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雷艳萍

    [摘 要] 情感教育是自内而外的教育路径,侧重于学生道德、情感、修养的引发。社会实践是由外而内的教育路径,侧重于学生外在表象能力的释放、锻炼、提升。大学生情感教育必须注重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时效可操作性原则等等。唯有如此,方能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落实和个人健康成长。

    [关键字] 情感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219(2017)05-0029-04

    一、情感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何以能结合

    情感教育是对个体情感进行有效引导的过程,是教育者依照教育教学要求,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影响学生的情感和引导学生情感向积极方面发展的人生重要阶段。情感教育是教育者从自身层面出发,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与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了解掌握大学生的个体情况基础上,对大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作用,促使大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大学生能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情感教育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通过情感这根纽带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通过积极情绪、情感的感染及影响,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成为个体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而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情感教育途径是社会实践,即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校园中走出去,进入社会,了解社会,进而了解国情,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因此,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包括情感成长)的重要途径。达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对培养大学生毅力、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教育形式而言,情感教育与社会实践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情感教育是自内而外的教育路径,侧重于学生道德、意境、修养的引发;社会实践是由外而内的教育路径,侧重于学生外在表象能力的释放、锻炼、提升。两种不同教育路径的方法,培养目的却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显然,将二者有机融合,能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这一意义上,我们研究情感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更显得有必要,有价值。

    从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内在需求层面而言,情感教育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补充,情感教育对大学生认识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及建议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质量应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最核心指标,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情感教育的参与,需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需要社会实践活动做出贡献,因此,以情感教育促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有效方式。

    二、情感教育如何促进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

    (一)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机

    情感是在直接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一个人的思想认知与相应的情感体验相吻合时,人的内心才会产生信仰和目标追求。在大学生情感教育中,只有教育学生从内心真正产生认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地调动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才会促使他们学习的极大热情。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是处在思想比较活跃的青年期,接收的情感比较丰富,情绪波动比较大,当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时,他们的头脑才会清晰,思维才能敏捷,注意力才能集中,以至学习效率高,目标性强。教师要合理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正向强化、反向弱化的作用,利用情感教育激励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使学生形成优良的社会实践的动机。

    (二)情感教育对大学生情感调控能力具有增强作用,可调节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自我分析、自我发展、自我评价,对自身有较高的定位。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具备的知识并不能使其在进入社会中完全应付自如,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与大学生的预期不同,从而形成社会自我与个体自我的冲突,而这些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往往会成为他們无法把握好发展自己的障碍,以至会出现自我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剧烈冲突。因为青年大学生的生理虽然成熟,但他们的心理还在发展中(所谓滞后性),最明显的表现是,当他们在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或者与自己的最初愿望违背时,就会产生心理困惑甚至迷茫,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在精神上、情感上就会出现波动,就需要同伴尤其是老师的关注,达到协调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目的。因此,在大学生学习中,加强情感教育,能够使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促使他们找到自身的缺点及不足,积极提升自我,必须更有自信和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由于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存在功利主义,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存在厌学情绪。对此,教育者应充分利用情感教育,积极引导师生之间交往和沟通,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个性特征及人际交往技能的基础上,推测学生的发展潜力,对学生产生情感期待。一些受到情感期待的学生,会产生被认可的优良感觉,即被老师所认可的品学兼优及能力,此时,这样的学生便会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认可自己—继续学习—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最终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

    (三)情感教育有利于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后续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对学生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情感教育对这个效果有巩固的作用,如果不重视情感教育,那么学生的思想观念就难以发挥主动的调节,就难能将学习内化为动力,从而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持续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而情感教育则是调动学生政治觉悟、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和具有使命感的群体,情感教育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并引起他们的学习冲动,教师若能巧妙运用情感教育给予学生以关心和帮助,那么,当大学生接受了这种教育后,便能够很好地促进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努力奋斗,提升自身的素养,并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三、情感教育视野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所涉及要素及层面较多,是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等要素的一个集合,这就要求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涵盖面要广泛,系统全面地把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要素都涵盖在内,形成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这个结构不仅是一个具有相互独立的评价指标,更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评价系统,而且各指标之间应相互补充,实现他们协调和统一并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二)科学性原则

    为了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准确客观地反应出来,实现有效科学地指导高校教学活动及人才培养工作。高校在设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及实践能力指标体系时,在选取指标前必须充分科学地体现相关学科的特征,在科学的研究基础上确立指标,把最能体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能力的确立为衡量指标,最终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有价值的目标系统。因此,所选取的衡量指标必须是自身完备、独立的个体,整个指标体系应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对同一层级的指标之间,必须确定不能存在包含关系,对构成指标的要素要制定划分的等级及质量标准,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及测算方法对每个指标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把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科学地准确地反映出来。

    (三)导向性原则

    为了有效落实创新教育,不少高校开展了大学生情感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全面发展自己,起到了一个“导向”的作用,最终实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实践水平。在评价体系上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系统科学的评价基础上,尤其应重视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不同指标进行权重系数分析,因此,在权重分配上应注重绩效,即善于用原始性创新和高水平成果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引导高校重视基础研究,引导高校对创新人才的重视,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成果。

    (四)实效可操作原则

    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影响大学生情感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想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的创新水平,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在实际基础上建立实践活动机制。这样既简单易操作,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避免形式主义。在实践活动指标体系中,要把不同学年、不同学期的不同学生进行分层区别,因为他们所处的学习氛围、生活范围不一样,所以实践指标体系也应对应不同的层次,将实现过程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借以保证测评结果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最终经过反复筛选、提炼形成精简的指标体系,从而提高评价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沈善荣.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及价值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5).

    [2]馮 艾,范 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李建峰.试论当代大学情感教育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李艳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情感教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责任编辑:梅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