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生差异化阅读引领研究

    孙伟成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应用,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颠覆性改变, 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阅读随意性、功利化、碎片化等一系列问题也伴随出现。如何创新工作思路,正确引领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阅读习惯成为当前高校阅读推广工作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对阅读行为进行了阐释,运用认知差异化理论对高校阅读推广活动参与度不高、成效不显著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以认知差异化视角,立足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确立认知差异特征的阅读推广理念、创新满足大学生差异化阅读需求的阅读推广活动、打造具有心理学特征的阅读推广队伍、开展提升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心理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阅读;阅读推广;认知差异

    阅读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民众的阅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阶段是阅读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阅读是大学生了解世界、接触社会、促进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阅读的形式更为多样化、内容更为丰富,但同时也暴露出了阅读方式的随意性、内容选择的盲目性、目的的功利性、互联网依赖性以及机制取向的非主流碎片化等问题,大学生对阅读推广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高校阅读推广工作呈现推广疲劳态势。

    对大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做积极的正向引领,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推广工作成为了各高校图书馆正在完善的一项重要职能。现有的阅读推广工作更多地关注信息自身的属性和阅读推广方的条件特征,将读者视为同质化存在的个体,弱化了信息接收端读者的差异化属性,这种单向式决策极大地消解了读者潜在的积极性。欲破除当前推广的疲劳态势,应将读者认知差异性作为突破口,更加关注读者的个体因素,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制定差异化的阅读引领策略,从而全面发挥阅读推广应有的作用。

    一、阅读的心理学解读

    (一)阅读的本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刷、电子媒介或手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通常是指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可以简单概括为获得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读者通过对接受的信息经过知觉和模式识别后形成记忆,在信息记忆达到一定的积累后,产生了概念化和分类,最终形成固有的思维与问题解决方式。

    (二)阅读的认知机制

    阅读作为一种心理行为,它的过程遵循认知的一般機制。完整阅读过程包括阅读前期、阅读期、阅读后期和阅读次认知四个环节。阅读前期是读者产生阅读动机时期,是阅读的准备阶段。在阅读前期读者行为指向动机的产生和行为的保持,根据阅读需求主动或被动地选择读物,完成认知的动机准备。在阅读期,读者经视觉或听知觉感知读物信息,对读物所载信息形成知觉,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对知觉进行识别,读者透过文字代码抽取其中的意义信息,组织编制新的认知结构,形成注意。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研究得出,读者在阅读时,知觉按照接近律、相似率、连续率、闭合律和协变律单独或任意叠加产生,不同的个体,知觉产生时表现的规律性完全不同。注意具有选择性,要想在心理上集中资源,关注特定的阅读内容,就意味着会关闭其他相竞争的任务。读者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出有组织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读者要付出艰苦的智力劳动,读者的思维具有鲜明的组织性和因果决定性。记忆是在阅读后期经历直觉和注意后形成的,读者将阅读过程中,通过视觉或听觉捕获的信息以语义进行编码、储存,形成记忆。阅读反馈是对阅读过程的次认知。次认知是近代心理学概念,意指“对某种认知的认知”,包括知识、经验和技能三方面的内容。阅读过程的次认知包含对阅读结果的检查和强化,是读者对自己实施的阅读过程的内省和评价。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接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反馈,读者不仅知道该怎样阅读,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阅读。

    二、认知差异约束下的阅读行为

    (一)心理学认知差异的一般性原理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开始成为西方认识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工具是信息加工观点,这种研究方式成为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代表性人物让·皮亚杰认为,认知能力是人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是人与其周围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认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同的认知个体存在差异性,即不同人的认知能力是不尽相同的。认知差异性的产生,是缘于人在言语理解、对问题的敏感性、逻辑推理、对数字的熟练度、归纳推理、记忆广度、联想能力、表达的流畅性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这些不同反映在认知上就表现出差异。

    (二)阅读的认知差异

    阅读行为是一个系统性的信息处理过程,各种来自阅读对象的符号构成了阅读的信息源,读者将符号的刺激通过注意、知觉等过程最终以知识或能力的形式储存在大脑内,同时受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按照心理学信息加工的一般性原理,可以将读者的认知过程细分为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四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会受到认知环境和行动后果的影响。读者对阅读行为的认知主要来自于个人对已有相关阅读行为的记忆以及决策性推理信息,这些既有的认知状态影响新阅读行为认知结果的走向。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读者的认知判断过程在自身多种心理因素的制约和激励下,会产生各种认知偏差,并进一步造成读者出现判断和决策行为的偏差。因此,读者在感知信息—处理信息—产生决策—实施行为的整个主客体认知链条中,阅读认知偏差的产生概率非常高,在各个环节都存在发生的可能性。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具有适应性,即使行为人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复合型矫正措施的正向干预,认知偏差也只会相对减少而不会消失。

