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困境及解决路径

    芈莹

    摘要:本文基于疫情之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在融合过程中的困境,并结合个人微课设计和应用的教学实践,阐述了一线教师视野下打破技术和课程融合困境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微课设计与应用;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0)22-0000-03

    教育部2020年2月发布的《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各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组织方法、微课等资源,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和能力。[1]很多教师开始尝试线上教学的新模式,通过直播、录播课的形式,为“停课不停学”提供人力支持。

    随着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学校陆续开学,之前的线上教学转为线下教学,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信息技术重回传统的教学,一些自主管理能力差的学生成绩的下滑也更加深了家长对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的偏见。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过程中的困境,并结合后疫情时代个人微课设计和应用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教师视野下打破技术和课程融合困境的解决路径。

    ●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困境

    信息技術与课程的碰撞促进了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困难也是巨大的,这些困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使用技术的困难

    一些学者研究后发现,教师使用技术的问题主要有、软硬件技术问题、技术支持以及思想上对网络教学的抵触[2],而影响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和教学经验、网络经验等。[3]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教师的访谈和课堂教学的深入观察,笔者发现教师使用技术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和不能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缺乏相应的职前、职后培训,大部分教师运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仅限于PPT,对微课、腾讯会议等其他技术手段运用较少,部分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操作不熟练;另一方面,一线教师课业繁重,备课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制作课件、视频,过度依赖网络上已有课件和微课,这些资源很多质量不高,内容针对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学校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困难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次新冠疫情出现之前,很多学校早就开始了线上教学、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实践,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配置、人员配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有一些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还只是停留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会运用多媒体这样的初级阶段,教室里无线网络覆盖率较低,仍然采用旧式的多媒体升降屏幕,计算机硬件陈旧维修不善、缺乏合适的教学软件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家长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偏见与误用

    疫情期间,很多学生开始上网课。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强,上网课时认真专注;也有的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不足,一边玩游戏一边听网课。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很多学校陆续开学。由于担心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一部分家长“谈网色变”“谈手机色变”,对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怀有质疑,认为孩子利用计算机或手机进行写作,会降低书写能力,还有损视力,并认为孩子课余时间利用网络与同学和教师交流互动,会影响彼此的休息。很多家长“严控手机和计算机”,在家里不准孩子玩手机用计算机,在学校期间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家长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路径思考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的迫切需要,然而脱离了信息技术的教学,何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契机,理性分析教学与技术两者的关系,努力打破困境,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融合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教师的在线教学依旧是“教师一言堂”,究其原因,还是受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4]因此,教师必须从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出发,探索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有学者指出,教师在网络教学中扮演着八种角色,即课程设计者、课程内容的促进者、咨询辅导者、学习过程的推动者、学业评估者、研究者、技术支持者和组织管理者。[5]要改变“一言堂”现象,教师角色要由主导者变为参与者,教学方法应由“灌输式”更新为“互动式”。

    2.提升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技术观

    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是一次全线、全员、居家的在线教学,然而绝大部分教师的能力储备都是不够的[6],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技术观。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非一无是处,如何利用技术来提高学生的情绪感知和反应能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是需要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工具融入学校的课程,能够用信息技术支持新的教与学方式,支持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该用哪种信息技术开展哪种教学活动,懂得自己所教学科需要具有哪一类信息技术能力。[7]

    之前上课,笔者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计算机一直开不了机、课件放不出来或没有声音等。本学期,笔者所在学校最大的变化就是用了近十年的老旧的多媒体设备换成了崭新的电子白板,它可以连接话筒,还可以直接用智能笔在白板上写板书,白板还保存着不同学科的一些基础性的教学资源,而且按科目和年级将这些资源分类,教师能很方便地提取课文范读、数学公式、地图图表等。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那就是教师如何更高效地运用新的设备,让它们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教育技术硬件设备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的,教育技术与课程的融合考验的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素养。

    3.依托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

    要消除家长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偏见,最好的办法是学生的满意度和收获。要赢得学生的满意度就应该致力于创新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需要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中单向传授的规则,让整个教学过程充盈着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情境与交流关系。[8]多元、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保障,而针对学生需要开发设计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是实现教师和技术的教育价值的资源基础。实施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基本思路是变革课堂教学结构,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一是要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二是要开发出丰富的学习资源。[9]

    4.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外界的帮助和支持

    信息时代教学的时空、知识的样态、教学的主体地位角色都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需要采用动态生成、非线性、集成式、网络化、数字化的思考和表达方式来詮释新的师生关系。[10]在信息化浪潮下,很多教师有困惑,也有迷茫。教师职前培训不足以支撑现在的教学,因此需要通过各级政府或学校组织的职后培训,甚至是自己主动地去找相应的技术人员沟通学习,才能弥补信息化教学素养的不足。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变、多元的信息时代,怎样在技术的使用和教师的作用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怎样把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融合,怎样利用技术设计开发资源、建构教学环境和改变学习方式,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EB/OL].[2020-0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002/t20200214_421005.html.

    [2]Berge, Z. L. Barriers to online teaching in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 Can policy change fix it? [J/OL]. Online Journal of D i s t a n c e? L e a r n i n g?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2016-07-22].http://www.westga. edu/~distance/Berge12.html.

    [3]Andrew Madden, Nigel Ford, David Miller and Philipa Levy. Using the Internet in teaching: the views of practitioners (A survey of the views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Sheffield, UK)[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36(02):255-280.

    [4][9]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5]Goodyear, P; Salmon, G; Spector, M; Steeples, C and Tickner, S. Competencies of Online Teaching: a Special Report[J].Educational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2001(01):65-72.

    [6]闫寒冰,单俊豪.从培训到赋能:后疫情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蓝图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6):13-19.

    [7]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09):7-16.

    [8]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03):8.

    [10]李长吉.“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的十大任务[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中语文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立项编号:AD19011)阶段性成果;北京共美民族教育发展基金会重点关注课题“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立项编号:GMTY201901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