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驱动文本解读

    黄勇

    【摘 ? 要】读短篇小说,可以尝试运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以此获得多重视角下的阅读体验。以《穷人》为例,可对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深入解读文本,完成信息提取、分析、整合和推论,从而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问题驱动;文本解读;统编教材

    短篇小说篇幅有限,作者往往只保留必不可少的环境、语言、心理等描写和最为精彩的情节。因此,读短篇小说,可以针对其特点,借助问题,获得多重视角下的阅读体验。下面就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为例,尝试运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

    问题一:指向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吗?——在物质贫穷与环境恶劣的双重对比下凸显精神的富足。

    《穷人》开头两个自然段先后写了屋外恶劣的自然环境、屋内温馨的家庭环境、极差的物质条件(通过桑娜的心理独白呈现)。读这一部分,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营造氛围,进而体会到桑娜勤劳、关心丈夫的特点。容易被读者忽略的是:托尔斯泰为什么把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物质条件三者放在一起?“没什么可抱怨的”提供了一条思维通道——只要丈夫安全归来,只要孩子们健健康康,什么都可以忍受;为了丈夫和孩子们,得把这个家打理得更加温暖舒适。此时,再读“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等词句,脑中会出现另一片天地:屋外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差的物质条件与屋内温馨的家庭环境形成双重对比,彰显了桑娜的乐观。若是再把邻居西蒙家的环境与之对比,那么这种乐观将更为明显。

    问题二:指向细节描写

    是否只需要关注某个细节而忽略句段间的逻辑关系?——从细节描写深处发现人性的良善与母性的光辉。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以上是《穷人》第8自然段,上承桑娜去邻居家探望发现西蒙已死,独留两个“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的孩子,下接桑娜未经丈夫同意抱养两个孩子后的内心独白。全段共三句话,有四处细节描写:“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心跳得很厉害”“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把帐子拉好”。从中读出桑娜善良的性格特点自然没有问题。其实,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托尔斯泰是如何精心安排这些细节描写的。

    文段第一句话只是交代了一个事实:桑娜把两个孩子抱回了家。除了“用头巾裹住”这一细节,没有其他修饰。为什么要加上“用头巾裹住”这一细节?原因在文章第3自然段中——“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桑娜家十分贫穷,按照常理推测,围巾是不会很厚的。原文中偏偏用上“很厚的围巾”,一方面印证了屋外寒风呼啸,另一方面则落在“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这一细节上。文段第一句让读者看到了母性光辉的闪现。

    “心跳得很厉害”出现在“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之后,恰好说明了桑娜前面的行为是身为五个孩子的母亲的一种本能反应。那一刻,桑娜没有想到丈夫是否会同意,没有想到家里能否养得起这两个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母性。“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用转折加双重否定句式一下子让桑娜的光辉形象定格了!

    文段第三句的前半句已经写了“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后面为什么还要加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的细节?换作别的母亲,未必会把曾和死人睡在一起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起。托尔斯泰让桑娜这样做了,读者哪怕想到了这一层,心里也没有任何不舒适,因为文段前面两处细节描写已经让桑娜展现了人性的良善与母性的光辉。这是匠心之笔!末尾,托尔斯泰又加上“又连忙把帐子拉好”一句。其一是怕孩子们冻着,照应环境的同时再次印证母性;其二是照应“心跳得很厉害”,桑娜还没有想好怎么跟丈夫说这件事。

    短短三句话,把桑娜身上的良善、母性和紧张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问题三:指向心理描写

    解读《穷人》的心理描写的密钥是什么?——关注突发事件下人物的心理波动规律,找到“生活的影子”。

    ①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不过,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

    ②“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

    ③“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④“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⑤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⑥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⑦“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心理描写贯穿《穷人》全文。上述这几处心理描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前面四处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桑娜的心理活动主要为担心丈夫生命安危和邻居生活艰难。其特点是思维条理清晰、逻辑清楚、焦点明确。

    第五处为第二阶段,是桑娜心理活动的转折点,因为未经丈夫同意抱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引发了读者诸多猜想。

    随后两处心理描写为第三阶段,桑娜的心理活动可谓波涛起伏,一会儿怀疑自己的行为有点“闹着玩”,一会儿担心丈夫不同意自己的行为,一会儿害怕丈夫回来了,一会儿担心丈夫知道了她的行为会揍她一顿,一会儿想着怎么消减丈夫内心的怒火……“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一关键事件使得桑娜的思维反复跳跃,混乱无序。然而,在这种无序跳跃中,桑娜抱养两个孩子的决心是始终不变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宁愿挨揍也不愿意把两个孩子送回去,“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意味着桑娜的思维逐渐集中到了丈夫能否承受得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上。

