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重点,优化细节

    刘燕芬

    [创课缘起]

    学生写记叙文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倾向于散文类,一种靠近小说类。有些作文题是没有太多限制的,学生可以各凭喜好,自由发挥,但是有些作文题是有限制的,只能选择故事的叙述,比如,以“醒来”为题的这篇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清重要的写作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可操作的优化方法。

    [教学现场]

    一、学习用关键词校准写作重点

    1.提炼《醒来》的审题关键词。

    (屏显《醒来》样本一)

    (1)饭后本想午睡会,睡意朦胧间被外婆喊起来,说是去田里看看外公。

    (2)来到田里,看到外公弯下腰耕作,过一会就努力地直一直那怎么也直不起来的腰,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3)外公看到我过来,露出了疼爱的微笑,紧接着劝说我回去,说天热早点回去做作业,长大了不要像他这么辛苦。他的话,洗刷了我的心灵,唤醒了我。

    师:下画青大家用学过的写作知识来评价一下。

    生:他把醒來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整个故事写得十分顺畅,让人能准确地读出他的主题。

    师:他醒来了几次?

    生:他醒来了两次。一次是身体上的醒来,被外婆喊醒。一次是看到外公弓着腰在耕种,他非常感动。

    师:那是心灵上的苏醒。原来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醒来,一种是身体的苏醒,另一种是心灵的苏醒,特别是看到外公的背影后,心灵有了触动。有没有缺点?

    生:他的话启发了“我”的心灵,唤醒了“我”,说明“我”的心灵是没有被唤醒的,之前没有点出沉睡。

    师:如果说醒来是一种心灵醒悟的话,前面定会有沉睡的表现。直接写醒来的过程的话,就会有偏题的嫌疑。如果我们要耳心灵的苏醒,就要写心灵的沉睡。心灵的沉睡是个比喻,你能不能找到一个词替换“沉睡”?

    生:执迷不悟。

    师:这种沉睡其实是对自我的执迷不悟,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走不出来了。在课前老师调查了初三学生“沉睡”的六种表现,我们来看这六个沉睡的内容哪一个写到文章中去比较合适?

    2.添加当前学生心灵沉睡的表现。

    (屏幕展示“沉睡”的几种情况)

    (1)对未来没有目标;(2)贪玩,学习懒惰;(3)做事没有恒心,缺乏毅力;(4)虛荣心,生活上爱攀比;(5)叛逆,任性;(6)自私,总以自我为中心……

    生:第(2)点,贪玩,学习懒惰。

    师: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地说一说。

    生:我饭后本来就是比较爱偷懒的,后来去田里看见,外公很辛苦地劳作,心灵就被唤醒了。

    师:“我”贪玩,学习懒惰,不想做作业,看到外公在田里很辛苦,所以就触动了“我”?仔细再推敲一下:,能很好地照应吗?因为外公很辛苦,所以“我”就不懒惰了?辛苦,只是触动“我”的一个背景和条件,但是真正触动“我”的应该是后面的一个细节,是什么?

    生:外公看到“我”过来,露出了疼爱的微笑。

    师:即使你懒惰,很贪玩,但是看到你来了,还是会以一种疼爱的微笑迎接你。我想,如果外公手边有水杯的话,他肯定会说,孩子,天气热,来,喝口水吧!文中还有一个细节,请大家再找找。

    生:不停直腰的外公说长大不要像他那样辛苦。

    师:如果说前面的微笑是蕴含情感的,是以情感人的话,后面则是用语言,道理说服人。如果没有前面的情感,现在就说这么一句话,你就会听了吗?因为前面有了沉睡,有了感情的铺垫,再加上道理,后面的说服才是有力量的。其实黑板上每一个沉睡的表现都是有办法和后文的细节相呼应的,但是你得仔细考虑,必须有逻辑的关系,必须要付诸行动。样本一给了我们两点启发,一是醒来的含义是双重的,既有表层义身体的苏醒,又有比喻义心灵的苏醒。二是前文要有与后文苏醒相照应的沉睡细节,并且执迷必须来自生活的真实。一篇好的记叙文,首先应该是真实的,但是生活的真实,一定要经过艺术的加工,这样才能开掘出精彩的风景来。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样本二。

