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审辨式思维的融入探索

    田甜

    摘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审辨式思维对于处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正向指导意义。通过帮助学生形成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和反思评估的思维模式,能够使学生正确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以及有效处理实际生活问题。将审辨式思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于提升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辨式思维;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成长于信息化时代的“00后”已成为高校的学生主体,面对多元多变的价值观念以及争先涌现的社会思潮,如何辨别信息来源、分析评价信息内容进而做出正确选择和决策,以塑造科学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理论课,更需要积极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将审辨式思维融入课堂教学,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提高教学效果。

    一、审辨式思维及其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体现

    (一)审辨式思维的内涵

    “审辨”二字源于我国经典著作《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在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活动中通过审慎思虑并辅以知识、证据来评判的过程,包含了对自己和他人思想的评估。批判、质疑和反思等,是伴随审辨思维过程的重要思维倾向,分析、论证、生成、评估等,是伴随审辨思维过程的具体思维技能,思维倾向和思维技能二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审辨思维的主体。通过审辨思维的认知范式,即使处在不同情境,也能够保持合理质疑、理性分析、不断反思自省以生成合理的结论或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且能尊重、包容他人挑战自己观点的权利。

    (二)审辨式思维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体现

    1.审辨式思维融入思政课与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一致性

    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内涵在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方法论层面所蕴涵的问题导向、批判性精神以及逻辑力。审辨式思维从质疑、反思出发,运用理论和知识增强对现实的解释力,强调辩证地阐述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应用分析信息、对潜在影响进行充分考虑并不断探索其他可能观点,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与自我合理定位提供可靠的社会参照。可见,两者间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通过审辨式思维融入思政课,引导学生以审辨式思维正确认识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2.审辨式思维融入思政课是提升教学成效的有力推手

    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更加重视对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升,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长期以来思政教师在授课时往往重视课程的理论性与意识形态,忽视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与个性化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形成单向输送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教学实效性。然而将审辨式思维融入思政课,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学生在理论思辨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深化了理论学习水平、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将审辨式思维融入思政课是实现教育目标相融合的重要手段

    审辨式思维的内涵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思政课教学是以育人为本,将大学生成长需求和成才期待放在首位,通过课程载体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国家标准和要求。具体而言,是通过系统的、连续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审辨式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信息爆炸的社会辨别信息来源和分析评价信息内容,以做出正确选择和决策。用高阶思维正本清源,带领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来解释现实层面的问题,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世界观和信念,增加思政课的说服力。由此可见,把审辨式思维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自身效能的最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的应有之义。

    4.将审辨式思维融入思政课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研究证明,审辨式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和有效处理社会问题、科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基于审辨式思维的有意识学习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安排有助于学习者取得进步。同时,审辨式思维也是个体应对外在压力和避免盲目从众的有效策略,是促进学业进步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审辨式思维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审辨式思维的培养也日益受到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关注。所以发展审辨式思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将审辨式思维融入思政课是顺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二、审辨式思维融入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引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正是审辨式思维融入思政课的最好契合点。通过引导学生在质疑批判的基础上、搜集证据展开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并将反思评估贯穿始终,来加强审辨式思维和高校思政理论课之间的耦合作用发挥,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实现两者的多点契合,用充满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政课实现大学生的成长目标,切实提高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抛出典型案例引发学生质疑批判

    质疑批判是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表现为不轻易的信任和接受结论,并能坚持寻根问底的探究品格。学生需要合理地对现有的观点和做法持存疑态度,并能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视角不断提出新问题,以此论证坚守真理的相对性。

    不轻易屈从于权威;考虑并包容不同见解,尤其是与自己相左的意见等。在课程讲授中,为了引发学生对既定观点提出质疑批判,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和调整,随后对教学重难点提取有针对性、有思辨价值的话题或经典案例。比如,在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时,可以针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设计三个专题,结合当前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引入“为什么有人放弃高薪而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等材料,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反思自己的观点立场,教师通过大量的事例举证,帮助学生厘清生涯中付出与收获、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等重大问题,使其自觉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见,质疑批判为我们分辨信息来源、剖析评价信息内容进而做出正确选择和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组合作完成分析论证

