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易学史》审读报告

    出版单位 ?齐鲁书社

    书 ? ?名 ?清代易学史

    责编姓名 ?孔帅

    责编证号 ?孔帅 201501596979

    评审专家点评

    清代是易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特殊的时期。作者在这方面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明代易学史》等重要著述。本书从2007年立项开始了11年的编辑出版岁月,实属不易。就审读报告而言,称其为“孜孜矻矻”编“易书”实不为过。

    且看初审,此书为传统文化之作,一般而言在体系、结构、框架方面可加工的地方不是很多。重点大多在微观细节性问题上,比如错别字的修改。“融易学、音韵训诂、天算数学于一炉”,“融”改为“熔”,不限一处。“满清政府”“满清朝廷”,因“满清”属于禁用词,应相应地改为“清政府”“清廷”。再比如引文和注释的修改,用功更多,更详。比如“而后可以为乾坤,无地不先,万物不后”,“无地”改为“天地”,与“万物”对应起来。还有“王宇宙之所以大化流行、繁而不乱,是因为天道能够相继”。还查原文补充了重要的文字。很显然,如果初审编辑没有比较扎实的古文功底、历史知识和繁简体功底,既发现不了问题,辨析不出正误,更谈不上对问题的正确修改。看到这样的初审报告,我对从事古籍编辑的朋友不由得肃然起敬。

    再看复审意见,不仅对初审请示有明确的答复,而且均给出了解决方案。特别是对第16页独立引文,“近世考据之家,唯汉儒是师……”一句话居然查出九处错误,足以见得复审功力深厚,让此流程没有形同虚设。终审报告对初审、复审意见提出充分肯定的前提下,对复审所提问题亦给出了明确的处理意见。从初审报告到复审、终审意见,不仅可以感受到初审责任编辑的学识积累和工匠精神,而且能够看到复审和终审也是那么认真负责,不走过场,使该书的质量不断攀升。

    一审姓名:孔帅

    职务/职称:编辑室副主任/副编审

    日期:2018年4月8日

    一审意见

    一、作者简介

    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副主编、泰山学者,兼任中国周易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儒藏编纂委员会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等。学术主要涉及易学哲学、易学史、易学出土文献等研究领域,主持国家重点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及其他各类课题十项,参与国家重大课题三项,获省部级和其他奖项十余项,先后在《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学术月刊》《孔子研究》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象数易学发展史》《周易郑氏学阐微》《明代易学史》等专著十余部。主编《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儒藏·经部易类丛书》《周易人生智慧丛书》等。

    二、稿件的主要内容、出版的价值及意义

    1.主要内容

    《清代易学史》是齐鲁书社承担的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书60余万字,分上、下两册,其中上册包括概述、第一编《清初义理易学的盛行与式微》、第二编《清初易学辨伪思潮》,下册包括第三编《朴学易的兴起与鼎盛》、第四编《晚清汉易的衰落与象数学的转型》、参考文献、后记等部分。

    《清代易学史》运用现代哲学思维与方法,以历史为线索,以易学家和易学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和解释清代易学资料,再现清代易学形成、发展、演变与衰微的过程,阐明清代易学思想、特征及其与儒家乃至中国哲学的内在联系,透过评述易学家易学思想,并就其影响和地位作出客观评价。对于其重大疑难问题,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加以考辨,提出自己的见解。

    2.出版的价值及意义

    林忠军教授等所著的《清代易学史》是在对清代三十余位易学家及他们的代表性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后形成的,立论持平,条理清晰,堪称易学研究领域的一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有清近三百年间,易学研究经历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之后,因为西学东渐的缘故,也处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转型之期。旧与新的思维碰撞,中与西的交流融合,纷繁复杂,变数迭出,因此,对清代易学研究进行抽丝剥茧的仔细梳理和系统总结就有着非同寻常的学术意义。该著作共分为四编,第一编主要论述清初义理易学的盛行与式微,第二编阐述清初易学辨伪思潮,第三编分析朴学易的兴起与鼎盛,第四编评议晚清汉易的衰落与象数学的转型。每一编都列出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并对其易学著作进行全面解读。不但体例与梁启超和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近似,其所梳理之学术史脉络也印证了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借佛教“生、住、异、灭”来阐述的学术思潮的四个分期——“启蒙期(生),全盛期(住),蜕分期(异),衰落期(灭)”,可见殊途同归,学术研究之道不孤也。

