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阅读支架教学的策略探讨

    沈影红

    内容摘要:现代散文阅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何提升散文阅读成效一直是语文教师探究的重要问题。散文是文学体裁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照文学作品鉴赏方式进行有效处理。由于部分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规范化诵读,感受文义,再领会原文情感意蕴,提升阅读成效。文本的阅读与欣赏要紧紧联系原文,通过整体有效诵读,不片面对分解文体、断章取义,要从细读中感受文本、从宏观角度领悟文本,这样才能提升散文阅读成效。

    关键词:中职 现代散文 阅读支架教学 策略

    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有关中职教育改革相关文件精神,要深入开展中职教育改革工作,掌握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拟定教学策略。下面我们谈谈支架式教学模式。支架即是起到良好支撑作用的构架,在伍德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相关研究人员根据维果茨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开始逐步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其教学发展核心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线索,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能发现更多问题,丰富学习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目前部分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一般,欠缺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与学习帮助。本文以《回忆鲁迅先生》等几篇范文为例,阐述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建构外引式、宏观式、细读式教学支架,引导学生走进作品,领悟作者情感,学习掌握更多语言表达方式的论点。

    一.中职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散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受到传统教学模式限制,散文教学审美性阅读教学活力不足。教师遵循过去传统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学习段落进行划分,整合各个段落大意,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但是针对文章中涉及到的各类思想情感未能深入挖掘。散文阅读活动中也是学生陶冶情操的过程,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限制作用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难以有效激发,大多数学生被动阅读,长期发展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提升。散文阅读中对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具有相应要求,但是大多数中职学生受知识能力限制,加上部分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又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导致学习活动缺乏良好的阅读意识以及思维分析能力,学生陷入到学习误区中,不能掌握文章基本层次结构以及情感脉络[1]。

    二.设计外引式支架,精确化区别“外在”与“个人化”言说对象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就是从个人化言说对象转移到外在言说对象,所以在散文教学中要进行精确定位,注重引导学生从外到内,逐步迁移到作者所描绘的言说对象。

    朱自清的《春》中主题思想是对自然境界的向往,写作时作者身处于中国社会的黑暗时期,但他的心灵世界澄澈明净,在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中,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作者笔下的“春”是在自然感召下,从心灵深处酝酿的艺术图画。在《春》中,人格方面的“情”与自然界的“景”紧紧相融。全文以“春”为主题,由盼春、绘春、颂春部分组成,逐层递进。“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从文章一开头,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示出人们盼望春天来临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在经历三九寒天之后对春天的期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侧面烘托写作表现手法,通过情景交融展示散文意境。自然的“春”与作者心中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春”紧紧融合在一起。

    在写人散文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资料,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物形象,认识到作者视觉和笔触的独特性。比如在学习《回忆鲁迅先生》之前,在大多数学生内心深处,鲁迅是一位文化巨人,沉重深邃、严厉尖锐,能让人想起“俯首甘为孺子牛”、“匕首投枪”等相应词句。作者萧红在写作中是从女性独到视角描述细节,反映真挚情感,展示鲁迅先生平凡与日常的一面,为人们刻画出生活化的鲁迅。这种人物形象的差异性凸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不同文集對鲁迅的点评,通过此类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印象中的“鲁迅”是被神圣化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探究性问题,在萧红笔下的鲁迅是怎么样的形象?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化阅读,捕捉细节描写,用心体验,在完整的思想认识基础上感受更多独特化的人物形象[2]。

