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授人以渔”

    张一玲

    摘要:结合笔者执教的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3课《做学习的主人》,从“培养‘渔的信心”“注重‘渔的兴趣”“传授‘渔的方法”三方面谈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做到“授人以渔”。

    关键词:授之以“渔” 自主 探究 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意思就是与其给别人送鱼,不如传授给人捕鱼的技能。用在教育教学上,就是灌输、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引导学生探索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各级教育部门倡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语文、数学等知识性很强的学科一直把“授人以渔”,即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具有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等多元化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做到“授之以渔”呢?笔者想结合自己执教三年级上册第3课《做学习的主人》的情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渔”的信心,端正自信的学习态度

    自信是学习成功不可或缺的态度。小学中年级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上表现出泄气和不自信。在教学《做学习的主人》“人人都能学得好”这个话题时,我先以自己为例,向学生介绍自己学习上最擅长的是什么;讲如何发现了自己的学习潜力,由不自信到自信的事(小时候,我背书很慢,别人一会儿就背会了,我却要很长时间,当时我觉得自己很笨,很自卑。可是,渐渐我发现,背得快的同学忘记得也快。而我只要背下来了,就很难忘记。渐渐地,我就找到了自信。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背的课文呢!)。然后我再请学生介绍,并展示自己在学习上某个方面的优势。有的同学说自己能花一天的时间把两千多个小零件的乐高积木拼好;有同学说自己跑步特别快;有同学说自己已经能说出很多星星的名称和方位……每一位学生在介绍、展示自己在学习上某个方面的优势时,我都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闪光点,找到自己的学习潜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获得满满的自信时,我再趁势引导,鼓励孩子带着“自信”找“自信”:“我们每位同学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潜力,只是有时候身陷其中,自己却不知道。现在,请同学们就来帮一帮身边的伙伴,找一找他们具有的学习潜力吧!”孩子们纷纷互动起来。帮助同伴找“学习潜力”的过程,也是学会欣赏、学会赞美的过程,更是提升自身自信、帮助同伴树立学习自信的过程。学生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明白了每个人在学习上都有潜力,关键是自己要有信心,能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个学习过程培养了“渔”的信心,帮助学生端正了自信的学习态度。

    二、注重“渔”的兴趣,呵护自主的探究欲望

    教育家杜威说过:“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会提问、敢质疑,既是一种学习品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具备这一品质非常重要。执教《做学习的主人》“多在心中画问号”这个话题时,我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走进故事屋”。通过《数星星的孩子》《伊西多·拉比小时候》两个正面故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张衡和伊西多·拉比是怎样学习的,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道路上应该向张衡和伊西多·拉比学习,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好习惯。

    活动二:“装扮智慧树”。我先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说出自己心中的问号,并记录在“树叶上”;接着,出示“智慧树”,上面已有“无人机是怎样工作的?”“双层彩虹是怎么形成的?”这两片写了问题的树叶;再请同学们把各自写好问题的树叶贴在“智慧树”上。

    活动三:“打开‘智慧锦囊”。各小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智慧树”上写有问题的树叶,商量怎样解决树叶上的问题,再把答案写在花朵上,贴在相应问题的树叶上面;然后小组汇报,自己是通过哪些渠道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的。

    活动四:“一起‘智力冲浪”。引导学生发现、归纳、总结:知识可以从课堂中获得,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也可以从媒体网络中获得,还可以从生活中获得。学生明白了用双眼去观察,用双手去实践,用大脑去思考,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处处都可以学习,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在这个话题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智慧树上展示问题—小组商量选择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流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索和研究。学生不仅懂得了在学习中要多多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而且掌握了怎样提问及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三、传授“渔”的方法,发展主动的探索能力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在執教《做学习的主人》“我和时间交朋友”这个话题时,我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四幅插图,让学生分析图中的小朋友是否做到了合理安排时间,并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看看是否有过像图中四位小朋友一样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的类似问题,这些问题又对自己造成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再阅读故事“奥秘在哪里”,引导学生分析小丽能将两个多小时的作业缩短到四十分钟做完的原因是什么,她是怎么做的。通过对比,学生轻松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接着出示了“一分钟”“消防员救火”等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可能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后果。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周末、假期完成作业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并请会合理安排时间的同学分享经验及合理安排时间给自己带来的进步和收获。最后,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时间安排表,安排自己每天放学和周末或者假期的时间,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教学中,我用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讨论,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既能让自己轻松愉快地学习,还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还做到了“巧妙让位”,让学生成为勤学多思、勤动多练的课堂主角。从日常问题入手到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及方法,再到亲自规划自己的时间安排表,都是学生在思考、交流、探索、操作。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也经历着一种获取问题答案的方法。学会了“渔”的办法,有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小学阶段的儿童要特别注意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在日常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若能帮助学生端正自信的学习态度,呵护学生自主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主动的探索能力,孩子们定能得之以“渔”,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成尚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2011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