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材料的实践研究

    周立莉

    研究缘起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其目的在于幼儿园教育的“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学习进度和经验水平,幼儿可以借助活动材料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与教师、同伴和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因此,区域游戏活动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幼儿园要开展有效的区域游戏活动,教师就必须研究幼儿、游戏材料等。如何推动幼儿园教师開展研究?我们以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为载体,进行了实践探索。

    我们对本区域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现状进行了调研,了解到幼儿园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游戏材料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但在游戏实践中却存在因投放的材料不适宜导致幼儿无效或低效发展、教师对怎样投放、投放什么样的材料缺少深入思考等问题。具体来讲,从幼儿与材料互动情况来看,常见幼儿频繁更换材料、不够专注,或只是摆弄材料、没有深入学习等。这些现象说明,区域游戏材料没有引发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从教师在区域材料投放与使用情况看,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幼儿不会自主玩教师设计和投放的材料,而需要教师教或长时间的陪伴指导;二是教师随意投放材料,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并无指导。总之,教师不知道如何提供区域游戏材料,导致幼儿只在原有水平上重复游戏、低效游戏。

    我们从2014年开始组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区域游戏材料研究”的研究团队,带领本区6所实验园的业务园长和教师开展研究,并于2016年申报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以研究区域游戏材料为抓手,不断推动教师主动研究区域游戏活动,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形成大学——区域——幼儿园三方联动的资源建设与分享平台。

    研究模式

    学习离不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如果教师仅仅被告知某事,反映思维真正发生改变的研究不会发生。因此,在与6所课题实验园教师开展研究时,我们探索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研究的模式。

    我们借鉴成人学习的原理:将学到的东西迅速应用到真实情境中可以增强学习;如果控制或影响学习的经验,学习就会得到加强;学习依赖过去和当前的经验;学习依赖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学习依赖尊重和舒适的氛围;自学可以增强学习;相互交流可以增强学习;学习应考虑个人学习风格。根据以上成人学习的原理,我们在组织教师研究时按照以下6个步骤开展:提出要求,任务驱动;实施观察,科学记录;个人反思,经验梳理;小组交流,充分碰撞;大组讨论,形成共识;专家引领,总结提升。由此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六环节推进式”教研模式。

    每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均在幼儿游戏现场进行。6所实验园轮流承担研究主场任务,其他园教师必须携带根据研究要求制作的游戏材料参加研究活动,并把游戏材料投放到担任主场任务的幼儿园各班级区域中。孩子们可自主选择外园教师带来的活动材料进行游戏。为了便于教师深入研讨,切实解决问题,我们一般每个学期聚焦一个主题的游戏材料,如钟表类、传统文化类等进行研究。我们要求教师自制游戏材料,以此推动教师主动参与游戏材料的研究。

    ●提出要求,任务驱动 一般由区级教研员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向参与研究的教师提出要求和任务。教师则根据任务要点对游戏材料进行思考。

    ●实施观察,科学记录 由教师观察并记录幼儿操作、教师自制的游戏材料的过程,并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反思。这一步的核心是引导教师将学到的区域游戏活动的观察技能应用到真实情境中,以增强继续学习的动机。

    我们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第一,不直接用语言指导幼儿的操作,以检验自己设计的材料是否能让幼儿自主完成操作;第二,记录幼儿操作的使用时间;第三,观察材料的操作性和适宜性;第四,分析效果,诊断问题,寻找改进点。

    ●个人反思,经验梳理 主要是引导教师学会基于观察结果分析幼儿行为,并思考适宜的支持策略。反思的要点如下:第一,幼儿是否能够独立操作,完成预期目标;第二,幼儿操作的用时是否适宜;第三,哪个环节幼儿能流畅地操作,适宜的支持是什么;第四,哪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五,需要做哪些改进。教师在反思后便可根据“幼儿操作游戏材料观察记录表”的内容进行整理,为后续的研讨做准备。

