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创理念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唐伦

    

    摘 ?要 基于“双创”理念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首先介绍“双创”理念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概念,随后分析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希望能够对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双创;现代学徒制;综合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9-0121-03

    1 “双创”理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提出的理念,并于2017年4月27日写入联合国决议。“双创”理念是中国智慧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之一。随着“双创”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双创”行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创新创业成果不仅在国内取得良好成效,更逐渐为国际社会所熟知和认可。将“双创”理念落实到教育领域,强调的是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根据《关于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见》《中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關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1]。

    2 现代学徒制

    核心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界最受瞩目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其内涵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表1)。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以解决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更好地满足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大规模需求。

    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成功案例

    1)德国的双元制。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在该模式中,学生需要同时接受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培训,是一种能够实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深度融合,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高度价值意义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业能力和教育资源的整合配置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双元制强调教育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紧密结合,既要保障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又要提高教育思想的务实性和实用性。此外,双元制还拥有严格而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考核及认证方式也兼具公平性和科学性。

    2)英国的学徒制。英国是最早实行学徒制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的学徒制也逐渐得到更新,演变为现代学徒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发展成熟于1997年,其特点是由政府主导筹措职教经费,经费充足且具有稳定性;学校也高度重视实验和实训场地的建设,具有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另外,英国的现代学徒制还具备严格规范的就业准入制度,从业人员必须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获得优渥的待遇和薪资。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的职业教育隶属于继续教育体系,且课程体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技术技能教育,而是更加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因而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其学位是能够与大学的学位教育进行有效互通的。

    3)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是对英国传统学徒制的改进和延伸,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能力和潜能的培养和开发。在该模式中,学生不仅需要参与普通院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企业的实践培训,还需要参与技术与继续教育机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值得注意是,学生在技术与继续教育机构的理论学习是由企业雇主依据地区培训局注册的培训合同所提供的。此外,新学徒制的质量保障体系也十分完善,包含了国家标准、国家资格管理框架和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管理机构,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强强联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 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

    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建构的制度瓶颈,不利于缓解各建构主体的利益冲突。

    1)企业与学徒之间缺乏可信承诺制度。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学徒的投资和收益之间是否能取得平衡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而我国行业内部劳动者的过分自由流动,会使得企业面临较高的员工流失率,其所培养的学徒也存在被“挖走”的风险,因而很多企业对于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

    2)缺乏学徒权益保障制度。当前我国并没有对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很多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极易沦为廉价劳动力,从而导致家长的抵制和学徒的异化。

    3)缺乏劳动安全保护制度。在现代学徒制实行过程中,企业师傅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既没有法律条文对企业师傅的任职资格进行认证评定,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制度措施保障企业师傅的劳动安全问题,从而限制了现代学徒制度的良性发展。

    具体措施不完善 ?当前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对于培训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就业的积极作用,并逐步认可现代学徒制对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因而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宣传和推广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敦促学校和企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以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但是从现有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来看,我国缺乏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具有统一性的学徒培训教学标准,对于学生在完成培训之后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技能水平也缺乏明确的界定。此外,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国家课程框架的缺失,也造成企业在学徒培养过程中投机行为的屡禁不止,从而难以保障学徒的培养质量,造成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失[3]。

    校企衔接能力有限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较为短暂,其发展机制的不成熟决定了高职院校很难从根本上协调职业教育与课程实践之间的关系。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关键途径,也缺乏与现代学徒制相匹配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实践经验。此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良莠不齐,也影响了对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和推广,难以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企业作为一个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主体,在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很难获得优质的人力资源回报和良好的经济回报,甚至对于企业品牌效应的提升也是十分有限的,从而造成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工学结合缺乏紧密性和有机性。

    此外,学生在参与企业培训过程中难以得到相应的薪资、保险、福利保障,并且校企双方普遍没有就教学目标挑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和進行合理的教学安排,企业师傅对于学生的能力指导有限,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于现代学徒制持抵触态度。

    4 基于“双创”理念建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在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平衡各方利益。

    首先,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保障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将资金落实到学校、企业和学生手中,以激发企业与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政府要注重政策引导,加大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大力推进校企“双创”办学,重点扶持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双制班和招工即招生的在职双制班,并鼓励高职院校对接产业园,开展订单式培训,并对项目设立、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适当补助。

    最后,要完善校企监督,对于违规行为进行及时上报,一旦审核属实立即处理,以避免放羊式培训。

    落实“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双创”理念建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别从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职业技术的专项能力、行为特征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的“双创”职业能力四个层面开展阶梯式层次培养,通过阶梯式教学的阶梯式递进,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落实创业实训。

    2)要以“课程+活动”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将“双创”理念融入现代学徒制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竞赛和企业实践,并将其作为学业考核的重要指标,以培养学生的“双创”素养。

    3)要促进校企研三位一体的融合,制定科学的工学结合培养方案。通过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发挥企业师傅的指导性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学生的创业创新空间,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机制,能够有效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为社会提供创业创新型人才。

    首先,要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各高职院校要合理设定现代学徒制目标,对合作企业开放设备、信息、技术等教学资源,并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员工培训、技能鉴定以及管理咨询等服务,以保障合作企业的合法权益,降低培训成本,激发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其次,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流动编制,以促进校企之间的人员互聘公用;明确企业师傅的权利与义务,提升其职业认同感。

    最后,要创新开放式教学管理制度,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注重实践中的考核机制,确立企业课程学分认定制度、企业课程与校内课程学分互换机制以及灵活的排课机制,以满足现代学徒制的需求,保障各试点的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周军.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构建[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28-31.

    [2]叶娜,兰先芳.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招考实施的困境与超越路径[J].职教论坛,2018(4):136-140.

    [3]曾新洲,李怡,黄建.浅析“双创”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中国商论,2018(1):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