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体育活动“三级联动”教研模式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王妙香

    

    

    

    摘? 要: 针对大课间存在的现状,构建区级、片区、学校 “三级联动”教研模式,聚焦体育大课间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评价、活动资源、活动宣传,围绕“活动目标深度融合,活动内容有效整合,活动形式有效分层,活动评价多元细化,活动资源有效调动、媒体宣传有效利用”,推进六个一体化,实现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深、实、新”发展。

    关键词: 大课间体育活动;教研模式;探索;成效

    中图分类号:G623.8?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1-0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1]为确保学生每天有效锻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出具体部署并要求抓好落实。通过对思明区内56所公民办小学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各校大课间活动开展极不平衡,存在诸多因素,如学校活动场地不足、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活动时间无保障、活动内容单调无趣、运动负荷严重不足、学校领导教师重视不够等原因。为破解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在体育工作中构建“三级联动”教研模式,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具有思明范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一、思明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三级联动”教研模式构建

    为改变思明区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实现区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整体变革,2016年11月,思明区教育局下发了《思明区大课间体育活动三年整体推进指导方案》《思明区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方案》,提出大课间体育活动要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安全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并制定“活动内容、活动时间、运动负荷、全员参与、学生状态”评比方案。根据工作部署,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三级联动”教研模式。

    “三级联动”教研模式是指“区级、片区、学校”共同围绕思明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三年整体推进指导方案和评比方案,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共同合力,采用“自上而下”的任务布置与“自下而上”的任务推进方式,共同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

    (一)区级层面宏观把握,整体部署,统筹安排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细化大课间体育活动三年工作任务和目标,通过召开全区校长会,布置大课间体育活动三年整体推进工作,解读评比方案,提出“成熟一所,展示一所,宣传一所”的指导思想,由此结合区级以上的重大会议或专题活动,每学期推出大课间体育活动特色学校2~3所,进行全区观摩并作经验介绍。

    (二)片区层面中观调整,分段推进,评比交流

    结合各片区的教研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观摩展示和评比交流。三年内,8个片区分别进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场观摩评比,并推荐优秀学校到区级展示;同时各个片区之间加强互动交流,开展了多个片区的联合教研活动,共同探讨片区内大课间体育活动成效及存在问题。通过片区联合教研,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各片区在原有大课间活动基础上不断总结,提出片区整体改进策略。

    (三)学校层面微观细化,扎实训练,优化调整

    各校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分阶段训练计划,查找原有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邀请片区组长、学科专家、教研员等到校指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时间的设定、路线的规划、音乐的选择等进行精心设计,并在实际的训练中不断优化调整,以实现在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二、“三级联动”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一体化策略

    “三级联动”教研模式,聚焦大课间体育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评价、活动资源、活动宣传,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一体化发展。

    (一)目标定位,深度融合一体化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大课間25~30分钟时间,将课堂体能课课练与大课间体能天天练、课内基本技能初步学与课外技能巩固练、课堂渗透体育品德与课间锻炼践行品德有效融合,实现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教育目标深度融合。[2]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展示学生整体精神面貌,体现学校的育人价值。

    如厦门市大同小学“奋进”萌娃“趣动”篮球大课间活动,设计三维目标:以趣动“新玩家”,结合篮球基本技术、展示篮球运动魅力,激发运动兴趣,让学生在律动中绽放少年的蓬勃朝气;走进“生活圈”,让篮球运动贯穿每一天,坚持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以“球”育德,培养积极向上的篮球少年;激励“奋进娃”,在全员普及基础上,与课外兴趣选课相结合,进行提高与选拔,打造高素养的学校少年篮球队。在立体化的大课间活动课程建构中,不断催发“奋进”精神,为学生终身健康发展奠基。

    “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要能够具有狮子一样的体力、猴子一样的敏捷和骆驼一样的精神。”大课间体育活动充分体现出了学校体育需要达成的体质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和健全人格培养的三维目标。

    (二)内容创新,课内外衔接一体化

    “三级联动”聚焦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力求在内容上不断丰富,改变原有“一操一跑步,一个学期不变故”的单一模式,探索与学校特色活动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新兴体育活动相结合,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如前埔北区小学创编队列行进变化操、武术自编操、体能素质操、太极放松操,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划分锻炼场地,在统一音乐下进行不同的游戏活动;又如梧村小学结合全国足球特色校,根据足球校本课程,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创编了三个水平的足球律动操和足球游戏,让学生在激情的音乐中“玩球”,掌握足球的基本基本技能,体验“会玩”的乐趣。

