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

    陶鑫

    现在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内部控制无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抵御经营风险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企业内部控制存中普遍存在的常见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对的对策为论点,旨在促进企业内部人员、部门之间理清自身的权责、规范工作行为,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降低运营风险的目的。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明确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更能有效防范企业的外部风险,最终成为能否打造出卓有成效的高效运营团队的重要因素。

    为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的风险、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我国制定了《企业内制基本规范》,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建立配套的内部控制。在规范中明确要求企业建立、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2.重要性原则。3.制衡性原则。4.适应性原则。5.成本效益原则。

    一、企业内部控制常见的问题:

    (一)公司组织结构不完善,不相容职务兼职

    我国大多规模较大的公司,虽然在公司架构上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且聘任了总经理。但在实际中,董事会和监事会起到的监督作用很有限,很多情况下仅是一个虚职,对企业的日常运营缺少必要的监督。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徒有现代化企业的外在架构,缺少现在企业运营管理的正真内核,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一般有较多因素,比如很多情况下企业的决策是总经理或董事长的"一言堂"。还有企业内部的内部控制人员由财务等其他人员兼任,但并没有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专门负责,在人员配置上没有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原则。还有一些企业没有专门的内审部门,造成内部组织架构的缺失。岗位职责的不清晰,监管责任没有落实,进而无法发挥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监督的实现。

    (二)风险管控意识差。

    随着"一带一路"工作的推进,我国各行各业进一步的加强了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引进来,走出去"成为企业实现自身经济诉求的一个重要选项。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面临跟多元化的竞争就不可避免了。但是我国企业现代化的时间比较短,针对企业风险控制的研究又相对缺乏,且在长时间粗放的发展过程中,不少企业经营管理者对风险管控意识不够,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仍然停留在只要做好产品就等于做好企业的认知阶段上。这样就容易在遇到涉外经济活动中面临较大的风险,反过来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身经济诉求的实现。

    (三)制度的设计缺乏科学的指导

    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的指导,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有些企业内部控制依托外部的咨询机构,虽然短时间内能够制定出相对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仅仅停留在纸面的制度上,没有充分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如有的企业内部控制职责不清、奖惩不明,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有的企业还没有建立风险的预警机制,等法律风险出现时才采取补救措施,更多的是事后控制而没有采取事前的预防。而现代企业运行越来越多的遇到新业务、新领域,这样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些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没有充分的考虑企业自身的规模、发展阶段、经营目标等实际情况。比如,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存在“一刀切”现象,没有考虑到员工的述求和特殊情况,造成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抵触,导致人员的流失。以上种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发挥出内部控制人员的作用。

    (四)内部信息不畅。

    运行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人员与人员、部门与部门、关联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高效的信息沟通无疑是重要的要素。但很多情形是沟通不充分,当然导致这一结果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局部利益的冲突、员工内部控制意识不到位等等。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有效的内部沟通的重要性,没有投入一定的资源以至于没有建立相配套的信息交流系统。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及时、工作不协调,决策与执行当然容易产生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运行。高效的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是要与企业业务发展随时保持一致的,融合到企业业务流程中,需要充分的信息交流来保持体系的高效运转。

    (五)内部控制制制度执行不充分

    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对完备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日常内部控制工作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内部的培训和宣贯也只只是走走过场。一些企业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业绩管理制度固化、考核管理工作不专业、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能力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完善的制度,但没有有效的考核和监督,内部控制只能是表面工作,效果便可想而知。所以无论制度如何健全,都不能达到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的最初目标。

    综上,我们容易看出企业内部控制失败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原因:

    1.内部控制的管理职责不明、内部控制结构不合理,使得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缺乏认同。

    2.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缺乏科学的指导,体系不完善、预防意识缺位,内部控制措施流于纸面。

    3.内部信息沟通不畅通,导致局部信息不对称。

    4.内部控制制体系的运作缺乏有效的实时评估、反馈、修正。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强化董事会的核心地位,完善法人的治理结构。

    现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运营体制、有利于总经理负责制的落实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不缺位的情况下落实。但是我国为数不少的企业经理层集执行权监督于一身,"一言堂"成为司空见惯的常态,在这种状态下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嚴格落实无异于炙冰使燥。解决的对策是回归到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回归到股东会授权、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决策、经理层团队执行的运行机制上来。同时企业对内部管理人员突破企业管理体制的行为及时亮出"红牌",防止积重难返问题现象的出现。

    (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识别评估机制。

    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立和运行受困与效益原则的制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能否抓住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健全风险识别评估机制很大程度上需要根据不同的业务部门、不同的业务流程做有针对性的设计。只要充分了解业务类型和流程,才可能有效抓住风险点,做有针对性的监督和评估。同时,风险评估机制的运行完善,也要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业务类型而做出实适时的调整

    (三)建立风险控制矩阵,细化控制措施。

    建立内部控制矩阵模型是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种类、预警措施、岗位描述等其他相关的文件资料等以恰当的方式整合到矩阵模型中,通过风险地图、各类SOP、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引入衡计分卡等管理手段,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较为完整表述,并设置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试的程序,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测试评价,让内部控制技术成为企业达到对经营风险有效管控高效方式。

    (四)重视内审计,加强监督。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内部审计既是控制系统的重要一环,又是控制效果的评估者,是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再控制。但是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对内审方面的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资源投入。企业必需加强内部审计的资源投入,提升使审计人员技能、素养以及主动参与的意识。要保证内审的人员的编制、提升内审人员的执业能力、提高准入门槛,特殊事项和事情,甚至给予内审人员一定的特权,以达到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果的目的;另外,适当的时候要针对内审人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给予内审人员特殊的绩效考核方式,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评估机制,发现并及时改善问题,以达日臻完善内部控制制体系的目的。

    建立健全完善的控制测试,是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与评估方法是否恰当较好的方式。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应是贯穿于公司各项业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包括规章制度的是否完备、操作规程是否可行、风险预警体系是否有效运转。

    (六)加大资源投入,构建高效内部沟通系统

    构建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沟通效率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信息沟通的不及时导致的经济损失的案例不在少数。而搭建高效的信息系统就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在搭建过程中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业务特点、规模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信息系统自身的特点,信息系统运维人员的权责,数据的安全,用户的培训管理等等。当然在搭建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大求全,也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尤其针对一些小企业,需要充分考虑成本要素。

    三、结语

    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需要贯穿到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每个业务形态、每个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是否有效、是否与时俱进,都需要进行不断的跟踪评估,而落实这种跟踪评估制度,是不能仅靠通过制度的来完成的。内部控制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原动力,对降低风险、提升经营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仅靠理论的完善不够的,企业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要学习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本文在简述内部控制概念以及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希望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规避市场风险、改善控制模式、完善控制制度,使企業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安徽源之能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