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公共图书馆背景下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利用

    康丽萍

    摘 要:现代社会是技术发达、信息快速传播的科技社会,公共图书馆作为传播文化的主体之一,应该借助最新的科技,转换传统的借阅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大众,而古籍文献的特殊性更应该借助图书馆的发展打破自身的局限,更好的走进大众的视野。

    关键词:现代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利用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14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如同耀眼的群星光耀了中华大地五千年之久。中国的古籍,如汗牛充栋,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在大数据时代,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古籍进行高效的保护与利用,是“为往圣继绝学”,是功在千秋的事情。

    1 古籍文献的现状

    古籍是文明根脉延续的重要载体,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古籍历经久远,在流传过程中因天灾人祸等各种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而书库建设不标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经费投入不足、重藏轻用、机读数据库数量少、修复人员短缺及其素质不够全面都是现下各个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小型公共图书馆的身上表现又尤为突出,所以加紧对古籍进行更好的保护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古籍文献的保护

    2.1 高水准修复人员的培养

    古籍修复自古有之。史料记载,唐代以来中央藏书机构就已有书籍修复人员。如宋代时期,书籍的装订人员称为“裱褙匠”、“装背匠”,在国家图书馆藏宋版《文苑英华》封底就有“景定元年(1260)十月二十五日装背臣王润照管讫”的文字记录。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人才的培养要一脉匠心,一个合格的古籍修复人员应具备历史、美术、造纸、文献等多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修复古籍的多种操作技能,如补、镶、托、裱、画栏补字、装帧等修复技法和纸张检测、档案制作等业务。据统计,全国包括民国时期在内的文献数量超过5000万册,而国内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仍然少之又少,所以,古籍修复师的培养任务显得尤为艰巨。

    2.2 书库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善

    古籍是纸质文物,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因此,对其存放的环境条件要求很高。其一,存放环境最好单独设立并自成一区,不可与具有释放性有害气体的微缩胶片等物品保存一处。其二,库内要安装自动空调装置,对室内的湿度和温度进行恒温控制,一般温度在摄氏16度至摄氏22度,湿度在45%至60%,以起到防虫、防霉变作用。其三,书库的照明或采光要尽量减少紫外线对文献的危害。其四,建筑方面要有完善的抗震、防灾(尤其是防火)的安全监控装置,以保证库房安全。其五,书库还应配备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如纸张拉力试验仪、撕裂度仪、白度仪、酸度计、图书杀虫冷库等实验仪器和设备,以便进行图书纸张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测试、图书杀虫和防霉实验。

    2.3 古籍影印读物的出版服务

    图书馆提供古籍出版服务,也是古籍保护的重要内容。李致忠先生2003年在《文汇报》发表的谈话中把古籍保护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他认为,“当今古籍图书保护有两条途径。一是改善藏书环境,或者进行原本脱酸、照原样修复,这可以称为原生性保护。二是缩微复制、扫描复制、照原样影印等,这可以叫做再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最大的特点是既能将那些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古籍版本化身千百,永无失传之虞;又可广泛传播,便于读者披览研读,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宏远目标”。现代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古籍出版服务内容,不仅是提供复印、缩微等,还要通过打造带文创元素的古籍影印出版物,让古代典籍进入民众生活,让古籍文献“化身千百,流入社会”。各种古籍出版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图书馆收藏的典籍及知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给读者,化身成为一个个小小图书馆阅览室。

    2.4 出台地方古籍保护办法

    无论是文物保护,还是文物利用,都有赖于法律制度的基本保障。除了制定条例,推动古籍保护立法的另一个途径是地方立法探索。江苏省镇江市是古籍地方立法的先行先试者,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镇江市古籍保护办法》,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古籍保护的政府规章。公共图书馆应出台地方古籍保护办法,着重强调古籍保护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古籍的文化服务功能、强调对社会机构和私人的鼓励与支持、强调对历史文化典籍的保护。以立法引导,鼓励全民参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从法律上明确规范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运营以及管理,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典藏制度的有效执行,本身就是藏品保存保护的重要手段,还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库房现代化设施的功效,形成库房管理的双保险。

    3 古籍文献的利用

    2018年1月1日《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第四十一条明确提出:“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内古籍的保护,根据自身条件采用数字化,影印或者缩微技术等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并通过巡回展览、公益性讲座、善本再造、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加强古籍宣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起来才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这一观点已经越发成为共识,任何形式的文物,作為历史遗产和文化记忆的一环,都必须在现代社会重新找到自己的功能定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文物的价值。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打破自身局限,借助文化兴国的东风大力发展古籍保护事业,解决“重藏轻用”的矛盾,让古籍更好的发挥其文献价值,更好的服务大众。

    3.1 利用虚拟技术进行修复技能的宣传展示

    随着三维扫描、低空无人机、虚拟展示等技术的发展,文献数字化在制图、分析、文献现状留存、展示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给了文献保护人员和大众一个崭新的视角,让文献的价值得到了更多保护和传承。图书馆应通过图文展示、实物模型、AR(Augmented Reality)、VR(virtual reality)互动体验、现场互动表演等方式在图书馆展示这一非遗项目。展示内容应包括现场进行古籍修复演示、纳米微喷高仿真打印、传统雕版印刷等,通过与读者的互动,让古籍修复这一传统工艺走近大众。通过这种形式,可增强普通大众对文献的保护意识,使民间的文献在流过程中减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