    该著作以清代易学研究的五个问题为中心,即图书、先天是非之争,汉易是非之争,易学文本之争,易学方法之争,中西之争,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的语境,对清代的易学研究文本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构建了一部独特的清代易学研究史。作者研究易学有年,深造有得,在出版《明代易学史》后又推出了这部深孚众望的《清代易学史》,为易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是近年来少见的学术佳作,也有利于形成系列学术研究成果。

    三、初审记录

    初审编辑对书稿进行了认真审读与编校:对书稿存在的宏观全局性问题作了梳理、总结,如章节结构、图片使用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作者进行了交流沟通;二是修改了书稿中存在的各类微观细节性问题,如语法、逻辑性差错,多字、漏字等个别文字差错,行文前后表达不一致的地方,標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引用等方面的差错,人名、文献名称等的错误,繁体字、异体字及旧字形等的错误,等等。审读修改记录如下。

    (一)宏观全局性问题

    1.章节结构方面的问题

    第269页倒数第二段,“毛奇龄认为‘汉晋唐儒凡说易者,从无绘图之事。易图绘起于宋”与第268页倒数第5句完全一样,从行文表述需要及流畅性来讲,建议删除第269页倒数第二段。

    第381页属于独立引文,首行应缩4格。

    第396页,“(一)太极为消息之本”背题,应将其移至下一页,并参照第397页“(二)在天成八卦消息”修改字体、字号。

    第458页,标题“元为《月令》之原”序号“(三)”有误,查第448页为“(一)元者,易之原也”,此处应改为“(二)”。

    ……

    2.图片位置及相关文字问题

    本书稿中有不少图片,但通读全文尤其是图片上下文,发现不少图片位置不妥,另有图片注文有误者,一并提出修改意见。

    第224页《人体气血流注规律与先天八卦横图》中,“予”字错误,当为“子”字,与右“丑”对应。

    第266页四图,依据内容,第3、4图应置于第1、2图之前,并将此四图整体移至第265页“周氏《太极图》即本于后者”一段之后。

    第327页图,移至第326页“康节加一倍法欲以数生卦,非也”一段之后。

    第746页右图中,左下角“二”当改为“八”。

    ……

    (二)微观细节性问题

    1.语法错误、病句、语意不明确或者搭配不当之处等部分的修改

    第9页,“及至清代,如何对待这些宋易象数学内容,即成为了易学研究的议题之一”,“成为了”应改为“成为”或“成了”。

    第14页,“其特出贡献在于有二”,“在于”和“有二”语意重复,应删一个。鉴于下面有“一是……”和“二是……”两条,故此处删除“在于”二字。

    第77页,“其虽无不道理,却毕竟不能体现天道神妙无穷”,语句不通,“无不道理”应改为“不无道理”。

    第102页,“王夫之乃是此论基于他对占学二者的深刻理解”,语病,改为“王夫之得出此论是基于他对占学二者的深刻理解”。

    第294页,“例如,一面批评河图洛书为宋人伪造,一面承认图书与《周易》存在关联,显然前后矛盾”,本句话缺失主语,结合上句,应在第一个“一面”前加“黄宗羲”或第三人称代词“他”。

    第358页,“期间,他与沈大成、戴震、王昶等名士交往”,“期间”改为“其间”。

    ……

    2.错别字的修改

    在这些错误中,有的是录入过程中出错;有的是因为两个字形似,比如“汨”与“汩”、编篡”与“编纂”、“谧”与“谥”等,类似这样的错字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

    第5页,“回复文本”改为“恢复文本”。

    第6页,“融易学、音韵训诂、天算数学于一炉”,“融”改为“熔”。

    第8页,“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的新的成就”,第一个“的”字多余,删。

    第9页,“南宋朱熹又将三者融为一炉”,“融”改为“熔”。

    第14页,“清代易学不同简单地视为与汉易等同”,“不同”应改为“不能”。

    第29页,“没有象象数学家那样专门建构图书象数之学”,第一个“象”当为“像”。

    ……

    3.行文前后不统一问题

    在写到易学家的生卒年时,书稿有的地方带“年”(如第108页“张烈(1622—1685年)”),有的地方不带“年”(如第52页“王夫之(1619—1692)”),翻看全書,大多数地方不带“年”,建议全部删掉带“年”处,以便全书统一。

    第302页,“《余论》卷上”应与他处统一,补充完整为“《周易寻门余论》卷上”。

    4.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修改

    第28页引文,“图、书五,统先天八卦,十统后天八卦”,应改为“图、书,五统先天八卦,十统后天八卦”。

    第99页,“当其继善之时,有相犹者也,而不可概之已成乎人之性也;则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共命亦可矣”,句中分号“;”应该改为逗号“,”。

