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

    欧赛萍

    

    

    上学期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开学,复学后,我园实行按年龄分时间段错峰入园。大班幼儿来园时间为7:40~8:10,比以往提早了,结果不少幼儿无法准时入园,迟到现象频频发生。大班下学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加强对时间的认知,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可以为幼儿的小学生活奠定基础。于是,教师决定从“迟到”这一生活事件入手,引导幼儿通过感知、操作、体验进一步积累有关时间的经验。

    一、感知迟到及其后果

    早上,左左迟到了,孩子们的目光都转向了他,他们纷纷提醒左左:“左左,你怎么又迟到了啊,以后上小学是不能迟到的。”“左左,我们都已经做完早操吃好点心了。”……左左挠挠头说:“我不知道自己迟到了呀,看到你们坐在一起,才觉得迟到了。”于是,教师引发幼儿讨论,以了解幼儿有关“迟到”的已有经验。比如:什么是迟到?怎样算迟到?怎样不算迟到?为什么?孩子们说:“迟到就是其他小朋友已经在幼儿园了,我才刚刚到。”“迟到就是超出8:10了。”教师问:“你怎么知道已经是8:10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看时间啊,钟表会告诉我们时间。”教师问:“你会看时间吗?”有的孩子说会,有的孩子说不会。通过讨论,孩子们明白了:超过8:10还没来园就是迟到了,在7:40~8:10这段时间来园是不算迟到的。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教师为了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入园时间,明确迟到的界限,根据孩子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在大钟上用荧光笔把7:40~8:10这一时间区域画出来,让孩子对哪个时段入园“不迟到”、哪个时段入园“迟到”一目了然。

    接着,教师问:“你们之前迟到过吗?为什么会迟到呢?”孩子们说出了各自的原因,教师特意让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来表征。孩子们有的说:“晚上在外面玩得太迟了。”(见图1)有的说:“晚上很晚才睡,第二天起不来。”有的说:“我去医院看病了,所以迟到了。”有的说:“这几天都下雨,马路上都是车子,堵车了。”(见图2)有的说:“幼儿园门口的车子太多了,妈妈找不到停车位,我要从很远的地方走过来就迟到了。”(见图3)有的说:“妈妈每天早上要用吹风机吹好头发才出门,送我的时候就要迟到。”(见图4)有的说:“早上妈妈要化妆才出门,所以我迟到了。”(见图5)有的说:“我自己很早起床的,结果爸爸睡懒觉、动作慢,害得我迟到了。”(见图6)有的说:“我到幼儿园晨检、爬楼梯比较慢,就迟到了。”(见图7)有个孩子表述得更清楚,还画出了步骤图:“我明明是很早起床的,吃好早餐拿好水杯出门了。我和爸爸坐上车子。过了一个红绿灯,爸爸突然想起忘记拿包了,就掉转车头回家去拿,这样就迟到了。”(见图8)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孩子一起梳理归纳了迟到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自身原因、家长原因、其他原因。

    在孩子们的认知中,迟到不是一件大事,他们并不在意。于是,教师问:“迟到会有什么影响吗?”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迟到就不能参加升国旗了。”“迟到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到户外运动了。”“迟到就吃不到幼儿园的点心了。”“迟到就没时间玩喜欢的区域游戏了。”“迟到会影响学本领,别人会了我不会。”……经过讨论、梳理、总结,孩子们意识到迟到会错过很多活动机会。如果要引导孩子去关注迟到这件事,正视自己迟到的问题,那么让孩子认识时间、感知时间就是切入口。于是,教师在大门口、走廊上挂上了不同的钟,给幼儿创造了更多在生活中感知时间的机会(见图9)。

    二、认识分钟

    在大班上学期,孩子们认识了整点和半点,还学习了书写整点和半点。但是7:40~8:10这个区间包含了对分钟的认识,这对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于是,教师问孩子:“你能说出是几点到幼儿园的吗?”孩子们说:“我会看钟,不过我只会看8点钟,我来的时间不是刚好8点钟,我就不会看时间了。”“妈妈在幼儿园门口刷卡时,我会问妈妈我是几点到的。”

    确实,大部分孩子不会看分针,对于时钟上1~12的数字要表示5分钟、10分钟乃至55分钟难以理解。怎么办呢?有的孩子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妈妈教我的时候,直接告诉我1表示5分钟,2表示10分钟,我就5个5个地数。”“哥哥担心我记不住,就帮我在钟面旁边做上记号,我看数字就知道了时间。”要理解分钟,孩子确实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教师考虑到孩子认识分钟有困难,决定给孩子一定的支架,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时针1~12的数字外围对应地贴上5、10、15、20、25、30、35、40、45、50、55、60的数字花瓣,帮助孩子逐步理解和表达。

