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建构

常军芳 丛迎旭
〔摘要〕论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尝试构建包括意识形态、语境和语言本体三个层面的生态话语多层次分析模式,且以该模式对2016年中国环保部长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报告内容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和共享发展观;语言体现典型的政治语言特色;大量运用语法隐喻;句型基本为陈述句,且主要为祈使句;主位推进模式促进语篇连贯,且广泛使用词汇衔接、连接词及照应这三种衔接手段。多层次分析模式有助于全面深入探讨生态话语的认知功能生成机制,进一步丰富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关键词〕生态话语;系统功能语言学;多层面;环保报告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804-0027-06
引 言
生态语言学[1][2]认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社会学家、化学家、环境专家等的责任,语言学家也应关注生态问题。生态语言学力图转变人类对自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呼吁通过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影响并改变国家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与贯彻,最终达到缓解并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友好社会的目标[3][4][5]。
目前生态语言学在研究方法上还存在层面单一、不够系统的问题。对此,本文尝试在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构建多层面生态语言学话语分析模型,并借助该模型分析中国环保部长在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报告[6],探讨中国政府促使民众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理念并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的话语策略。
一、 生态语言学综合分析模型
一 生态语言学研究概况
豪根[7]首次運用生态学方法研究语言,将“语言生态”视作“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其环境的互动”。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2]的研究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野下探索如何研究生态环境、语言和语言的影响开了先河[8]。他强调语言与生长状况、种类特征及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豪根和韩礼德的研究影响了菲尔Alwin Fill和他的同事。菲尔的研究反映了世界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大主流: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9]。寇特H.H.Couto[10]认为,菲尔的研究促进了生态语言学学科的建立,强调 “语言在整个生态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对生态语言学研究尤为重视。如黄国文 [11]分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的内在关联;并与赵蕊华[12]提出生态话语分析的目标、原则与方法。何伟与魏榕[13]提出国际生态话语的及物性分析模式。我们发现,目前学界尚缺乏统一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尝试构建多层面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型,以期对生态话语分析有所启示。
二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多层面分析模型
近年来,众多研究证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生态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赵蕊华[14]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及处理语言细节的工具。Arran Stibbe[15]则强调需要对生态语篇进行详细的话语分析,研究语篇的词汇特征、词间关系、语法结构、及物性、分句关系、表现手法、修辞、体裁、互文性等。综上,我们尝试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构建包括意识形态、语境和语言本体三个层面的生态语言分析模型。下面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作简单说明。
首先看意识形态层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意识形态层面具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特征。因此,分析报告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理解隐含话语内的意识形态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说,我们认为生态话语在意识形态层面主要包括生态自然观和共享发展观两大支撑。
再看语境层分析。韩礼德[16]把语境看成语言的一个层面,关注语言形式和情景超语篇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将语言语境和语篇语域相结合,建立起情景语境理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处于同一层次,它们之间是示例关系。因此,语境层包括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部分。
最后看语言本体层面。我们对语言的三个纯理功能进行分析。概念功能层面分析语法隐喻,人际功能层面进行语气成分分析,语篇功能层面分析主位推进模式和衔接方式。具体如图1。
下面,我们采用多层面生态语言学分析模型分析2016年中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环保部长的报告。报告共含26 292字符,分两部分:回顾“十二五”和2015年环保工作成效;陈述“十三五”环保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首先来看意识形态特征。
二、 生态话语的意识形态特征