    结合观察和个人反思,教师借助填写“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记录表”,梳理自己的思路,为后续参加小组交流做准备。观察记录表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当前的研究重点来设计,应使其成为教师有序、有逻辑地进行观察、分析的支持工具。

    ●小组交流,充分碰撞 我们让每位教师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制作游戏材料的意图及幼儿操作的效果等。同时每位教师也可以玩同伴制作的材料,并提出改进建议。我们努力创设人人敢说、人人愿意表达的相互尊重和舒适宽松的研究氛围。

    ●大组讨论,形成共识 我们首先将所有参与研究的教师自制的材料按年龄段分类呈现,教师自由观摩、交流和分析,之后结合各小组的研讨核心点进行大组分享,并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这样的交流研讨,使同伴间能相互启发、智慧共享,可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学习目的性。

    ●专家引领,总结提升 我们多次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家团队对教师自制的游戏材料进行点评,引领教师进一步反思、调整,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明确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提高教师对研究的期望值。

    “六环节推进式”教研模式遵循成人的学习原理,推动教师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研、主动研究儿童和教育教学策略。目前,本区有不少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也运用这种模式开展,为园本教研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研究收获

    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学科的区域活动材料设计,关键是看材料能不能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得到了一定的经验和收获。

    幼儿主动操作游戏材料的步骤

    通过大量观察、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操作游戏材料的案例,我们梳理出幼儿积极主动操作游戏材料的4个步骤。

    ●产生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活动的内驱力。如果活动的内容、材料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就会有意愿去动手操作。教师要从幼儿年龄特征、思维特点以及经验水平三个方面分析幼儿可能感兴趣材料的特点,以此为依据设计、制作材料,并在不断的观察、尝试中进一步梳理幼儿对某一类材料的兴趣点。

    ●动手操作 幼儿主动拿起游戏材料,观察材料的结构,琢磨材料的玩法或者试探性地玩一玩。只有幼儿与材料产生了互动,活动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如果材料只是摆在那里,幼儿不去摸、不去玩,没有产生互动,那材料就是冷冰冰的,不可能變成教育工具,也不能实现对幼儿发展的支持。当幼儿与材料产生了互动,材料就承担起隐形教师的作用,引发幼儿动手操作和不断的探索,幼儿的思维活动也就开始了。

    ●专心致志 专心致志地活动体现在幼儿的有意注意、有目的的探究、深度的思考、一定的持续时间、不怕困难的坚持性、认真的态度等主动学习的状态。要实现幼儿专心致志地活动,材料要具有指向学习品质的操作性和指向关键经验的引导性。这样才能引导幼儿在积极的状态中探索材料,通过主动的观察、思考材料之间的关系,设计操作图纸,动手完成作品。

    ●完成活动 以往我们对完成活动理解为幼儿结束了与材料的互动。现在我们认识到,这仅仅是完成活动的表面现象。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幼儿完成这个活动经历了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是否获取了经验,幼儿能否表达这些经验,如何呈现幼儿的经验,等等。当认真思考以上问题之后,教师对“完成活动”的理解就加深了一步。教师在设计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幼儿活动结束后,如何具体呈现出幼儿的操作过程,如何根据幼儿完成的作品评价幼儿的发展,如何支持幼儿与同伴自由交流分享,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学习以及回家跟爸爸妈妈分享自己的收获。

    幼儿操作材料的行为表现及教师支持策略

    产生兴趣阶段的幼儿有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幼儿经验设计具有吸引力、新颖性等特点的材料,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对幼儿前期经验的了解,提供能唤起原有经验、调动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好奇心的活动材料,帮助幼儿排除干扰其注意力的因素,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

    动手操作阶段的幼儿大多积极主动。教师应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给幼儿提供接触、摆弄材料的机会,帮助幼儿梳理和归纳已有经验,用鼓励、示范、赞许等语言和动作,支持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专心致志阶段的幼儿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教师要帮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进行学习,并在探索与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丰富和改造幼儿的知识经验。