    仅从刻画桑娜这一人物形象角度考虑,文章写到第11自然段就算完成了。文章后半部分的笔力都下在了渔夫身上,刻画人物的亮点不在于心理描写,而在对话上。梳理《穷人》全文的心理描写,其直观展现了突发情况下人物的心理变化。这也体现了小说有“生活的影子”的特点。

    问题四:指向对话描写

    为什么最后是渔夫说出了“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从人物对话中看出角色言语方式的差异。

    从第12自然段开始,课文进入了对话阶段。要读懂人物对话与心理活动,关键在于“两个人沉默了一阵”上。该段将桑娜和渔夫的对话分成了前后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每个细节都值得细细揣摩。

    第一阶段,渔夫拖着被撕破了渔网走进屋子,率先开口说话,妻子的反应是——“‘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从读者的角度看桑娜的反应理所当然,从丈夫的角度看妻子的反应就有点不正常了。丈夫继续和妻子对话,妻子反问丈夫“鱼打得怎么样?”丈夫刚刚死里逃生,妻子却对丈夫的安全丝毫不问,此时丈夫不可能一点没觉察到妻子的异常。对于妻子的提问,丈夫的回答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奥妙无穷,首先抱怨了一阵天气之恶劣,接着庆幸“总算活着回来啦”。这句话就值得玩味了——丈夫夜晚冒死在海上打鱼,妻子怎么也不该问“鱼打得怎么样”吧。停顿一会儿后,丈夫终于说出了心中的疑惑:“……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渔夫一定发现了桑娜的异常!妻子在丈夫的点拨下,终于开始意识到了自己语言不当,说出了“我可替你担心呢”。从丈夫推门进屋到两个人陷入沉默,对话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丈夫身上,而且始终围绕“天气”这一主题,可见丈夫突然归来让本就心里慌乱的妻子更加慌乱。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句话要从渔夫嘴里说出来,就必须留出缓冲的时间。于是,“两个人沉默了一阵”——让桑娜调整心理。沉默中,桑娜在想什么是可以确定的,而渔夫在想什么可就不确定了。

    桑娜调整好心理后,开始掌握对话主动权——“‘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这句话大有深意,试对比以下几种形式。

    ●桑娜说:“你知道吗?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你知道吗?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桑娜说。

    ●“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桑娜说,“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的作用在于把丈夫从内心世界拉回来。当丈夫的好奇被恰如其分地调动后,提示语“桑娜说”把一句话分成两个部分,形成停顿。丈夫迫切想知道妻子的异常时,“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给丈夫的心灵以震撼。这是妻子主导话语的第一步。丈夫果然滑入了妻子的思维轨道——“哦?什么时候?”妻子的回答巧妙极了。按常理说,“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就已经回答了丈夫的疑问,妻子却没有就此打住,紧随其后的是——“唉!她死得好慘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唉”这个语气词再次敲在了丈夫心上,西蒙的死亡之凄惨与两个孩子睡眠之安稳形成鲜明对比。最有力量的是后面一句——“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欲言又止,却又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两个孩子之可怜,同时给丈夫留下了想象与思考的空间。末尾,作者说“桑娜沉默了”,这意味着这次沉默是妻子有意的,有意的沉默让丈夫不自觉地迈出了第二步:在同情的基础上正视两个孩子的问题!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这一段首先写渔夫的神态,“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描绘了渔夫一瞬间的心理变化;接着用动作和语言刻画渔夫作为男性角色的鲜明形象,与前文桑娜的语言进行对比,托尔斯泰同样用提示语把语言分成了两个部分,但说话的方式完全不同。“嗯,是个问题!”这是说渔夫还在思考中,思考好了后渔夫便一口气说出了自己内心的全部想法。“嗯,你看怎么办?”——只是随口一问。“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他的解决办法。“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是担心妻子不同意自己的决定。“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是行动。紧凑自然的表述中,渔夫朴实善良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桑娜的想法和决定就这样从渔夫嘴里说出来了!

    从刻画渔夫朴实善良的角度看,小说到此也算结束了。然而,课文后面还有三段话。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看着“桑娜坐着一动不动”,渔夫慌了,这时的慌乱一定会让读者会心一笑,真是有趣极了。面对丈夫的慌乱,妻子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但这简单的动作和话语却让人觉得课题中“穷人”的含义是多么丰富啊!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豹澥第一小学 ?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