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运用

    朱元平

    内容摘要:合作学习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际能力与实践能力,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可通过转变观念,准确定位,打造师生学习交流群;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建设;精心筛选合作学习内容,科学设计探究问题;及时、精准、方式多样地进行评价等方面去探究、运用,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 探究

    语文作为百科之母,是兼顾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工具学科。基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力度的日益加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际能力与实践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接下来笔者从四个方面来探究合作学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位,打造师生学习交流群。合作学习能否顺利高效开展,取决于师生之间联动配合机制的优劣。因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师生的观念认知要统一、角色定位要准确,目标要明确。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因而要大胆舍弃传统教学中一言堂、一人扛的弊病,还课堂于学生。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的同时,不放任、不随意,适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好朋友”的形象,打造师生学习交流群。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充满兴趣、获得感;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亲情关爱,发掘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其自我革新、自我成长。

    二.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建设。小组组建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性格、能力、习惯等个性特征的前提下进行,要遵循相对均衡、自愿与调整相结合、相对固定化的基本原则,并要对小组成员角色进行合理分工。实施分组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与组之间成员数量、男女性别比例、学习能力要相对平衡,以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组内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要合理搭配,避免因出现“优优组合”和“后进组合”导致两极分化,以利于小组内部的取长补短、相互帮助,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受益,共同进步。小组组建后,教师要指导小组对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等方面,赋予其相应的身份和职责,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评论员等角色;指导各成员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确保小组顺利高效运行。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小组构建具有小组特色的核心文化,如组名、组歌、组规、奖惩机制、口号等等。实践证明,具有核心文化的小组更团结,更具有凝聚力,运行也更规范高效。

    三.科学设计探究问题,精心筛选合作学习内容。合作学习的成效是由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决定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制定出合理的、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目标,设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难易适中的、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思考价值的探究任务。学习内容要多元化,听、说、读、写等训练要相互穿插渗透,除小组讨论外,还可采取辩论、竞赛、演出、朗诵、展览等多种方式,让合作多样化地渗透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另外,兴趣类的语文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充分感知语文学科的魅力,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当中。特别是对于有些内向、腼腆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改善他们的性格弱点,锻炼他们的交际、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实践中,可供开展的兴趣类语文活动有很多,笔者认为语文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猜字谜等活动效果最为显著。

    四.評价要及时、精准,评价方式要丰富多样。只要有学习,就要有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多样性,奖惩有度,奖惩分明。对于学生的展示和成果,做得好的,要及时鼓励,好在哪里,要点评到位,以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发扬;不好的要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问题在哪里,如何改进,标准是什么,一定要明确,具有指向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切忌片面笼统和“一竿子打死”。评价方式要摆脱教师“一言堂”的习惯,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部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语言要精准、真诚,注意说话方式。评价的结果最终一定要落实到奖惩机制上,科学合理的奖惩,能在小组内部以及小组间形成一种积极的、热烈的竞争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合作学习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方法,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教学任务安排灵活运用这一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文庙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