    三.设计宏观式支架,掌握作者所描写的个性化人物

    散文阅读教学偏离了外在言说对象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偏离了作者所见所感,开始谈及自身联想的各类人物以及相关事件。在写人散文表达中大多都是选取对应的典型事件以及不同细节部分,对作者个人情感集中宣泄,不同时间是由不同基本片段组成。所以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宏观性探究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向学生提示相应线索或是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能紧紧结合文本进行学习,对作者提出的不同时间进行分析,全面掌握人物个性化形象特征,有助于感受散文最丰富完整的内涵,体会更多情感[3]。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精确提炼出文本关键词,在不同语句组织过程中也是对学生语言能力以及语言思维进行锻炼的过程。其中《回忆鲁迅先生》的原文中总共展示了45个生活画面,不同组成段落之间没有逻辑关联性,看似结构散漫自由,集中突出了“越轨笔致”。完整教材能为教学活动提供动力,针对各个主要事件能建立不同学习部分。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要对其整体进行概括与掌握,这样才能使得学习和讨论过程更为集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再学会应用关键词方法对课文描述时间主要内容进行整体概括,进一步确定课文所选取的事件,其中主要是涉及到描写人物不为世人所知的生活场景。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借助关键词提取,通过繁杂多变的内容能建立更明朗的学习框架,有助于对全文知识点进行整合掌控。

    在教学中要积极实践主问题板块式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各个主问题拟定能牵动多方面学习,促使学生能参与到有深度思维的文本阅读学习中。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白话语体中感受到文章深刻的思想意境。因果连环的结构,使文章有整体感。用典型细节来证明,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比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作者每次叙事都是简略描述,但是都是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其真情实感更有发掘意义。

    四.设计细读式支架,深刻感悟作者独到的情感与细腻表达

    散文描写重点在于对个性进行集中表现,但是目前部分中职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却忽视了主体性存在。开始从散文中独特化的情感认知转变为概念化的思想精神。我们提倡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对文章组成篇章结构、特殊化表现、丰富情感进行掌控,感受到作者更多的人文情怀。《回忆鲁迅先生》整篇文章篇幅较长,看似结构随意,但是写作角度较为独特,让更多学生能在阅读学习过程获取别样的鲁迅形象。比如文中描写鲁迅工作直至黎明休息时的场景[4],“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通过此类特写的镜头记录更富有画面感,画面更为立体生动,让读者能获取不同感受,从内心深处能激发其感慨和无穷敬意。通过这些凝练的文字描写,突出作者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

    由于部分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必须在理解字面意思基础上再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探究,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最终实现情感与思想的深化。例如“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里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其中“休息”一次,要引导学生理解休息即是字面上正常的意思,然后再进行字词延伸掌握其实际想表达的意思,让学生能深刻领悟到“休息”是选取了更为委婉的修辞方式,通过极为平静的方式表现出“大哀”。此时再引导学生与前文的描写进行对比,能衬托出更多作者内心情感。为了能将人物描写的情感表达的更为具体与直白,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语言惯用的组合模式,对学习词语以及散文阅读学习结构进行合理变形与重组。对原文内容进行全面改写,能突出文本表达的独到之处。在深层次对比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原文更多极具意义的语言表达形式。

    在《回忆鲁迅先生》第五部分中着重描写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此类看似多余的闲笔能描绘出不同时间点,主要就是突出鲁迅先生接待时间较长,能诚挚待人。在此段阅读讲述中,教师可以将此段文字时间点进行删减。改写为鲁迅从下午两三点便开始陪客人,一直陪到十二点。通过对比分析,感受到原文中作者对鲁迅表现出的担忧之情。散文中要注重美读,在散文教材中探求情感共鸣的主要焦点,这样能引发辩论热点,让学生能各抒己见,激起思维的火花。

    五.结语

    综合上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定每篇散文重点,让学生从文字基础上全面分析,掌握更多学习素材。在三类支架构建过程中,引导教学活动从外到内,对学习语言进行细读,能感受到读者更多思想感情。在支架设计中要注重掌握中职学生基本学习现状,支架在应用中要合理融入到学习导入、学习感知、语言评析方面,教學活动循序渐进,提升散文阅读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坚.散文阅读的回归文本之浅谈——“素读”教学在中职课堂的回归尝试[J].语文课内外,2018(31):126.

    [2]张丽.中职语文散文教学艺术与阅读研究[J].魅力中国,2017(42):160.

    [3]阚丁丁.支架教学法在中职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8(3):63-64.

    [4]乙安媛.中职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229-230.

    (作者单位:广州市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