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姚鹏 李芳

    摘 ?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让学生逐渐喜欢学习英语。文章根据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作用,分析了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结合,达到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教学质量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快速完成。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保障。在多媒体教室中学习,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收到良好的英语学习效果。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源泉。

    一、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完成英语教学目标,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只有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才能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實际需求去开展教学。

    首先,不单单是将两者融为一体,更不能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展示教学内容的方式,将黑板转换到屏幕上。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加强师生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这样才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直接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对于学习,人们都是通过自身的五官传递给大脑,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和判断来获取知识。利用感官配合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感官和信息技术的作用,打破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没有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之前,教师能够应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对英语课堂产生畏惧心理。教师想融入生活化元素,也都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由于以上问题的影响,阻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另外,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通过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直观感觉,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能缓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畏难心理。例如,在实际的单词或者句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呈现一个焕然一新的知识画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三、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教师的授课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因此,在设计课堂作业时,教师可以通过PPT将课文和句型设计成幻灯片的形式,再呈现出图片、动画的效果,将重点单词以加粗、放大、鲜明的颜色形式展示给学生,或者在布置练习题时,配合动态的效果,将正确答案公布出来,为课堂教学增加一些趣味性。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配合鲜花和掌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难点,丰富学生对英语课堂的认知,提高英语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内容进行加工和分析,制作成PPT,为学生营造一个便于理解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自主探究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与实践,或者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

    四、结束语

    目前,信息技术不仅在英语教学中普及,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去合理应用,并不是流于形式化。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且形成强大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语言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英语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凯.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中常见问题及改进建议[J]. 海外英语,2020(4).

    [2]欧阳霞虹. 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成才之路,2014(12).

    [3]朱英. 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23).

    [4]李娜. 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英语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