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式,让幼儿从“告状”到自律

    赵杰

    幼儿对社会规则的遵从有一个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而“告状”行为恰恰体现了幼儿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和敬畏。相信,只要我们转换视角,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就能让忙碌的“法官”闲下来。

    关注年龄特点,识别“告状”动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社会适应目标2中“遵守基本行为规范”一项指出,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是有差异的。小班幼儿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中班幼兒能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大班幼儿能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可见,孩子的“告状”行为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直接相关。

    小班幼儿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尚待发展,因独霸玩具、争抢玩具而告状很正常;中班幼儿正处于感受规则的阶段,交往能力开始发展,他们需要在“法官”的判定下确定自己对规则的认知是否正确,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告状行为尤其频繁,是需要教师予以接纳和因势利导的阶段;大班幼儿开始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能够理解规则的意义,能够与同伴协商、制定规则并共同遵守,因此“告状”行为会明显减少。

    幼儿“告状”的目的通常有:引起他人注意,更好地表现自己;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证明自己守规则;依赖成人解决问题;让别人停止做困扰他人的事情等。如果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判断“告状”的目的,并运用适宜的策略有效支持,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接纳“告状”,有效回应

    针对幼儿的“告状”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共情幼儿,有效回应,正面引导。例如,当孩子因玩具被抢而来告状时,可以这样说:“哦,他抢了你的玩具,你心里很难受,你还想继续玩,对吗?那你想怎么办呢?”引导幼儿想出解决和应对的办法。

    其次,认同规则,给予肯定,问题引导。例如,当孩子因某位同伴说脏话而告状时,可以对告状的幼儿说:“说脏话确实不对,谢谢你及时发现,但已经知道是不好听的话就不要重复了,你可以直接告诉他,这句话不好听,请说文明话。”认同幼儿。面对被告状的当事人,可以这样启发引导:“我想知道你刚才为什么要说一些不好听的话,是因为心情不好吗?可以跟老师说一说,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说伤害别人的话。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第三,认真倾听,弄清事实,换位思考。例如,区域游戏刚结束,乐乐就哭着来告状:“老师,东东把我好不容易搭建的吊车拆了。”东东说:“音乐都响了,我想帮你一起收。”经了解,乐乐今天是想完成作品给大家进行展示的,音乐响起后,还有一些收尾工作没做完,东东就来“帮忙”了。师:“假如你是乐乐,你精心创作的作品被拆了,你的心情会怎样?”(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我知道你很想帮忙,但收玩具是自己的事情,乐乐可以自己解决,如果乐乐解决不了,需要你帮忙你再帮也不迟,每个人都要先管好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对症下药,更重要的是启发幼儿去解决这些问题,辨别哪些事可以自行处理,哪些事需要成人帮助解决。假如有人受伤或者伤害他人,或者破坏公共设施等,这时就要“告状”,因为这是大事!大事或紧急的事,需要找成人帮忙;而小朋友之间的事大多可以通过协商、交流、分享、理解宽容等方式自己解决。

    绘本支持,培养自律

    绘本就像一位神奇的老师,总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不用任何说教,就能巧妙地将“规则”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绘本《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深入浅出地运用儿童的视角去解析关于“分清大小事,酌情去告状”的原则;绘本《汤姆挨罚》让读者和小汤姆一起记住:“大家生活在一起,要遵守各种规则。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故事的结尾还让我们体会另一句话的含义:规则当然很重要,但爱和宽容同样重要哦!还有《红绿灯眨眼睛》《手不是用来打人的》《语言不是用来伤人的》《11只小猫做苦工》等绘本,都非常适合亲子、师幼共读,共育自律宝贝。

    用尊重的态度接纳幼儿,用赏识的眼光仰视幼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充分理解幼儿学习的累积效应,从小班至大班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不断支持幼儿,相信每个孩子都会以小主人的身份维护规则、遵守规则、敬畏规则,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