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幼儿园体育环境研究

    贺刚 马恺悦 张胜南

    

    摘 要:近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发布,强调学校体育工作对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起点,本研究以半结构化访谈法对8所公立幼儿园园长进行访谈,调查幼儿园体育教师、体育课程、体育场地设施等基础体育环境,为有关部门了解幼儿园体育环境现状、改进幼儿园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8?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1-00-02

    一、前言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状况多年来持续下滑,儿童肥胖、近视问题呈现日益低龄化的趋势。作为儿童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是培育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阵地。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幼儿园是儿童开始集体生活的起点,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起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学前阶段在学校体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要“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体育活动对幼儿的身体、智力、创造力、情感、社会性、美感等和谐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1]。我国《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推荐学龄前儿童每天各类身体活动应累计达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不少于60分钟,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120分钟[2]。

    幼儿园体育工作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课程、场地设施等基础软硬件体育环境。本研究以方便抽样法选取8所公立幼儿园,以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各幼儿园园长进行访谈,调查了幼儿园体育教师、体育课程、体育场地设施等基础体育环境现状。

    二、幼儿园体育环境现状

    (一)幼儿园体育教师

    以往的调查研究显示,幼教师资存在性别比例悬殊(绝大多数为女性)、年龄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及体育相关专业教师过少(仅为10%甚至更少)等问题[3, 4]。上述问题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和体现。

    本研究显示,8所受调查幼儿园中有5所全部为女教师,其余3所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介于1:10~1:14之间;在教師年龄结构方面,一线带班教师普遍年轻化,各园大多数带班教师介于20~30岁之间,而园领导年龄则在40岁以上。

    本次调查的幼儿园均未配备专职体育教师,而带班教师虽然对儿童的情况比较熟悉,且其工作态度和爱心受到儿童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但“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欠缺”成为被提及的共性问题。然而,与早期调查相比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本次受调查幼儿园均采取外聘体育教师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外聘体育教师具备专业的体育相关教育背景,且多为男教师,与带班教师间具有明确的分工,外聘体育教师负责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定期进行体育课教学,而带班教师在体育课期间负责维持纪律并配合教学。园长反映,外聘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强”,能够“寓教于乐”,且“孩子们比较喜欢男教师”。这种“内外组合”式的体育教学方式,弥补和缓解了幼儿园专业体育师资匮乏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幼儿园男教师的比例,可供其他幼儿园借鉴。

    (二)幼儿园体育课程

    对体育相关课程,所调查幼儿园普遍持积极态度,均认为体育活动是影响儿童体质健康的直接和重要因素,各园均开设有以身体锻炼为目的的相关课程(体育课程)。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既有专门的体育教学活动时段,也有将体育活动穿插在户外活动、课间操或其他课程中的活动时段,从而对儿童在室内及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有所保障。在运动强度方面,各园长认为儿童进行体育活动应达到“中等强度”,并需“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做一些调整”,但在是否达到预期运动效果的判断上,并无客观标准和监测手段,基本依靠主观印象和较粗略的主观指标,例如在冬季以“孩子鼻尖是否冒汗”作为判断运动强度的依据。

    本研究还发现,受调查幼儿园体育课程相关教材建设较为滞后。8所幼儿园中仅3所开发有专门的园本体育教材,有3所幼儿园参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健康领域的相关要求安排体育活动的内容,有2所幼儿园安排体育活动时无具体的参考标准。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于2012年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针对上述五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但上述文件并未对幼儿园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素做出具体要求,体育教材建设的滞后成为幼儿园体育教学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幼儿园体育场地设施

    前期研究显示,幼儿园活动场地设施、活动面积、安全性等因素均会对儿童体育活动产生影响[3], [5]。在本研究中,受访园长也提到体育场地设施“是孩子体质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孩子的意志品质也有影响”,同时也强调体育场地设施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和使用。本次调查的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面积差异较大,由1000平方米到9000平方米不等,其中2000平方米以下有5所幼儿园,2000~3000平方米有2所,9000平方米有1所;多数幼儿园反映活动场地空间较为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各幼儿园体育场地设施大体可划分为跑道、草坪、沙地等活动场地,滑梯、蹦床、攀爬架、秋千等体积较大的体育设施,以及球类、沙包、小推车、滚圈等体积相对较小的体育器材,且各类器材均保持了较高的使用率,为儿童体育活动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选择;就上述体育场地设施所能提供的体育活动内容来看,主要针对走、跑、跳、爬、投等基本动作发展,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年龄阶段和发展需要。

    安全性是学龄前儿童从事体育活动时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6],对安全性的担忧有时会促使教师限制儿童参与体育活动。本研究调查的8所幼儿园中,有5所幼儿园承认安全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儿童参与体育活动或活动区域,有园长提到“安全在幼儿园是最重要的”“在安全和锻炼之间作取舍的话,可能还是会更注重安全”。与此同时,各园长也表示虽然儿童在进行体育活动(尤其是挑战性游戏)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但仍会采取各项积极措施以最大限度保障儿童安全地运动,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维护,针对儿童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加强教师对儿童运动过程中安全隐患的排查和现场监管等。

    三、建议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8所公立幼儿园园长的访谈,初步调查了幼儿园体育教师、体育课程、体育场地设施等基础体育环境现状,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幼儿园专业体育师资缺乏且男女教师性别比例悬殊,幼儿园体育课程缺少专用体育教材、缺乏对体育活动中运动强度的有效监控,幼儿园体育场地相对局限、儿童活动空间受限。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供有关部门改进幼儿园体育工作参考:

    1.有关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应积极推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并努力提高男性生源比例,弥补学前教育阶段存在的专业体育师资缺口。与此同时,幼儿园可考虑通过外聘体育教师的方式满足对体育教学的短期需求。

    2.幼儿园应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有关要求,根据自身条件和基础,不断丰富和积累教学素材,积极开发特色园本体育教材,逐步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幼儿园体育课程体系。同时,探索开发儿童体育运动中医务监督的有效手段,对儿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量等要素进行科学监控,帮助儿童安全、有效地参与体育活动。

    3.在场地、空间相对受限情况下,幼儿园应积极探索体育场地空间高效、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例如对体育场地按不同功能进行软性分区、对设施器材进行立体化布局以提高空间利用率、通过对场地设施合理配置建立混龄游戏区等,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场地空间合理利用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玉珠, 方秋丽, 孟宪菊. 从素质教育的视角谈幼儿体育教育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1): 13-16.

    [2]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 2018.

    [3]张鲲, 姚婧, 蔡恩伦. 城市幼儿体育活动的发展与对策研究 [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學报, 2008(1): 31-33.

    [4]季卫霞 , 于春梅. 济南市幼儿体育活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J]. 山东体育科技, 2009(4): 95-96.

    [5]张晓红. 广州市幼儿体育活动现状研究与分析 [J]. 湖北体育科技, 2004(2): 253-254.

    [6]冷小刚. 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卫生与安全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 117-118.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首都幼儿体力活动环境的实证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YTC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