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蒋金龙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并不只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更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明确文本的核心价值,确立高效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层级的发展,以生为本,细化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活动,优化课堂过程。这样能更好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追求课堂的高效率,让学生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不应过多关注课堂的外在形式,如浅尝辄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软白板的使用等,一味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热烈,而应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达到真正的高效语文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深挖文本,确立高效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达到何种状态的一种具体明确的表述。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师生心中都要有目标,学习目标是课堂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引着整个学习活动的走向。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以教参为本,机械地照搬学习目标和学习流程,缺少个人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对学情的正确把握,使目标固化,不实用。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学习目标,还要强化课堂学习目标意识。

    高效学习目标的确立一般要考虑学生思维的四个方面:知识维度;方法维度;情感维度;能力维度。这四个维度体现了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落实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达成高效课堂的标准。如广西教育学院邹国金教授设计的《乡愁》学习目标:认识乡愁;品读乡愁;仿写乡愁。目标1注重学生的知识维度,了解“乡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目标2注重学生的方法维度和情感维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现代诗的朗读,体会“愁”的背后的情感。目标3注重学生的能力维度,培养学生仿写的能力。这三个目标之间层层递进,互相关联,真正落实了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具有浓郁的“语文味”。同时也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层级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以生为本,深化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班化教学条件下,有效地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将会使初中语文课堂更加高效。但有时为了单纯追求课堂的热烈氛围,小组合作学习未免流于形式。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应是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既表现在课内,也体现在课外。课堂教学是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阵地,能够加速学生之间意见的交换,营造一个主动学习思考的良好环境。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问题有选择性:在有限教学时间内不能所有问题都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要讲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趣性。正如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德赛所说:“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去从事的,他们才能把它视为己任。”2.个体有独立性: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不能“随波逐流”,否则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能力将会慢慢丧失,小组合作学习也将会弊大于利。3.形式要多样化:本人在教学中使用软白板,让每个小组把讨论的结果以不同方式呈现在上面,然后张贴在教室的大白板上,使结果具体、直观、形象。

    如讨论《骆驼祥子》中“祥子由人变成‘兽的悲剧原因”这一问题时,有的小组就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把祥子的人格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在软白板上呈现了出来,脉络清晰,容易识记。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彰显教师的教学艺术。

    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所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听你所教的东西。”课堂上小组的合作交流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则是达成语文素养的重要补充手段。语文教师在学习某篇课文时要充分了解文本特点,深挖文本文化内涵,明确学生的接受点,为小组课外的合作拓展学习提供良好条件。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本人在课堂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语言进而领会思想内容。但本文篇幅较长,课堂教学必定难以深入,不能让学生围绕演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深刻体会演讲词的语言形式。于是本人利用“七彩星期五”的时间让小组推选人员在公共演讲区公开演讲,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勇气,又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生活当中,使学习内化成一种高贵的品质。

    三、优化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并通过大量实践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语言两周后被动的接受知识最多能记住50%的内容,而主动的学习最多可记住90%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优化教学问题设计,自我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自我建构的过程,初中生更喜欢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风采。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活动时要多设计能够引发学生生成质疑、主动探究的环节,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活跃起来,主体性能够充分体现,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卓有成效。如教学《故乡》时,本人在分析现实中的闰土形象时设计了“用一个字概括闰土的形象”及“演一演闰土这一人物,尽量演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两个环节,这两个设计既能让学生深入文字自主探究闰土的“苦”况,体会闰土的外形贫苦、神情凄苦、语言悲苦和精神困苦的“木偶”状,又能通过学生的合作表演真正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更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造成人物悲剧的本质原因,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2.优化评价方式,强化多元性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很多评价比较单一,习惯把学生多姿的“色彩”都抹掉,只看分数,把成绩排名当成唯一的符号。其实,学生是课堂中灵动的个体,是思维的载体,更是复杂的群体。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如在教生字时,指导完书写后让学生试写一个,然后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来评一评他写得怎么样,在评议中不仅让学生正确掌握了字形还促使学生写出了一手好字。又如朗读课文时,我采用“读—评—读”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最后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进行多元性評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正把学生的特点变成亮点,这样尊重了学生个体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走向了人的成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从事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更倾向于对“人”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知识上要更博杂,教学方法上要更富于艺术性,跟学生交流上要更富于情感性,做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的心灵教师,这样才能让初中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2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