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本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构建

    郁红

    众所周知,新课标理念在明确“以生为本、以学为主”这一新型教学关系的同时,还把“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或质效高低的根本标准。就语文阅读来说,其本质在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吸收与体悟、内化与迁移”。理论和实践表明,只有在持之以恒的“生本化”自主体验下,才能真正构建有效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并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和价值内涵。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令人期待的“生本化”阅读活动模式呢?笔者主要就“循文挖道、精准切入、遵从规律、生活实践、读写结合”等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从“循文挖道”中激发良好阅读情感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就是几个例子。”这些历经淘洗并精心选择的“例子”,不是精髓之作就是经典语篇。而它们之所以优秀或者成功,除了语言文字的精妙与优美外,更重要的一点,则在于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因素。具体说来,由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缀文者的个性风格不同,这些作品思想情感也会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有些明显地一眼见底,有些则相对地隐晦其中。到了初中阶段,除了“兴趣”元素,“情感”对于语文阅读来说影响更大。

    正因为如此,充分利用并认真挖掘阅读语篇中的思想与情感元素,有利于引领学生在“知识内化、情感迁移”中走向深入。如《岳陽楼记》,在学习课文前,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范仲淹的小故事,了解他“自幼孤贫,勤学苦读”的坚韧,佩服他“军中一范,西贼破胆”的智谋,感慨他“几起几落,百折不挠”还能“先忧后乐,心系天下”的抱负。再如学习《土地的誓言》时,笔者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对于文本背景有了更深切的了解。这样的“循文挖道”,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良好阅读的情感共鸣。

    二、从“精准切入”中赢得阅读效益

    就语文阅读来说,要想达成“耗时少、费力小、收获大”的活动目标,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认真选好精准切入口,努力攫取事半功倍效益。笔者认为:关乎作品内涵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风格,是工具性教学的精准切入点;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或是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关键性语段,是人文性教育的精准切入点。比如,学习《“飞天”凌空》一文时,可以选择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为切入点,扣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分解动作、细节描写等方法,品读生动传神的语言文字。

    而《最后一课》通过解析人物活动体会爱国主义情感,是这篇小说阅读活动中的人文性教育目标。笔者以韩麦尔先生对小弗郎士所说的话作为切入点,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原因,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最后一课”之时,要想避免小弗郎士所经受的难过和懊悔,我们在实际学习中应该如何做呢?以此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认知基础上,积极开展阅读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精准切入与多重互动作用下,良好阅读的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三、从“遵从规律”中提升阅读体验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有鉴于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对于阅读问题的设计和提出,

    既应切实可感、新鲜有趣,又需遵从循循善诱的发展规律,具有与之相应的梯度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对于“生本化”阅读教学而言,既是最现实的问题,又是最根本的原则。

    以老舍笔下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先让学生听读描写烈日下情景的部分,然后描述一下听读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真正让学生从感性的认知中体会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艰辛和不幸。同时又能体会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来渲染天气闷热难耐的写法。另外为了强化学生爱憎分明的认知情感,在此基础上又设计如下问题:烈日和暴雨固然是残酷无情的,然而从课文来看,比这更残酷无情的又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如果祥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以这种“死拼”精神,他会生活得怎么样?这一个个问题的抛出如同“投石激浪”,既提升了学生良好阅读的体验,又激活了学习思维。

    四、从“生活实践”中放大阅读效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与生活之间,亦如“活水与源头”,是一种相辅相成、和谐相生的紧密关系。语文阅读活动同样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内外互动”阅读活动,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而且为教学相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从而不断放大语文阅读的良好活动效应。

    笔者在教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有人说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圆,学习本篇小说后,你对这一问题究竟有什么看法呢?”以此引导学生再度阅读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反复变化,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专题式辩论。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刻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而且能从对比分析中切实感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根据实际阅读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组建学生的课外阅读小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以期不让一个人掉队。比如可以适时地开展各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不断地放大“以赛激趣促读”效应:阅读主题演讲、“朗读者”阅读交流会和书本剧表演等阅读深化活动,激励学生积极投身于阅读行列,在合作互助的阅读实践中,不断增加阅读活动的宽广度和深厚度。

    五、从“读写结合”中深化阅读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信条式经典命题,意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实践出真知”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文阅读活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学用结合、理实并重”的指导思想,善于把知识技能训练与思想情感教育相互渗透并有效融合起来,从而在“统筹兼顾、平衡发展”中显现语文学科的丰富内涵和全面价值。简单来说,阅读不是最终目的,运用阅读中内化的认知,潜移默化地提升修养、陶冶性情才是努力的方向。

    《紫藤萝瀑布》一课,对于紫藤萝的描写生动细腻,运用多种修辞,调动多种感官,传达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生命真谛。学完这课之后,笔者尝试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小生命,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写写它们身上令我们惊叹的地方。结果显示,无论是油菜花、银杏叶,还是小苔花,都能引发学生对美丽生命的讴歌,对坚强生命的赞叹,从而更好地思考自己的生命。读写结合,给阅读带来的幸福感受令人期待。

    总之,在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指引下,我们应立足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一角度,以上述几个方面为抓手,把语文阅读活动不断地推向深入,逐步构建“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和初级中学(22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