    与此同时,有的孩子还分享了其经验:“我家有巧虎的钟,上面的几时几分都是用数字表示的。数字我会看,我可以把钟带到幼儿园来。”“老师的电脑上有时间,几时几分也是用数字表示的。”……听了孩子们的表述,考虑到孩子们精确认识时间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提供了直接呈现几时几分的电子钟,让那些暂时不会通过钟面看分钟的孩子先看电子钟。在持续观察这些电子钟时,孩子联想到空调、手机上也有时间显示,觉得很熟悉。细心的孩子还发现,每逢59分钟就会向前跳一个钟头的规律,比如,电子钟上的7:59后面是8:00,而不是7:60,这有助于孩子理解1小时等于60分钟。还有一些孩子产生了疑问:为什么“8:00”不是显示“8”?为什么时间后面要写“:”?为什么“8:05”不能写成“8:5”?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孩子理解分和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懂得怎样记录时间。

    因为记录要精确到分,教师发现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还无法理解。为帮助孩子理解钟面上的1~12中每个数字之间相差5分钟,其中每一小格表示1分钟,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理解8:05~8:10区间的每一小格分别代表8:06、8:07、8:08、8:09,并耐心等待孩子在后期的观察以及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逐步理解。

    三、在簽到中感知时间

    孩子的问题由孩子自己来解决。为了知道自己是否按时入园、有否迟到,孩子们经过商量,决定使用签到的方式来记录各自到园的时间。于是,教师设计了一张签到表,其内容包括姓名、时间、天气、日期等。签到台上有石英钟、电子钟,还有纸笔。

    孩子们第一次签到就遇到了很多问题。不少孩子表达了各自的困惑:“我来幼儿园的时候,在爸爸车上看过时间,没有迟到,但走到活动室时就迟到了。”“我到活动室的时候,没有迟到,但是前面在签到的锐锐写得太慢了,等我写的时候就迟到了。” “我每次来的时候前面总是有很多人在排队,等我写完时,小朋友们都已经去户外活动了。”“很多人是一起到的,签到的地方排了好长的队伍,太慢了。”“签到的地方只有一只钟,太少了。有的小朋友喜欢拿着钟看时间,我们就看不到时间了。”“只有一张签到表,太少了,这样大家就要等了。”教师问:“怎么办呢?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

    因为“踩着点”到园的孩子比较多,导致签到时排成长队(见图10),再加上有的孩子写名字和时间比较慢,所以孩子们感受到排队浪费了时间,本来没迟到的孩子因为排队等待“迟到”了,这让孩子们直接感受到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的。于是,教师组织孩子们讨论:把哪个时间作为签到时间?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记录来园时间?怎样签到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基于自己的已有经验,想出了一些有效的办法。比如,他们探讨了签到表的提供问题,最后决定改为提供3张签到表,让3组孩子同时签到,以减少排队等候时间;他们探讨了签到的时间以什么为准,一致认为应以进幼儿园刷卡的时间为准,因为爬楼梯需要时间,签到也需要时间,所以爬楼梯、签到的时间应该除外;他们讨论了如何记住进园时间,有的说看妈妈进园刷卡的时间并记住这个时间,有的说进园时看门卫处的挂钟并记住时间;他们还探讨了如果上楼后忘记了进园的时间怎么补救,一致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马上看签到台上钟表显示的时间,然后减去爬楼梯的时间,得出的这个时间就是进园时间。通过签到活动,孩子们进一步具体感受到时间会悄然流逝,是不等人的;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不管用什么计时,时长都是一样的。

    讨论后,教师根据孩子们的意愿将他们分成了三组,这样就不用排很长的队伍了(见图11)。

    四、合理规划时间

    晨间签到活动实施一段时间后,教师组织孩子们总结自己迟到和不迟到的原因。孩子们说:“我每天都让妈妈很早喊我起床,所以我每次都是第一個到幼儿园的。”“我早饭吃得比较快。”“爸爸在手机里设了闹钟。”“我因为忘了拿东西,所以折回去拿就迟到了。”“我因为早上找一件衣服,所以迟到了。”……教师追问道:“既然已经知道迟到的原因,该怎样努力做到不迟到呢?”孩子们说了几种方法:计算从自己居住的小区到幼儿园用不同交通工具所需的时间,预留好时间;晚上看动画片要有节制;晚上准备好第二天入园需要带的物品,睡觉前设置好第二天起床的闹铃;早睡早起,不拖拖拉拉……模仿学习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方式,父母作为幼儿成长中的重要陪伴者,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教师希望家长以身作则,做到守时、不迟到。追溯前面孩子说的迟到原因,教师向家长强调了制定作息时间表的重要性,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好时间规划,比如起床、刷牙、吃早餐、出门上幼儿园、到达幼儿园需要多少时间,希望家长督促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养成守时的好习惯。学习预计时间是孩子合理规划时间的基础,建立时间概念、善于管理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只有具有时间观念的人,今后做事时才会有具体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好习惯让人受益一生。”幼儿时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从小培养时间观念,养成守时的习惯,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重视幼儿时间观念的形成,目的不仅仅在于单纯地让幼儿认识时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对时间的合理分配,引导他们养成有规律地生活以及守时、节时的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