    聚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改变原有的单一活动模式,将足球、篮球、手球、棒球、拉丁舞、排舞、绳操、健美操、啦啦操、校园排舞等融入大课间,丰富了不同水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体育活动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技能学习和体能发展课内外一体化。

    (三)细化实施,分层指导一体化

    聚焦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实施,细化活动要求。在统一时间、场地上不断细化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实现活动内容和组织实施的一体化[3]。如外国语附属小学组织全校学生跑操活动,一、二年级400米,三、四年级600米、五六年级1000米,不同年级区别对待。又如前埔南区小学开展全员跳绳活动,水平一以单人并脚跳、两脚交换跳、两人合作跳为主;水平二以双摇、多人合作跳绳为主;水平三以8字跳绳、双8字合作跳绳为主,实现了活动内容的统一性和活动要求的分层性。

    基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大课间活动组织,细化了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活动分组、场地器材,实现了个体的有效学习,避免了大课间体育活动“一刀切”的现象,有效提高了练习密度、练习强度,让大课间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学会”的活动。

    (四)评价跟进,多元评价一体化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实现学校管理与活动评价的一体化。区域层面对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将学校领导、教师参与大课间活动以及学生体质综合状况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整体推进的一个指标,注重学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片区层面对片区内所有学校大课间活动进行跟踪评价,以“学生少等多动,教师少说学生多练”作为活动实效性的一个具体可观测的指标,注重学生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看学生“动的时间”和“动的效果”;[3]学校层面建立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记录,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人工评价与智能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活动的增值评价,建立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档案,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中。

    (五)资源整合,形成共识一体化

    “三级联动”聚焦大课间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家长、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创编、组织、宣传工作中,形成家、校、社三方合力,共同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如前埔北区小学邀请武术协会教练创编武术操并进行全校指导;观音山音乐学校借助校外资源,聘请原中国男足队员董方卓和他的团队创编《快乐足球操》,为学生创编科学有趣的足球基本锻炼操;滨海小学发动家长资源,共同学习啦啦操,参与学生学练指导、组织工作,弥补校内师资不足;莲龙小学借助家长资源开设拉丁舞校本课程,并将拉丁舞纳入大课间活动,形成全员开展拉丁舞,展示学生了高雅的气质。优秀的家长资源和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持续深入有效开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六)影响扩大,正向宣传一体化

    充分利用互联网、纸质媒体等大力宣传学校典型做法。在《思明快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连续30天不间断推送思明区“大课间100秒”精彩宣传视频,将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浓缩在100秒视频中,展示各校活动的精彩画面;借助移动视频媒介在公交车、地铁站等处播放大课间的精彩内容,宣传思明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色;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教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专题视频点评,提高了活动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举办首届大课间体育活动嘉年华活动,邀请各级领导来宾参与体验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展现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及思明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评选优秀大课间示范学校和优秀学校,并做“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大课间活动经验介绍。从媒体宣传到现场展示,从过重指导到结果评价,“三级联动”聚焦活动的宣传和评比,展示了从区域层面到学校的正向宣传的一体化。

    三、“三级联动”聚焦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成效

    (一)领导重视,顶层设计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识,整体规划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区级-片区-学校”形成三级管理,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整合社会有利资源,通过交流、展示、总结、表彰,评选了26所优秀大课间示范校并进行经验推广,形成了具有思明范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二)全员参与,齐抓共管

    “三级联动”聚焦活动组织管理,改变了体育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将全校教师卷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弥补了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

    (3)内容丰富,激发兴趣

    “三级联动”聚焦活动内容创新,改变原有的大课间活动“广播体操+跑操”的单一形式,将广播体操、自编操、游戏活动、跑操、放松拉伸操融入其中。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和能力。对比2015年和2018年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学生的身体形态、自主锻炼习惯、体能达标率从2015年的5颗星提高到2018年的10颗星。

    (4)体能增强,提高精气神

    “三级联动”聚焦活动评价,通过精细管理,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为不同水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提供了基于需求的运动选择,有效提高了学生运动负荷,增强学生体能。对比2016年和2019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合格率提升了8个百分点。

    四、结语

    “三级联动”聚焦大课间体育活动教研,通过“区-片区-学校”的纵向衔接,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通过三年的探索,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能增长,技能提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人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的身体健康培养更是如此,思明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三年推进工作,仅仅是走出全民健康运动的第一步,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形式多样,更加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中发〔2007〕7号.

    [2]潘绍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绪论 (上) [J].中国学校体育, 2015 (3).

    [3]于素梅.“乐动会”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 体育学刊,2018(4):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