    (二)创新能够满足差异化阅读需求的阅读推广活动

    调动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引导大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养成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推广人的引导下实现阅读行为的变革,这是阅读推广的最终目标。一般来说,在阅读推广实践中,创新推广形式,提升活动吸引力是策划决策的重点方向,这种创新在把握推广内容学科领域和专业程度的同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大学生注意、识别、直觉、记忆和再认知的实际特点,根据阅读者的认知特征制定科学的阅读推广策略、确定适合的推广内容、选择合适的推广形式。具体操作时要重点把握以下三项原则:第一,阅读推广要与专业知识经验背景相联系。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已经累积起相对成熟的认知结构,相同专业知识经验背景下的大学生,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对于阅读需求的产生,阅读文献的选择都具有相似性,都带有自身学科的色彩。在结合特定专业领域背景对大学生阅读行为进行引导后,才能使大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准确获取所需的信息。第二,要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读者制定不同的阅读推广策略。可以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及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分析读者的认知风格倾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认知风格群,并针对不同类型认知风格的读者群提出适合的阅读推广方式,使大学生对阅读充满积极性。第三,尽可能激发大学生阅读获取意识与动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体会和生活能力,对各种生活和信息都有了一定的见解和行为模式,会对特定类型的阅读感兴趣,注意和关注度也更容易聚焦,更容易表现出意识动机上选择的倾向性,在制定阅读推广策略时准确把握这种“注视偏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打造具有心理学特征的阅读推广队伍

    阅读推广队伍是指传播阅读理念、开展阅读指导、提升他人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专业队伍,是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实施者。一般来说阅读推广队伍成员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较高的信息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成员之间素质具备互补性。阅读推广工作是以了解读者为前提、以被接纳为手段完成的对读者阅读行为的有效影响和指导。要求阅读推广队伍中一定要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员构成,在阅读推广各个环节发挥认知心理学的专业优势。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大学生因心理状况产生获取阻碍与困境时,阅读推广组织能够提供专业人员对读者进行开导与交流,帮助其正视问题的根源,避开不良心理现象困扰。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帮助读者从本质上认识阅读,主动进行相关的心理学训练,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完善阅读推广队伍心理学指导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是,引进成熟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充实到阅读推广队伍中,完善阅读推广队伍学科构成;二是,在现有馆员中选拔合适人员,派送到相关院校进行心理学专业培训,弥补原有阅读推广队伍学科的构成缺陷。另外,对全体阅读推广人进行心理学常识培训,使阅读推广队伍的全体成员都能掌握一般性的心理学知识,并在工作中能对简单的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这会对阅读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带来很大的帮助。

    (四)开展提升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心理指导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会伴随阅读行为的出现,有的心理现象会对读者的信息获取及阅读能力提升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时需要对读者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由于每个人的知觉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在阅读中被感觉到的信息都会经过知觉将信息依照个人的认知风格重新加工,当读者面对相同的信息源时,每个人所获取的信息都会有所差别,这时读者就会萌生不确定性心理。例如,有的读者在阅读需求产生的同时,困惑、不确定和焦虑感也可能伴随产生;有的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的信息内容与自身的认知风格、知识经验的累积相违背,那么就会对阅读行为产生消极的情绪。阅读推广人要对这些心理行为施以认知矫正,利用理性的情绪疗法改变读者出现的非理性心理,克服致使某些由于高情绪负荷而导致的严重焦虑的情绪,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记忆、认知风格、认知能力和动机甚至意识等。另外,可以面向读者定期举办阅读心理学讲座,向大学生讲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认识阅读的本质,正确看待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通过一些必要的心理学训练,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认知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阅读情况更应该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提升和加强高校阅读推广活动,对大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规范和引领,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大学生对于阅读的热情,从而加强大学生对学习和学习资源的探索,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图书馆一定要抓住时代机遇,坚持以读者为本,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认知特征,开展更具创意的阅读推广活动,引领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责所在,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意義所在。

    参考文献:

    [1](美)Hunt R.R.,Ellis H.C..认知心理学基础(第七版)(双语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杨庆书.高职院校阅读推广项目设置与阅读学分认定方法[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1):8—9.

    [3]辛苗.关于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的若干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1):2—4.

    [4]胡异.谈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6):85—87.

    [5]丁学淑,洪跃.高校图书馆对阅读危机的消解与引领[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5,(2):91—94.

    [6]尹桂平,赵晓娇.“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J].城市社会,2016,(9):107—108.

    [7]罗琳.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对策研究与分析[J].传媒论坛,2016,(16):163—164.

    [8]李金鑫,张晶.基于用户认知结构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8):55—57.

    编辑∕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