    第231页注释1,“《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归藏》”应改为“〈归藏〉”。

    第267页,“西河有天才而好立异,故其书往往有独到处。有《河图洛书原舛编》《太极图说遗议》,辨图书之伪在胡东樵《易图明辨》前,有《仲氏易》……这部书驳杂的地方很多,但提倡汉儒——荀爽、虞翻诸人的易学,总算由他开创。后来的惠定宇之《易汉学》,却受他的影响”一段,引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经核对,发现有一处标点有遗漏,即“辨图书之伪在胡东樵《易图明辨》前”一句当在“辨图书之伪”后加逗号“,”。

    第300页,“卦画者,文字之根原;文字者,卦画之支流也。八卦者,六书之指事象。六十四卦者,六书之声意转借也”一段中,“六书之指事象”后的句号“。”应改为分号“;”为妥。

    第399页独立引文,“圣人观天之文、察地之理得乾坤,为天地之象,因以得乾坤相合为日月之象,因以得日月进退为乾元之象。……故震成艮,坎藏乾,兑成巽,离藏坤,此四象生八卦也”中,“圣人观天之文、察地之理得乾坤,为天地之象”断句有误,应改为“圣人观天之文、察地之理,得乾坤为天地之象”。

    ……

    5.引文和注释的修改

    第66页独立引文,“而后可以为乾坤,无地不先,万物不后”,“无地”改为“天地”,与“万物”对应。

    第70页,“盛不宜盛,衰不浸衰,故道不穷,阴阳弥纶之妙也”,“宜”改为“益”。

    第73页,“次以二阳之卦二,次以一阳之卦而也”,“而”改为“二”。

    第101页,“王宇宙之所以大化流行、繁而不乱,是因为天道能够相继”,“王”字多余,当删。

    第104页,“不测之变化皆系其故”,“系”改为“悉”。

    第123页,“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书,最易深玩”,“图书”改为“图画”,“易”改为“宜”。

    第142页独立引文,“物则偏而不能全平天地之性”,“平”改为“乎”;“《榕村集》卷七《初夏录二·人心篇》”应改为“《榕村集》卷七《初夏录二·太极篇》”。

    6.人名、文献名称的问题

    第7页,《虞氏易象考》改为《虞氏逸象考正》。

    第13页注释1,所引陈居渊著作“《汉代更新运动研究——清代学术新论》”改为“《汉学更新运动研究——清代学术新论》”;注释2、3“《周易题解及其读法》”改为“《周易解题及其读法》”。

    第48页,“潘梦旗”改为“潘梦旂”。

    第241页,“严若璩”改为“阎若璩”。

    第243页,“王喜孙”改为“汪喜孙”;注释2“夏晓红”改为“夏晓虹”。

    第246页,“《沈培诗说》”改为“《申培诗说》”;“《尚书古文疏证》”改为“《古文尚书疏证》”;“《景山乐录》”改为“《竟山乐录》”。

    ……

    7.繁体字、异体字及旧字形等问题

    第18页引文最后一句,“脱悞”之“悞”为“误”的旧字形,应改为“误”。

    第35页,“乾惟贞,故确然示人易;坤惟贞,故聵然示人简”,“聵”为繁体字,当改为“聩”。

    第59页,“五与十相函以止而不相踰,所谓水火不相射也”,“踰”为异体字,当改为“逾”。

    第76页,“絪緼之和,肇有于无,而无方之不行者也”,“絪緼”为繁体字,当改为“缊”。

    第79页,“阴阳之本体,絪緼相得,合同而化,充塞于兩间,此所谓太极也”,问题同第76页,“絪緼”当改为“缊”。

    ……

    四、提请复审、终审注意的问题

    1.本书稿章节结构、图片位置等问题,初审提出的修改方案是否得当。

    2.翻看目录及正文,发现书稿多数章后有结语,但未有结语者有四个,分别是第二编第六章,第三编第四章、第七章,第四编第一章。正文中有结语者已全部体现在目录中,未有结语的四章,是否让作者补充并在目录中予以体现?

    3.其他需要复审、终审注意的细节问题:

    (1)第560页,“究其根本,虞氏卦变的种种不足,皆屈从于注经需要造成的”,“屈从于注经需要造成的”一句似有语病,但初审没有找到合适的修改办法。

    (2)第702页,“《易》之效,不为虚诬。然异族抚有万里,以为盖藏,享庙濯,保胤嗣,亦已久矣”,前文提到清朝,此处说“异族”,妥否?

