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戏剧与私人叙事

    罗瑞

    在英国当代电影导演名单中,安德鲁·海格或许并不是那颗最耀眼的明星。虽然已经在国际重要电影节上获得了数次提名,但这位“70后”导演迄今为止仅仅拍摄过四部长片;他同样也不是一位个人特征突出、具有标志性签名风格的艺术家,他的电影往往以缓慢平和的节奏表现日常化、私人化的生活片段中的张力,难以取悦对大场面、快节奏叙事青睐有加的观影者。

    但是,安德鲁·海格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创作者,为他赢得国际关注度的代表作《45周年》《赛马皮特》从编剧到导演均是由他一手把控,其叙事品质和文化视野也尤为突出。他减弱人物动作与事件冲突,从而描绘出了契诃夫式戏剧观念的崭新脉络;他从个体叙事出发,却无限接近了现代性体验的核心。

    一、反戏剧与诗性叙事

    以20世纪初现代派的出现为界标,艺术在形式与内容两个维度上都出现了新的转向,此种深刻的转变在印象派绘画和意识流小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从借鉴传奇经典到发掘日常生活的诗意,从摹仿客观外物到表现主观世界。而1895年在法国巴黎诞生的现代电影似乎恰恰构成了某种隐喻,即这种艺术形式注定将同21世纪的美学激情互为表里、彼此阐发。安德鲁·海格似乎仅仅是这股艺术洪流的一个并不重要的注脚,但是他的艺术实践却从一个无可替代的角度表达着一些只属于安德鲁·海格的话题与情感。在他的镜头下多出现的是英国人的日常生活,这些人体面善良,从不逾矩,但是却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之中陷入一道巨大的裂缝中,和存在的荒谬性迎面遭遇。

    为安德鲁·海格赢得广泛国际关注的代表作《45周年》或许最为精微成熟地传达了导演的个人意图。这部电影具有一个极富戏剧张力的情节内核:男主人公杰夫的初恋情人50年前在阿尔卑斯山意外丧生,尸体却冻结在冰川之中,随着气候变化才被发现。杰夫在和妻子凯特结婚45周年的前五天得知了此事,而随着当年的事实渐渐明晰,这对老夫妻原本牢固幸福的婚姻生活几乎土崩瓦解。与情节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安德鲁·海格对这个故事的处理别具匠心。虽然在形式上他使用了类似戏剧分幕的形式,以时间为隔断明确标注了从周一到周六的六场戏。但是,这一设置揭示出了海格的革新意图,因为传统欧洲戏剧,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多是采用奇数分幕的安排,以塑造高潮居中、首尾完整的匀称结构。或许比起传统欧洲戏剧,安德鲁·海格甚至比广而言之的现代戏剧更为契诃夫化。

    契诃夫对戏剧认知的一句名言用来理解安德鲁·海格也恰如其分,“在舞台上应该像在生活中一样的复杂和一样的简单。人们吃饭,就是吃饭,但与此同时,或是他们的幸福在形成,或是他们的生活在断裂。”[1]观看安德鲁·海格同时意味着观看由契诃夫奠基的生活化戏剧表达如何进入当代的电影创作之中。從处女作《皮特的生活》到2017年的新作《赛马皮特》,海格关于电影如何表达生活的认识一以贯之,他拒绝沿袭传统戏剧使用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建构一条完整的情节线索的陈规,而是有意识地控制剧烈的叙事节奏,淡化叙事高潮的出现。这几乎是有意创造了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令观众的期待和电影不断错位,通过增加审美接受的难度迫使观众抛弃过多的假设而真正地接触眼前这一部电影,而不是从前看过的电影留在记忆里的影像。

