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线上学习对语文课改的启示

    张幼琴

    

    

    

    【摘? ?要】疫情期间,各地纷纷展开线上学习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感受到线上学习给当下的课堂教学带来不小的冲击,促使教师对课堂改革转型展开思考:课堂须关注学生自我管理,教学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情感关怀。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课改;自我管理;自学能力;情感关怀

    2020年初,新学期开学季正逢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各地纷纷展开了线上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兴趣、能力、习惯等,让教师看到了学生的自学潜能。无疑,这是常态的课堂教学实行“以学为基”的深度改革的重要契机,值得作深入的调查、梳理、反思和研究。

    为此,笔者设计了《关于疫情期间学生居家线上学习情况的问卷》(以下简称问卷),对学校四至六年级34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10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其中,问卷统计情况如下。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居家学习时缺乏主动性、反思力,一半以上的学生会将微课从头看到尾,先完成练习(自主学习)再去看微课的仅有11.7%。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四到六年级学生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并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88.89%的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预习。

    从统计数据中发现,学生完成作业后的自主校对意识和能力并不强,只有17.84%的学生会自主校对订正,半数以上的学生基本依赖于家长校对、批改。

    分析数据后发现,学生的随文批注习惯较好,但批注层次有所不同。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站在内容层面进行批注,如圈画关键词句、批注课文梗概等,但对自己预习时的困惑疑问、课文的整体架构等指向深度思维的内容,却批注得较少。

    可以看出,学生在线上学习期间基本能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仔细查阅统计数据,结合学生的访谈记录,笔者深刻感受到线上学习给当下的课堂教学带来不小的冲击,它暴露了许多常态课堂教学上的弊端,促使教师对课堂改革转型展开思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予以重新认知。我们不仅要从学科教学的课堂效益出发,反思线上学习留下的学生学习虚假化、教学效果差异化等问题,还要站在广义的教育教学角度,总结提炼线上学习给课堂改革带来的有益启示。

    一是课堂须关注学生自我管理。

    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受课堂时间和教师的约束,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进的。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评测,学生遵从教师的安排按部就班。但是疫情打乱了所有的安排,线上学习期间,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呈现出真实的原生状态,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具有极大的差异。有的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时间的能力,学习状态完全脱离了轨道。如问卷中的第2题“你喜欢线上学习(看微课、教师直播课等)吗”,调查的是学生对线上学习的喜恶程度及理由。60%的学生喜欢线上学习的原因是“在家里可以自由安排”。这“自由安排”的背后有两种真实现象:一种是学生合理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真正享受到了自由,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另一种则是因为不用安排或不会安排变成了“无序混乱的自由”,个别学生借着线上学习的名头,浏览各类网站,沉迷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学习效果自然一落千丈。

    是什么造成如此现象?本质原因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控制过多、给予过多、干预过多。课堂教学安排过满、过密,学习完全由教师促成,并未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回忆当下的课堂,教师经常讲到最后一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时,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傍晚作业整理时间,学生常常不知如何安排,静待放学铃声响起,回家由父母一对一辅导作业。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在教师、家长的安排下被动地学习,成了离开教师就不会学习的“巨婴”。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笔者在与一位学生的访谈中得到启示。四年级的小睿同学线上学习期间表现出色,作业多次被评为优秀。被问及最喜欢完成哪些作业时,他对创编现代诗集这个活动印象深刻。那是上完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创编诗集”线上微课后布置的一项作业。从上网查询诗人资料到分类摘抄诗歌,从给诗歌配插图到整理目录、设计封面、创想书名,整个过程中,他全情投入,不亦乐乎。可见,学生缺乏自主管理能力主要是由教师、家长的过度控制所导致的。课堂上要减少亦步亦趋盯梢式的教学,提倡项目化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是教学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学习品质,是保障终身学习的关键。居家学习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充分说明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大多以教师微课导学或布置学习任务来推动。一般先通过微课将相关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再让学生通过练习理解、巩固知识,最后在班级群中质疑问难,进行个别教学。或是让学生先练习发现问题,再用微课录播或直播的方式进行例题、知识点的讲解,最后通过进阶练习巩固应用。具体方式略有差异,但其基本模式都是“了解—实践—理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广泛锻炼。

    问卷的统计数据表明,四到六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表1的数据反映出学生在没有教师督促的情况下,以一种自律自觉的状态参与学习。可见,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成为学生内在驱动引发的一种自主行为。表2的数据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掌握了初步的预习方法。表3的数据则表明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我校验能力,但相对较弱。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会批注关键词句、段落大意、答题要点等,反映了学生对批注式阅读有了较理性的认识。

    笔者还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问及线上学习期间哪些学习习惯保证了自己的学习质量,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中继续运用时,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80%的学生提到了提前预习能帮助他们快速跟上线上学习的节奏;60%以上的学生认为随堂批注可以及时摘记课堂要点,消化知识难点;40%以上的学生提出画思维导图可以厘清课文脉胳,让关键信息一目了然。

    综上,复课后,教师应立足学生线上学习的真实案例,梳理、反思其中有价值的做法,提炼、放大可供推广和应用的经验,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不仅要立德、传知,更要有赋能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学之根本。

    三是教师要给予学生情感关怀。

    笔者在与学生的个别访谈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小雯原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平时课堂上学习积极、思维活跃、作业整洁,是同学们眼中的学习榜样。但是居家学习期间,她的表现却判若两人。表面上,她每天仍按要求参与线上学习,按时完成线上作业打卡,但作业情况却十分糟糕,错误百出,有些拓展作业甚至直接抄袭网上的答案。当笔者问及原因时,她说那段时间父母复工了,家里只剩下她一人。虽按时学习线上课程,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提不起兴趣。果然,笔者翻看她的问卷发现,针对第2题“你喜欢线上学习(看微课、教师直播课等)吗”,她选择了“不喜欢,因为老师讲得比较快,有些地方听不懂”。笔者问她平常上课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她思索了一会儿说:“当老师让我交流不懂的问题,和老师、同学一起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最集中。尤其是当我帮助同学解决了问题,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一齐向我投来目光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开心。”

    小雯同学线上线下截然不同的表现,反映了两种教学形式最大的区别。线上学习时,学生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内,隔着屏幕,缺乏面对面的互动,没有被关注和关照的感觉,也难以感受共同学习的气氛,极易产生倦怠感与孤独感。而常态的课堂教学是在一个物理空间里开展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处于全方位接触的状态,互动非常方便。除了频繁的语言交流,课上眼神的交换、气氛的营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关照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学生自然就会产生被密切关注的感觉。案例中的小雯作为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常态课堂中被教师、同学关注的频率肯定很高。一旦这种关注全部消失,她就会产生心理不适和情绪落差。再加上疫情期间独自一人在家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作业完成不佳被一次次打回时容易焦虑不安,致使她居家学习期间产生了厌倦心理。

    由此可见,课堂是有生命的,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不仅仅只是教学中的“认知体”,他们应当受到教师的尊重。他们充满着多种多样的“生命欲”(求知欲、表现欲、交流欲、成功欲等)。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要关心学生的交流互动,关怀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切学生的心理状态,关照学生的生命成长,让每一节课成为师生共同的人生经历和美好回忆。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各地陆续复课复学,线上学习也许将告一段落。但展望未来,线上学习与线下學习共存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操作。线上学习带来的课改启示也不应止步于此。它给教育转型和课堂变革带来的冲击,值得教育者反思。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心小学? ?3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