语言的社会本质属性和语言的社会功能从一开始就是韩礼德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17]。故研究生态话语隐含的意识形态能更好体现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即通过语言影响社会,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我们主要分析报告所体现的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和共享发展观。
一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提出“生态的自然观”[18], 该自然观明确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类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和保护自然。
(1 这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无价的传统认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
从例1看出,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的生产实践和改造,二者相互依存。同时,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与古人所倡导的“一草一木皆有情”和“天人合一”理念相吻合。中国政府的环保措施符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要求,即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二 共享发展观
(2 质量改善是坚持以人为本、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体现,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也是评判一切工作的最终标尺。
例2中强调质量改善是促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体现,也就是说,改善环境是为了促进发展,使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理念的出发点、着手点和落脚点都在人民,强调人民既是共享发展的实践主体,又是共享发展的价值主体。中国政府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从发展取向、发展策略、发展方式上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赋予了新内容。
三、 生态话语的语境分析
语言作为系统体现文化语境,作为语篇体现情景语境。就文化语境而言,讲话者与大部分听众都属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故报告所传达内容能被听众理解并接受。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使用和情景语境有密切关系,情景语境中的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制约讲话者对词语和语义结构的选择。 报告语场主要是传达中国政府的环保理念和环保举措,号召各级地方政府和全体人民参与生态社会建设。语言贴合语场,用词精确,如“五位一体”“四个全面”“1+6”改革举措”等术语。
语旨方面,交际双方都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且都致力于改善中国生态环境。故报告用词经济,专业化强,如以“大气十条”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另外,报告包括大量词隐喻,如:深刻转变、新挑战等。“深刻转变”和“新挑战”中,参加者关系由动词词组体现,“转变”和“挑战”是两个过程,但在句中隐喻为参加者,涉及到名物化,有助于交际功能的实现。
语式方面,作为环保部门介绍环保举措的语言,报告以书面语的形式来表现。表现一是报告使用大量多音节词语,如“监管能力”“发展优势”“环保事业”等,前两个音节是对后两个音节的限定,对内容进行限定以缩小外延,体现中国政府倡导的生态观。表现二是报告中无轻读词缀。一般词缀语素在读音上往往轻读,在意义上虚化,但报告中这些词缀表达实在含义,带有较强书面色彩,需要重读,如:执政观、政绩观、实践观等。
四、 生态话语的语言本体层面分析
意識形态和语境影响语言使用。系统功能语言学[19]认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经验功能由小句的及物性结构如动作者+过程+目标来表达;人际功能由小句的语气结构如主语+限定词+谓体+补语来表达;语篇功能由小句的主述位结构来表达,同时还有小句的信息结构如新信息+旧信息来表达。我们将从以上角度对报告进行语言本体层面的分析。
一 概念功能
系统功能能语言学认为,概念功能表达的是主客观世界的内容。在表述主客观经验时,常采用隐喻性表达。语法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语义发生”的过程,新产生的语义来自词项在新的句法位置上词汇义和语法义的互动[20](33-39。报告使用大量语法隐喻。
(3 《大气十条》、《水十条》出台实施,新《环境保护法》施行,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发布,环境保护督察等六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配套文件相继实施。
(4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之年。
(5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实施一系列改革文件和举措。
(6 加强标准引导,发布国家环保标准493项。
例3中,“出台实施”“施行”“发布”“实施”与主语本是动宾关系,但在句中为“主动关系”,故可认为是隐喻。例4中,“收官”和“实施”属词类转换,过程/动词转化为品质/形容词。例5中的“出台实施”和例6中的“发布”为语义和语法范畴一致式的表现,是非隐喻用法。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可视为同一意义的不同体现形式,故一致式及不同程度的隐喻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义关系。据此,在同一语篇中出现的一致式和隐喻式若可互为解释,就可认为语篇是衔接的。例5和例(6中的“出台实施”和“发布”隐喻为例3和例(4的“出台实施”“施行”“发布”“实施”,两者呼应,使语篇衔接紧密。
名物化在报告意义表达中起重要作用。丛迎旭[21](46-50认为,名物化结构也具有三大纯理功能。在“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环保支撑”的“实施”中,过程被静态化,抽象成有界的实体,因此可以被量化,被形容词化的“战略”修饰,具备形成术语的条件;此外,名物化有助于传递信息,具有词汇衔接功能,报告多次使用“实施”,词义相同,词性不同,使全文衔接紧密。
二 人际功能