    《45周年》的故事内含几个连绵的小冲突,例如卡雅在失事时已有身孕是一个重要的戏剧发现,尤其是对无儿无女的凯特来说这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凯特并未选择与丈夫对峙而是刻意无视这一事实。这无疑是一种更为可信和复杂的处理矛盾的方式。首先,凯特这样的女性所具有的教养不允许自己不顾体面和尊严嫉妒亡人;其次,这一安排深化了电影的表意维度。在人的经验中,无论痛苦如何深重,假使能够排遣也就能够净化。然而凯特的愤怒和嫉妒是没有对象的情绪,并没有任何实体伤害她而她却真实地承受着伤害,并没有人做错了什么但是阴差阳错却将她的人生判定为一场错误——电影由此从婚姻家庭情感深入到了对人的存在的荒诞性的讨论之中,并在周六杰夫与凯特的结婚纪念派对上达到了极致,在杰夫发表了关于他“需要”相信自己的婚姻感言后,凯特更觉人生幻灭,共舞后狠狠地甩开了杰夫的手,不再做他人生活中的演员。

    这位英国导演在谈及自身创作时曾说:“我的电影没有太多情节,几乎都是节奏缓慢的电影,但是压缩了的时间结构为其提供了能量和一种特定的叙事动力。”《45周年》的时间结构涉及50年前、45周年和故事实际所发生的一周时间;《周末时光》则仅仅围绕着一个周末的经历而展开。但是,安德鲁·海格所关注的时间并不是一种外在于我们的秩序,而是时间对于人的意义以及人对时间的体验。在这样的体验中,45周年的婚姻也许会在一周内就土崩瓦解,而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会在两天的交往中达到最为深刻的理解……时间结构往往被表现为主观化的诗性语言,人物的意识波动和情感成为理解安德鲁·海格电影的关键词。

    苏联著名导演塔可夫斯基直言:“诗的联接、逻辑在电影中无比动人;我认为它们完美地让电影成为最真实、最诗意的艺术形式。”[2]在《周末时光》的结尾部分,安德鲁·海格对站前送别的运镜最为精妙:开始时隔着铁丝网拍摄的镜头和火车进站的轰鸣,避免了陈旧的人物特写和煽情对白,但是镜头又随之慢慢推进,直至两个人物的侧脸成为画面的主要部分,这时,格伦将罗素尔的录音还了回去,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周五晚上的状态。但是,这组含蓄简洁的镜头将时间和感情的主题有力地加以浓缩,在这短短几分钟的送别里,在这偶然发生的周末中,一切又不复往常。

    二、性别经验:宏大语境中的私人表达

    如果说反戏剧是安德鲁·海格电影的形式质感,那么在否定的基础上建构起的作品势必将以个体生命经验为核心渐次展开。但这一做法并不意味着抛弃整体的视野,而是对个体生存与宏大叙事进行深度的糅合。作为一个男性艺术家,海格对性别经验和女性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敏感,“女性”在《45周年》和《赛马皮特》这两部电影中都成了核心的叙事触发点。

    男性导演对女性经验的创作必然是一种反向重构,二者的共同根基在于一个社会文化语境,作品具有其源起的物质世界,性别得以塑造并体现其感受的世界,一个进入创作和接受的现实世界。《赛马皮特》这部电影虽然看似是一部女性缺席的电影,实则却是一部想象女性的电影。查理的母亲抛夫弃子离家出走,少年查理成长在母爱缺失的环境下,不断在没有责任感的男性身边漂泊;但是查理对母亲/理想女性的追寻同时构成了电影的远景,每一次和女性的短暂接触都让查理成长一些,从查理的姑妈、邦尼到流浪途中遇到的女服务员,查理朋友的母亲、玛莎……这些女性都是少年成长中有关人间烟火的温暖意象。而与此相对立的是,男性总是以粗鲁轻浮的形象出现带来暴力和伤害。女性对于安德鲁·海格而言是庸常生活里有关崇高想象的投射,但是他却并不令其脱离生活的琐碎现实,空谈彼岸的拯救,她们自身也被种种的现实苦恼所纠缠,玛莎忍受责骂是因为无人可依、邦尼放弃帮助皮特是因为她同样捉襟见肘,这些女性形象因为具有完善的现实背景细节故也拥有了现实的指涉力量,进入到了整体的文化语境中。