    二审意见

    一、对书稿和初审意见的评价

    同意初审对本书稿的评价。根据初审意见,作者进行了相应修改。初审编辑对整本书进行了耐心细致的编校,使全书的整体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

    本书以历史与逻辑统一为原则,立足于易学乃至经学发展视野,全面探讨了清代易学源流、易学转向及其原因、易学与经学、易学家基本观点和解易方法、易学哲学、易学家评价等问题,揭示出清代易学对后世的影响和在当今易学研究和文化建构中的现实意义,达到当今海内外学界关于清代易学研究的前沿水平。

    二、对初审所提问题的处理

    1.同意初审提出的书稿章节结构、图片位置等问题,初审要与作者耐心交流沟通,并协助作者进行修改。

    2.第二编第六章,第三编第四章、第七章,第四编第一章未有结语,复审建议初审应与作者好好沟通,让作者补写这四章的结语,这样从体例上看,本书可以达到统一。

    3.第560页,“究其根本,虞氏卦变的种种不足,皆屈从于注经需要造成的”,“屈从于注经需要造成的”一句的确有语病,建议改为“皆是由注经需要造成的”。

    4.第702页,“《易》之效,不为虚诬。然异族抚有万里,以为盖藏,享庙濯,保胤嗣,亦已久矣”,前文提到清朝,此处说“异族”,复审认为不妥,建议“然异族抚有万里”用省略号代替。

    三、书稿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及处理意见

    经抽查,书稿中尚存在个别错误,请初审一定认真排查。

    第16页独立引文,“近世考据之家,唯汉儒是师,宋之说经弃之如粪,亦非也。自我而上溯,汉古也,宋亦古也。自经而下衡之,宋后也,汉后也。自经论经,自汉论汉,自宋论宋,且自魏晋六朝论魏晋六朝,自唐五代论李唐五代,自元论元,自明论明,且自郑论郑,自朱论朱。各其意而以我之精神气血临之,斯可也”。此处问题较多,应属核查引文时所遗漏者,具体应该改为:“近世考据之家,唯汉儒是师,宋元说经弃之如粪土,亦非也。自我而上溯之,汉古也,宋亦古也。自经而下衡之,宋后也,汉亦后也。唯自经论经,自汉论汉,自宋论宋,且自魏晋六朝论魏晋六朝,自李唐五代论李唐五代,自元论元,自明论明,抑且自郑论郑,自朱论朱。各得其意而以我之精神血气临之,斯可也。”(标黑加下划线者为需要改正的地方)

    第358页,“但因会大学士九卿索索著作未遂”是何意?似乎不通。建议改为“适逢大学士、九卿索读惠栋所著之书,故未及呈进,罢归”。请终审把关。

    第417页,“本朝惠征士栋复加审正,刻于《雅雨堂丛书》中。归安丁教授小疋重加考证为后定三卷,以其太繁嘱海宁陈方正仲鱼删之,然陈方正又失之疏。嘉庆三年六月小疋见示后定本,余既为序之”,本段似为直接引文,但前后没有引号,如为间接引文,则“国朝”“余”应分别改为“清”“张惠言”。

    第449页,“无形以起于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断句有问题,应该改为“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第757页图,“弦九十度”应为“弧九十度”。

    三审意见

    一、对书稿和初复审意见的评价

    同意初审、复审对稿件的评价。

    在“十三经”中,《周易》晦涩难懂,人所共知。本书虽部头不算很大,但作者从立项到结项、出版,历经十余年,足见研究难度之大。大部头的书稿,难免出现很多细节性错误。初审在审稿、编辑加工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对稿件的引文、字词、语句、标点、文献名称等诸方面进行了规范,充分体现了编辑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情怀。

    二、对复审所提问题的处理意见

    对于初审、复审编辑提出的问题,终审编辑同意复审的处理。关于“但因会大学士九卿索索著作未遂”一句不通问题,终审经查找文献,同意复审的处理意见。

    三、处理意见

    经过初审、复审,书稿已达到出版要求。

    齐鲁书社自1979年建社以来,出版了不少享誉学界的易学名家名著,如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朱伯崑《周易知识通览》、刘大钧《周易概论》《纳甲筮法》、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明代易学史》等。《清代易学史》作为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延续了齐鲁书社出版易学著作的优良传统。初审一定要按照国家出版基金申报书的规定时间出版,力争将该书打造成齐鲁书社“双效俱佳”的精品图书。是书出版在即,发行部门应做好宣传和营销工作,与姊妹篇《明代易学史》(齐鲁书社2016年6月版)捆绑宣传,力争取得一个更好的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