从人际功能看,报告主要是点明主题,陈述现状,阐释任务和做出呼吁。分析发现,报告几乎全都使用陈述句,其中包含大量祈使句,祈使句的使用在总结2015年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告知信息,在其他部分是提出方针举措,呼吁行动。报告中的祈使句有别于对他人提出要求、希望和命令的排我祈使句,而其中包含了隐藏的“我们”,即讲话人及所代表的相关政府部门。如在句子“必须坚持环境治理五化并举”中,主语为隐含的“我们”,限定词为“必须”,谓体为“坚持”,补语为“环境治理五化并举”,隐含的主语和限定词构成祈使语气成分,谓体和补语构成剩余部分。
为更好分析人际功能,我们还统计了报告中带有“我们”和动词“要”的陈述句。统计发现,文中带有显性主语“我们”的陈述句有8句;带有动词“要”的陈述句有27句,其中有2句话的主语是“我们”,16句为祈使句。显性主语“我们”的使用,点明需要采取措施的是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表明中国政府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取强有力措施应对环境问题。通过话语构建“我们群体”身份,将言者和听者融为一个整体,使听者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时代责任。在含有动词“要”的句子中,有25句话中的“要”是作操作词成分,主要表应当义,“要”字是对过程意义的一种评价,类似于英语中的 “shall”、“should”、“must”等词的用法,如“要坚持两点论、辩证法”。系统功能语言学将情态动词看作主观隐喻性的情态手段。“要”属高值情态动词,表示说话人的责任程度较高。此外,在剩下的两句话中,句子“我们要在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历史同期平均水平,需降低50%左右,难度极大”中的“要”作黏合词成分,表示假设意义。吕叔湘[22]认为,“要”字的这种用法属于连词用法。把“我们要在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历史同期”平均水平”看作小句A, “需降低50%左右”看作小句B,那么A和B就存在假设性的逻辑语义关系。在剩下的一句话“要实现环境质量根本好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总量排放至少要下降到百万吨级水平”中,第一个“要”作黏合词,第二个“要”表应当义,作操作词。
三 语篇功能
1. 主位推进
报告主位选择分明,如在第二部分阐述“十二五”时期和2015年环保工作成效时,除该部分第一自然段采用环境成分“十二五以来”作主位,其他主要段落第一句话都是总述主要措施,主位是动词,后面的句子也都以动词为主位。句型统一,句式严谨。
主位推进模式多样,以延续型为主。如在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主位为“总书记强调”,述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一句话的述位成为第二句话的主位,只是主位由代词“这”替代,第二句话述位的一部分“绿色发展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延续为第三句话的主位“绿色发展”。但报告并不按单一模式向前推进,而是采用复合模式,即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模式混合推进。如在报告第七自然段,第一句话的主位为“第一”,部分述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第二句话的主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句话采用相同的主位“小康全面不全面”。这就是主位同一型和延续型的复合。主位传递旧信息,述位传递新信息。此时,报告的交际目的是突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故重复主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使主位之间,述位之间,主述位之间相互联系,保证话题从“生态环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再到“治理环境问题采取的举措”一步步推进,实现语篇内在连贯。
2. 衔接手段
Halliday和Hasan[23]将衔接手段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及词汇衔接五大类。分析发现,报告广泛使用词汇衔接、连接词及照应这三种衔接手段。下面我们将对这三种衔接手段进行讨论。
(1 照应
Halliday和Hasan认为,照应是指语篇中某一成分和另一成分在功能意义上的解释关系。从范围上讲,照应又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对比照应三种。
(7 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形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例7为第四自然段内容,第一句话是段落主题句。“总书记”照应前面第三自然段的“习近平总书记”,此为人称照应,成功实现两个相邻段的主题转换。第二句话中的“这”照应第一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通过指示照应实现在同一语段的主题转换,指出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该自然段没有使用对比照应,但后文在讲述中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时多次使用对比照应,以突出实行绿色发展的紧迫性,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生态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转折连接词“但”的使用将主题成功转移到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唤起听众对生态问题的重视。
(2 词汇衔接
Halliday和Hasan把词汇衔接分为词汇复现和词汇同现两类。词汇复现是指一个词语词义的重复出现。同现关系是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也就是词汇的搭配。在语篇中,词汇的同现和复现都具有衔接作用。
(8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粗放式发展总有一天会被历史淘汰……强化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模式。
(9 第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成效在“全面”,艰巨也在“全面”。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例(8主要讲述如何处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第一句提到发展,下面句子用了词汇衔接的复现形式,即上下义词,由发展转向粗放式发展,进而转向绿色发展。例(9在讲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全面”多次出现,使用词汇同现的手段,可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连接词