    对于《45周年》这部电影而言,安德鲁·海格自觉地选择了建构女性经验,因为在大卫·康斯坦丁的原著小说《在异乡》中,故事以杰夫的视角而进行,海格则承认他决定进行改编,尝试讲述凯特这一个角度的故事,因为无论人们会怎么评价,女性一定也在经历着情感和自我价值的危机。而电影的最终呈现表明了安德鲁·海格对女性和对性少数群体乃至对所有人物的处理其实是一种匀质的艺术手法——他以其作为切入点,但是落脚点在于普世性的人类生存境遇。凯特在面对命运时无能的愤怒、查理对母亲和母亲所象征的一切的追求和求而不得都不仅仅是女性的问题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45周年》讲述的并不是婚姻问题,而是现实的破碎与真相的虚幻。

    凯特的生活原本是一个极为稳固的现实,她早上遛狗泡茶,上午进城办事,下午回家做晚饭,而后结束一天的生活。但是电影却表现了这种稳固的生活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觉,一封信、一个名字和几张照片就能够将其瓦解。尤其是在她自认为完美地处理了卡雅的幽灵对生活的侵扰,恢复了生活的正常秩序之后,起夜的她看到了丈夫在阁楼上翻看卡雅的旧物。而一天过后,她在阁楼上看到了陈年的回忆,这天她再次起夜,却只是摸着阁楼的楼梯沉默无语,窗外雨声渐起,镜头马上结束而切换到下一天的清晨。类似的镜头语言在《赛马皮特》中查理在父亲去世后独处的场景里再次出现,查理握着父亲遗留的皮带看向镜子里自己麻木的脸庞,然后耳边传来马的嘶鸣。

    这些镜头表现是安德鲁·海格的电影美学最富现代性特征的存在,吴晓东曾论述过西方现代艺术所面临的困境是随着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象征性秩序的瓦解,具象世界和先验世界之间不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象征变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在这种前提下,“抽象意义会以强行登陆的方式……将随时附着于现实某个经验的片段上,以不可抗拒的暴力突入这个片段之中”[3]。宇宙意义在日常生活经验中的显现是安德鲁·海格电影的深层维度,这位导演通过静止的戏剧动作和刺耳的声音效果的对比,突出具有决定性时刻的异常存在,描摹出人在最为日常的生活里遭遇命运时的情态。通过起夜这样的生活细节,安德鲁·海格平静地叙述出了一个老年女性最为深刻的恐惧和绝望。在面对阁楼楼梯的时候,凯特其实在面对着45年的人生,还有她对自我和婚姻价值的全部肯定,然而这一切却被一层阁楼展示为荒谬的偶然性的后果。而在《赛马皮特》中,查理的孤独同样如此,镜像和皮特的嘶鸣成为世界上所剩无几的陪伴,少年的痛苦安安静静却震撼人心。

    三、现代性体验的分解与历史重构

    现代性(modernity)或许是当代学术话语中最为复杂和矛盾的一个词语,它如同一个诊断现代问题的工具箱,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从哲学到艺术各层面进行的对现代病症的解答,而在众多理论的博弈中,两种现代性之间的矛盾是被广泛承认的特征,那就是文化现代性和社会/资产阶级的现代化之间的对立。现代性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物质现实方面的现代化过程,更是一个使人类精神世界产生剧烈震动和颠覆的事件。在新旧交替之间,人的精神生活和整体的经济、技术的更迭出现了不同步,即:并非所有人的人格构型、道德观念、伦理價值等都能够在短时间内更新换代。现代化和现代人之间出现的时间上的延迟,导致了对现代性不同反应的出现:“现代性是特定社会现实和特定世界观的结合,它取代甚至埋葬了另一种特定社会现实和特定世界观的组合,我们把它称之为旧秩序,它的确极为陈旧,毫无疑问。但不是每个人都对这些新的现实和新的世界抱有相同的反应。有人欢呼,有人反对,还有人不知所措。”[4]这些反应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现代性体验,也建构了当代艺术的表现场域。