    “分析”是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部分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过程。“论证”是指凭借大量论据来佐证论题的真实性。分析论证的重点在于对所搜集信息、证据以及论点进行的梳理、辨别、比较和判断,从而实现多视角的有序分析与有效论证。例如:辨明真假,去伪存真;筛选适宜的、全面的证据;识别系统中的变量,分析权重;能借助有力证据和合情推理展开全面而有效的论证;分析完整论证过程或证据与结论之间是否存在紧密的关系,发现论证过程中的不妥之处与逻辑漏洞等。例如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中一个重要知识点“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要让新时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就必须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上。而单向的理论灌输对学生肯定是不够的,这就可以引入“分析论证”,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从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程中找寻证据,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探究答案,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中挖掘原因,以实现区分事实与假设,辨别信息的真伪。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全面的证据以支撑后续的推理、论证,分析论证为什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以及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从而使大学生自主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进而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运用高阶思维综合生成

    “综合”是把研究对象各部分和各属性整合的活动。“生成”则是创造、产出的含义。综合生成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指基于整合不同角度分析论证后,对所掌握的全部信息和论据进行的系统整合与重构,从而转换为观点、策略、问题解决方案或其他成果的过程。它生成于分析和论证之上,最终以观点、策略等形式呈现。综合生成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经过分析论证,侧重思维结果的产出而指向问题的解决。关于综合生成的实际运用,可以在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辅以说明,本章节的要义是让大学生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并自觉地践行。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引导学生综合不同角度,利用分析论证得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并根据分析过程综合生成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做法,联系自身经历按可行性分级,知晓一些小事易事同样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从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以力行影响身边人,以此进一步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

    (四)整体回顾反思评估

    “反思”就是反省,是学生对已发生事件的认识活动,更倾向于自我认知方面的自省。“评估”是要学生科学评价和准确估量。反思评估是指以既定标准衡量评估证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及论证过程是否逻辑顺畅,监控、反思是否需要考虑他人或团队的行为表现或其他可能性或解释,评估和改进或重建任务执行过程从而促进自我导向、自我约束、监控和自我修正的整个过程。反思评估是审辨式思维的必要环节,为了做出正确决定,自我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讲授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的内容时,目的是要引导大学生继承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做忠诚爱国者。抛出的案例可以结合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及部分所谓的“爱国行为”的负面影响,让学生更加清楚了解事实真相,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爱国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通过不断地反思评估,对既定行为作出解释,对概念进行自我修正,逐步明确爱国的理性行为。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做到对爱国的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

    综上所述,审辨式思维的四个核心要素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从思维倾向的角度来看,审辨式思维始于对信息和观点的批判质疑,最后回归到对异见的包容理解,并倾向于多角度考虑问题。从思维过程的角度来看,分析论证侧重于将研究对象分为各个部分分别加以考察,并借助证据进行推理;综合生成侧重于对各个部分或属性取舍权衡、整合统一,做出决策和产生解决方案;反思评估则贯穿前期对观点的质疑批判、搜集证据的分析论证和综合多方面因素生成的全过程,并对其进行监控和调节,使思维更加理性、审慎。

    三、审辩式思维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要点

    (一)精准发问,注重激发学生审辨意识

    审辨式思维始于质疑,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提出高层次问题的能力。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循循善诱,运用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解释类问题和评估类问题,给予探寻不同视角的解决方案的空间,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审辨思维。学生通过“提问—分析”“论证—生成”的过程,启迪思想,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教学相长;随后经过教师的“评估—升华”架起理论的桥梁。思想政治课的问题需要聚焦于倍受关注社会热点或是与大学生兴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其次,问题要有深度,背后要有学理支撑,通过讨论要能扩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同时也应涉及两难性特点,这样发问更容易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能够透过问题直视价值内涵,比如人性善还是恶,道德方面的忠孝、公德与私德如何平衡,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有何侧重等。

    (二)丰富材料,重视课程总结和反馈

    学生要能够在思政课堂上运用审辨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自身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充足的论證材料,在教学中展示,作为分析论证的基础,以便于学生能建立更为紧密的逻辑联系。思维的形成除自我领悟外,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引导,直观呈现审辨思维的表现过程之后,教师要以审辨思维的范式带动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复盘”,并清晰准确地发现其中的关键点,有利于进一步凝结提升学习者的审辨思维。最后,由教师点评综述,联系课程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反馈,通过报告梳理整个审辨课堂,再深入回顾审辨思维的运用及反思自身不足,在自我的审慎和调节更有助于学生探索价值之后再付诸行动。

    四、结语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以及个性化需求,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不断优化设计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利红,魏锐,刘坚,马鸣燕,刘妍,甘秋玲,康翠萍,徐冠兴.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2):45—56.

    [2]高校思想政治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陈锡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1):156—165.

    [4]杨寄荣.“辩论研讨”教学模式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6):33—35+101.

    [5]刘晔.试析“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44—45.

    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