    (自悟自析:鉴赏样本一的环节,教师主要借助追问和提问两种方法教学了审题和结构两方面的作文知识。第一处追问“他醒来了几次?”纠正了在申题上因思考不深入而发生了偏差的习作。第二处追问“样本有没有缺点?”引导学生发现了前文缺少沉睡的表现,导致文章的结构不合情不合理,第一处提问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沉睡的表现来阐述“沉睡”的含义,使抽象的不易被初中学生理解的概念史得具体可感了。第二处提问在选与不选的思考中,在对应与不相对应的辨别中,在符合逻辑与不符合逻辑的考量中,学生寻找到并增添了缺失的细节,懂得了文章的结构必須符合情理,情节必須叙述完整,)

    二、学习优化细节的方法:添加有背景的行动

    1.点评优化。

    (屏显《醒来》样本二)

    母亲的电瓶车在同学父母的“宝马”“奔驰”之间是那么刺眼,让我丢尽了面子。上学前一再交代晚上不要来接了,我自己走回去,放学回家,却见她扶着电瓶车在等我,虚荣心瞬间融化苏醒了。

    师:大家看看她的苏醒写得怎么样?

    生:在醒来之前还可以再铺垫一点。

    师:需要铺垫的细节应该添在哪里?

    生:母亲扶着电瓶车等“我”的情节之前。

    师:扶着电瓶车在等“我”,那个情节应该是醒来的最最重要的情节,但是我们就觉得它力度不够,光亮度不够,程度不够。那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丰富它呢?

    生:我觉得可以写那个人物躲在角落的样子。

    师:你觉得应该对人物进行多感官的描绘。

    生:我觉得应该写母亲在寒风中等“我”。

    师:你添加的是季节,用天气的寒冷来衬托人物的美好。能不能从地点的角度考虑考虑呢?

    生:在学校门口。

    师:能不能再细致一点?在校门口的什么地方?

    生:人群里。

    师:你能看到吗?

    生:看得到。

    师:妈妈就在宝马奥迪车中间,合适吗?妈妈是要来等“我”的,可是她又不想让“我”看到,你觉得她会在什么地方要具体化的地方,

    生:在边上的那棵树后面。

    师:有没有创意的写法?躲在哪里?

    生:在拐角。

    师:噢,在弄堂口的拐角上,妈妈在默默地等我。

    (自悟自析: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样本二这样处理情节好不好?学生发现,样本二苏醒的过程写得过于简单粗暴,人物的行动没有张力,盛情没有积蓄到一定程度,缺少了爆发的才度。于是教师顺势追问:“那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丰富它呢?”意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堆。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学生习得了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等背景方面来细化丰富情节的写作知识。)

    2.实战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来尝试一下,能不能从时间,地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来添加一些细节?老师给个提示语:走出校门,左右搜寻,终于没有看到她那辆老旧的电瓶车,也没有看到她的身影,不由得长吁了一口气……

    (學生当堂练习并交流展示)

    我轻松地走在路上,随意往四周一瞥,在拥挤着奔驰、宝马车的狭窄道路里面,妈妈扶着电瓶车,远远地蜷缩在角落。冬天天黑得很快,寒风呼啸着,冰冷地刮在她的脸上,掀起她鬓角发白的头发。看见了我,她眼里燃起一丝光亮,抬起头向我招手,又猝然放下,只微微地笑着,泛着暖意。

    师: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生:妈妈“向我招手,又猝然放下,只微微地笑着。”

    生:“蜷缩在角落里……”

    师:你抓住了一个词——“蜷缩”。

    生:她看见“我”时眼里升起的光亮。

    师:眼睛里的光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写作的秘密就躺在那些成熟作家的作品里,刚才这位同学的案例就传递着他所掌握的写作知识。我们描绘一个场景,常常分为远景、中景和特写。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两个特写,动作“蜷缩”和那个猝然升起光亮的眼神,后面一个特写,就像拍电影一样,这是对人物眼光的特写,能够点亮全篇文章的就是这样的语言。

    冬季,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我不由得缩着脖子,将手插进口袋,慢慢地踱步回家。风愈来愈狂烈,让我想起坐在母亲老旧电瓶车上时,母亲为我挡住大风。不远处不起眼的角落,一个灰色的身影在东张西望着,那竟是母亲。我快步走去,刚想斥责她怎么又来接我,手上便被塞了一杯热奶茶。一股暖流顺着手心蔓延着,看到母亲被寒风吹红的脸颊……(未写完)

    师:这个画面描绘又给你怎样的深刻印象?