    首先,海格的电影所关注的是现代性体验中个体的生存境遇,人物和外在于他们的集体、环境之间持续的紧张关系所导致的孤立和痛苦。海格的电影几乎无一例外都发生在郊县生活的空间内,如《45周年》中的乡村、《周末时光》中男主人公的公寓和《赛马皮特》里查理穿行的漫长公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人物才敢于坦诚相待,而一旦到了城市里镜头便开始充满隔膜感。比如《周末时光》中主人公在公寓里不断地交谈沟通,大量的近景和中景镜头表现着他们放松和彼此信任的姿态。而到了城市里,两个人总是透过障碍物被拍摄,他们的对话也总是剑拔弩张和充满矛盾。这种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安德鲁·海格对城市空间的拒斥,虽然在惯常的认识中,城市总是象征着文明的前沿和发展的尖端,但是海格看到了恰恰在城市、公共空间内,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到了最为严重的挤压。

    海格的电影聚焦于最为日常的生活片段,穿鞋子、淋浴、冲咖啡这些人们熟悉不过的行为都成为海格电影镜头中的主角,而这些镜头的存在本身正在说明着现代性的体验和美学现代性之间存在着一组可谓根深蒂固的矛盾,那就是前者处在不断的分裂、破碎之中,后者存在的合法性却建立在对经验进行整合的基础之上。现代生活是所有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所有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的生活;是宗教、道德和传统都被祛魅之后,人的心灵失去了庇佑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长久以来被我们忽视的生活细节也成了加缪笔下西西弗斯所推动的巨石,而海格开始尝试解答这一困惑。《周末时光》里罗素尔平淡无奇的生活因为格伦的出现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参加格伦派对之前罗素尔依然洗澡换衣服,但是这些举动都因为与另一个人的交往而不同以往,他小心地拿出了新鞋子换上这一细节说明了每个个体同自身生活和解的可能性。

    其次,电影所代表的文化现代性和真实发生的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机械地由后者决定前者,艺术实践总是在反映的同时进行积极的建构。导演通过将私人经验、社群特征和集体文化转化为艺术,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定义现代性的一个个侧面,我们通过他们的作品,通过其中的人物、空间和诗性手法来思考现代性的种种侧面,它们构成了我们的视野。安德鲁·海格的作品中也体现出了对西方文化经典和类型片传统的戏仿,《赛马皮特》这部电影对公路电影的创新便是一例。少年和马穿行公路的组合将“归家”的古老主题演绎出时空交错的效果,这种奇特性和主流社会的碰撞成为电影的主题之一,正如同戏仿经典成为边缘群体在历史的内部同历史进行对话的重要手法。安德鲁·海格的电影几乎总是聚焦于难以在主流媒体上得到关注的话题:老年人的爱情生活、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而这些事实既是海格电影的内部活力,也终将成为我们观察现代的重要视角。

    结语

    “功夫深处却平夷”,以此句来状写安德鲁·海格的创作风格再合适不过。他的电影容易给人造成平稳无奇的错觉,但是其内涵却远不止此。海格的表现对象是只要身为现代人便具有无法遁逃的孤独与苦闷情绪,这些情绪构成了现代性的丰富面相,但却往往被一笔掠过。

    更为重要的是,海格将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私人体验中的公共性、艺术传统中的原创性辩证地整合在富有表现力的镜头之中。而在这样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不是作为一个孤例,而是作为中介在整个电影的历史里自由穿行。承接着现代派艺术和类型片电影传统,并积极地转化自身的经验,同前代创作者一道建构着我们的审美视野——这一过程还远远未及完成。

    参考文献:

    [1]童道明.论契诃夫[M].北京:线装书局,2014:32.

    [2]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M].陈丽贵,李泳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4.

    [3]吴晓东.漫读经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

    [4]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什么样的现代性终结[M]//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杜丹英,王列,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239.

    【作者简介】? 罗 瑞,女,河南周口人,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从创伤到疗愈:毕晓普旅行叙事中的记忆书写”(编号:gxun-chxpb2019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