    活动完成阶段,教师要给幼儿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让幼儿梳理自己的学习过程,获得自信心及自我成就感。

    幼儿主动学习的路径及教师支持策略

    在研究中,我们引领教师观察、分析区域游戏中幼儿角度的“玩”和教师角度的“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以此来引导教师关注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呈现,教师应如何提供游戏材料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从实践及讨论中得出:幼儿眼中的游戏聚焦到“玩”,包括好玩、想玩、会玩、爱玩、要玩、再玩,指向幼儿发展的优秀学习品质,包括探究、专注、好奇心、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眼中的游戏聚焦到“做”,包括让幼儿有兴趣,让幼儿想做、会做、爱做、要做、下次还做,这些都是材料设计的关注点,指向材料的引导性,体现教师的教育意识。

    幼儿与任何一份游戏材料的互动,都要经历4个步骤,即产生兴趣——动手操作——专心致志——完成活动,这是从教师观察的角度出发的。从幼儿自身经历的具体过程角度分析,可以将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分解为6个阶段:主动做、有点难、动脑子、过关卡、做成了、带回家。因此,产生了区域活动中操作材料四步骤与幼儿主动学习的六阶段。四步骤与六阶段的对应关系为:产生兴趣对应“主动做”和“有点难”,动手操作对应“有点难”和“动脑子”,专心致志对应“动脑子”和“过关卡”,完成活动对应“做成了”和“带回家”。

    我们用“主动做、有点难、动脑子、过关卡、做成了、带回家”这几个阶段来概括幼儿的学习路径,发现幼儿成长的新阶梯。同时,帮助教师理解、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明确直接经验的学习是幼儿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应按照幼儿的学习方式,支持幼儿进一步学习,从而让幼儿渴望学习、深度学习,让学完了以后跟他仍有关系,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循环。

    在六阶段的幼儿主动学习路径中,“主动做、做成了、带回家”是操作性的具体体现,“有点难、动脑子、过关卡”是引导性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主动做、做成了、带回家”是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有点难、动脑子、过关卡”可能反复出现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在观察幼儿操作过程中,可以从幼儿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分析幼儿的操作到了哪个阶段,从而实施有的放矢的指导和支持。

    支持幼儿“主动做”的策略: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新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已有经验的区域游戏材料,引发幼儿主动与游戏材料互动。

    支持幼儿“有点难”的策略:教师要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设置材料的操作难点。对最近发展区的分析要建立在对幼儿已有经验及年龄特点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难点设置不宜过多,要考虑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持续时间。

    支持幼儿“动脑子”的策略: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动脑,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尝试通过观察、反复摆弄,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支持幼儿“过关卡”的策略:在幼儿操作中遇到难点的时候,教师应适当提示幼儿,启发幼儿多看、多想,找到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学会探索材料的突破点,独立完成操作活动,培养幼儿不怕困难的学习品质。

    支持幼儿“做成了”的策略:教师要在幼儿完成活动后给予及时的鼓励,同时要为幼儿创造交流分享的机会,让幼儿分享和展示自己完成作品的过程,激发幼儿的成功感。

    支持幼儿将作品“带回家”的策略:教师允许幼儿在离园时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状况和成长过程。

    此外,我们还梳理了设计材料的注意点:幼儿的前阅读能力有限,因此一定要图文并茂展示材料引导点,引导点设计要清楚明确,幼儿能找得到,看得懂;难点的设置不宜过多,目标与难点应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相对应,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观察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熟悉材料;准确制定目标,抓住幼儿原有经验与目标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点难”的台阶;适当留白,留出让幼儿自主创造的空间,让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鼓励幼儿与完成的作品充分互动,以引发后续的学习。

    经过几年的持续研究,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收获,但我们明白我们的研究还是粗浅的,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我们获得的经验也只是实践操作层面的感悟。因此,我们的研究将会不断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