    生:热奶茶传递的热量温暖了“我”冰冷的心。

    师:母女两个人之间冰冷的亲情,被那杯奶茶温暖了。那杯奶茶绝对不是我们电影院里的那一杯奶茶,冰冷的手递过来的那杯奶茶,是妈妈的善意,是呵护,是不跟子女计较的那种博大。所以那杯奶茶是一杯有故事的奶茶,那温热的故事背后还有一个冰冷的故事,那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的那杯奶茶霎时就点亮了全篇,这个递奶茶的行动就是有故事的行动。

    生:她一开始想斥责母亲为什么来接她,但是后来被感动,我觉得这里有一个情感的转折,更点题。

    师:情节的里面有一种情感的变化,前面是冰冷,是拒绝,后面是融化,是感动。在描写她感受到冬季寒风的时候,她的心里升起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后悔,对母亲的心疼,感受到的温暖。

    师:噢,有点后悔了。电瓶车是破旧的,但是妈妈总用她的风衣为“我”挡住寒风,给了“我”一世界的温暖。写故事的时候,情感要有变化,不要来得那么突然,要像刚才在田里的外公先用直腰让“我”感动,然后用一句话,一个微笑唤醒“我”。这两位同学的写作案例为我们呈现了三种写作知识:既要有远景、中景的描绘,更要有特写镜头的细化;人物的行力可以是有故事的行为,故事背后有故事;人物的情感要有发展的过程和变化。

    (自悟自析:没有“写”的作文课。不能称之为作文训练课。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前一个环节的廷续,当堂练习的效果已突破了检查和巩固的预设,达成了训练学生把作文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的训练目的,甚至,在师生互动、生生共生中,又开发出了三种写作知识。)

    3.作业巩固。

    师:今天的作业,请大家用课上学到的写作知识或者自己掌握的写作知识修改样本三。

    (屏显)

    青春的叛逆让我和妈妈之间只有冰冷,一个在门内一个在门外,无法交流。一个醒来的早晨,看到桌上留了个我最喜欢吃的橘子,心里升起了暖意和感动,冷冻的那一层冰消融了。

    师: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创课所得]

    1.审题清楚是写作的第一要务。像“醒来”这种有双重含义的作文题,更要提醒学生准确地把握住它的深层含义,并在文中表达清楚。能准确把握重点的方法就是铺垫,在前文把“醒来”的对立面“沉睡”铺垫充足。

    2.要教会学生用丰富、细腻的细节让人物立体传神。一个故事里可能包含若干情节,一个情节里可以包含若干细节。情节使故事丰满,细节使情节和人物丰满。人物要立得住,站得稳,细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添加细节的方法。

    [学生作品]

    醒来

    渐渐模糊的视线,四肢无力且冷至麻木,似有若无的灯也照不亮周围,更照不进我的心里。

    眼前模糊一片,感受着雨滴透过衬衫的冰凉,发丝胡乱地贴在两颊,树叶也好似在嘲笑我此时的狼狈。在微弱的灯光下,眼前景色以缓慢的速度变化,移动,脚似绑了千斤重的沙袋,每一次起落都好不艰难,调皮的雨水滚入我的眼眶中,我却无力将其抹去。

    快啦,快啦!快到家了!一时忘却累乏,忘却被雨淋湿的全身。可家里好像并不像我一样欣喜,一种凝重扑面而来,母亲立于面前,一脸怒气。“又去哪儿疯了?!这都几点啦?作业做完了吗?!”耳膜生疼,想反驳,心中的委屈偷偷地“溜”了出来,鼻头一酸:“我……我……”隐忍着哽泣之心,但那丝哭腔却还是掩藏不住。

    “不知道家人会担心?”母亲的声音里竟也有一丝委屈与残留的担心。毛巾柔软的触感笼罩了我,让我一愣。毛巾轻柔地抚过我的头发,吸收水的晶莹,母亲沙哑的声音又在头顶响起:“快去换衣服,饭都快凉啦。”神情恍惚间,平时那个身高与我相符的妇女,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仰视着她了?我怎么能令她为我担心呢?思索间,我也看见一盘鲑鱼,按道理,这菜早该被吃了一些才对,即使是几口,也算吃了啊,可面前这盘还冒着热气,还有着油膩腻光渍的菜,完整得不能再完整了,疑惑不解在心中埋下嫩芽,在思考下,开花结果……原来,一直在等我回来吗?感动如一泉暖流,悄无声息地滋润我的心田,暖暖地流向全身。我鼻头突然一酸,眼泪夺眶而出,也冲破了心中的围墙,把我从沉睡中唤醒。或许是我长大了,或许是时间太久,我长高了,可母亲却像原来一样爱我,只增不减。

    “快来吃饭,再不来,你就吃不到了。”母亲轻唤。“哦,来了!”整理仪容,我抹净似有若无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