。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

    人與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原始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有限,人们是为生存而被动地适应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生态整体环境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较前两个文明阶段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开始对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的视角出发,进一步的阐述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辩证关系,并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深刻总结了自然生态对人类文明所起的客观作用,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动的作用自然同时自然界也会作为客观尺度去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活动,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森林茂盛的地方,但是众多古文明的消失,也都是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化甚至消失在茫茫沙漠之中,这足以看出自然生态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绿色低碳循环为主的发展原则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的成熟使人们相信只要依靠科技就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利用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已经是全球生产发展的共识,但是科技成果的滥用使经济发展方式渐渐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规律,自视无所不能的人类对自然的扩张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极端天气频繁、资源危机等接踵而来的难题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在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不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矛盾,是生态文明根源性的问题,我们要注重绿色发展,引导科技运用,要合乎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加大对落后污染,能耗高的技术进行改造或者代替,增强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推动绿色产业的规模化。

    (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目标

    在党的十九大中我党把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增添了“美丽”二字。就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美丽是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表现形式。把美丽写入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我党已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要想可持续健康的发展,生态环境都是必不可缺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态观念,人们要想保持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就要把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会产生一些副产品,在追求利益的面前人们往往会忽视绿水青山的生态观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选择低质量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生动形象,是对马克思生态哲学的中国化创新,这也要求我们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能让新时代的中国更加美丽和谐,为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贡献出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