连接词是语篇衔接经常使用的手段。报告大量使用四类连接词,具体为添加(additive,如:既……又;转折(adversative,如:但是;因果(causal,如:由于……,為此……;和时空(temporal,如:在此之前。连接词的使用使得语篇逻辑分明,层次清晰,语言表层连贯有助于深层次语义连贯的实现。
五、 结 语
以生态语言学为立足点,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对报告中具有典型性的话语进行分析,可以更好把握讲话人的意图与隐含的意识形态,并有助于实现语言促进生态社会发展的实现。本文以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保部长讲话为语料,建立多层次生态话语分析模型,从意识形态、语境和语言本体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分析发现:1报告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共享发展理念,这与生态语言学所提倡的“和解、一致”完全吻合。2报告用词经济,专业化强,表达准确;使用大量词隐喻;以书面语的形式来表现,且包含大量多音节词语,无轻读词根词缀。3语法隐喻尤其是名物化有效帮助讲话者传递信息,且促使语篇连贯的实现;报告几乎全都使用了陈述句,其中包含大量祈使句,且祈使句的主语多是“我们”,即中国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甚至全体国民,如此能强有力传达中国政府的环保理念和环保举措;带有“要”的祈使句中,除两处“要”是作黏合词,其余的“要”都是作为操作词成分的,表示应当义;主位推进模式以延续型为主,也有主位同一型和延续型的复合使用模式;报告广泛使用词汇衔接、连接词及照应这三种衔接手段,促使深层次语义连贯的实现。
〔参考文献〕
[1]Fill, A. Ecolinguistics: state of the art 1998 [A]. In Fill, A. and Mühlhusler, P. ( eds.. 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1: 43-53.
[2]Halliday, M. A. K.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 [J].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 (6: 7-36.
[3]Jung, M. Ecological criticism of language [A]. In Fill, A. and Mühlhusler P. (eds.. 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1: 270-285.
[4]Mühlhusler, P. Language of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of Language: A Course in Ecolinguistics [M]. London: Battlebridge, 2003.
[5]王晋军. 生态语言学: 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 [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1: 53-57.
[6]陈吉宁.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补齐环保短板攻坚战[EB/OL]. 2016-01-11[2017-05-06].http://www.gov.cn/guowuyuan/vom/2016-01/15/content_5033089.htm.
[7]Haugen, E. On the ecology of languages [Z]. Talk delivered at a conference at Burg Wartenstein, Austria, 1970.
[8]辛志英, 黄国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 外语教学, 2013, (3: 7-10.
[9]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 中国外语, 2016, (1: 1-5.
[10]Couto, H. H. Ecological approaches in linguistics: a historical overview [J]. Language Sciences, 2014, (41: 125.
[11]黄国文.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到生态语言学 [J]. 外语教学,2017, (5: 1-7.
[12]黄国文, 赵蕊华. 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 [J]. 现代外语, 2017, (5: 585-596.
[13]何伟, 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J].现代外语, 2017, (5: 597-607.
[14]赵蕊华. 系统功能视角下生态话语分析的多层面模式——以生态报告中银无须鳕鱼身份构建为例 [J]. 中国外语, 2016, (5: 84-91.
[15]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M]. London and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5.
[16]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London: Arnold, 1976.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7]李忠華. 韩礼德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 [J]. 山东外语教学, 2013, (60: 39-48.
[18]刘晓宇. 基于环保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解读 [J]. 兰州学刊, 2012, (10: 206-207.
[19]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Arnol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000.
[20]丛迎旭, 王红阳. 基于语义变化的概念语法隐喻模式与类型 [J]. 现代外语, 2013, (1: 33-39.
[21]丛迎旭. 名物化的纯理功能与文体特征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 2007,8: 46-50.
[22]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23]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责任编辑: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