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中提升幼师生“说”的能力初探

    何丹

    摘要:要提升幼师生“说”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说”的意义,还要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同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说”的内容,更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训练学生提升“说”的能力。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努力,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不仅“说”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听”“思”“析”的能力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提升;“说”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1-0103-03

    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3~6岁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说”的能力的强弱对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一个班级里往往有部分学生较活跃,平时话语较多,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较为沉闷,不爱开口。表现在课堂上则是只有部分学生爱发言、会发言,而部分学生既不爱发言也不会发言,提问时手足无措者有之,声音颤抖者有之,结结巴巴者有之,语无伦次者有之……显得窘态百出、笨嘴拙舌。我们的学生,从一周岁左右就开始学说话,到了幼师阶段却不会“说话”、害怕“说话”,有的是肚子里面没货,有的是害羞怯场。

    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受目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考试制度的影响,我们过多地重视阅读和写作,不那么重視“说”,使学生认识不到“说”的意义,对“说”没有兴趣,也没有“说”的内容,从而导致不敢“说”、不会“说”。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说”的能力即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读写能力并重的地位,因此各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当作一项艰巨的任务,通力协作、共同完成,而不能仅仅认为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说”的能力呢?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识“说”的意义

    一个人“说”的能力即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了他的思维水平的高低和心理素质的好坏,综合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质特征、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紧密,这是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会说话”被认为是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大法宝。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能言善辩、旁征博引,针锋相对、刚柔相济,娓娓道来、侃侃而谈……“会说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名未来的幼儿教师来说更是如此。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会说”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积极思考,提高思维敏捷性和适应性也有好处,同时对于提高沟通能力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积极意义。

    2激发“说”的兴趣

    以往的思政课教学通常是“老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事后全忘掉”的僵化模式[1],这样往往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意味着,一旦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会积极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和体验。要提升学生“说”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要能吸引学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说”的兴趣和热情。

    2.1教学内容要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思政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较强,内容也较为抽象和概括。因此,教学时不能单纯灌输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而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适时地切入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与学生相关的热点,并引导学生对热点进行分析。并且一定要研究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心理变化,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和关注热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这样不仅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2.2教学形式要能激发学生“说”的热情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尤其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一是教师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善于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真正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理论和价值选择上的各种难题,这样才能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二是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感人,既要让学生思想同心,也要让学生有情感共鸣,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的说服性和学生的认同度。三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建构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营造良好地课堂气氛,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理解,在启发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教师应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进行对话交流,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进行理论灌输和价值引领。

    3积累“说”的内容

    “说”的内容反映着人的学识,胸中有所积蓄,而后才能有所抒发。是博古通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还是孤陋寡闻、胸无点墨、不学无术,通常听一个人讲话的内容就能知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客观事物在我们大脑中的反映。没有对客观事物认知的积累,就没有“说”的内容,“说”的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学生要会“说”,就要勤于积累,要循序渐进地不断增长见识,坚持积累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多了,就言之有物、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了。

    3.1直接经验的积累

    “说”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一个有心人,学会把生活中所经历的大小事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欣赏所经之地的自然风光,体察了解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等。现在国家长短假期较多,再加上学校还有寒暑假,所以学生观察的机会和时间相对较多。每次放假前给学生提出要求,观察公路、铁路两边的自然风光,观察美丽家乡的巨大变化,寒假时了解所在之地的过年习俗,外出旅游时了解当地的乡土人情、民俗习惯,在幼儿园实践时观察小朋友的活动、老师的教学、园所的布置以及家长的不同表现……收假之后,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体会心得,人物、事物、景物、风俗人情等都可以说。通过这种生活直接经验的积累,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说”的内容。

    3.2间接经验的积累

    除了积累直接经验之外,要想有更多“说”的内容,还需要大量积累间接经验。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课外有大量时间是在网上的。微博、知乎、头条、公众号等信息源在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梳理和分辨各种信息,包括国际国内的时政要闻、省外省内的重大事件、生活学习所在地的热点新闻等。每次下课前布置下一次课的收集积累任务,并逐渐让学生养成习惯。这样,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慢慢地学会判断信息的价值,积累越来越多,兴趣越来越大,并且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人,除了要关注自身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社会,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

    4训练“说”的方法

    除了认识“说”的意义,有了“说”的兴趣,也积累了丰富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说”的方法问题。话虽人人都说,但真正说好却不容易。很多时候不在乎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乎怎么说。“说”的能力构成因素复杂,提升说话能力的良方就是多加训练。训练的方法途径多种多样,下面这几种方法交替轮换进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说”的能力。

    4.1新闻发布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近一周的重大、热点新闻事件,上课开始时用3~5分钟选取2~3位同学上台向全班发布,发布内容不得重复。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讲好普通话,学会正确的吐字、发音,掌握恰当的语气、语调和语速等,这对幼师生尤为重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新闻发布很感兴趣,收集整理工作十分细致认真,普遍认为这种方法有多种益处,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养成了关心时事政治的习惯;三是提高了动手、动脑和动口能力;四是激发了上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

    4.2课后演讲

    利用新课结束前的5~8分钟,按学号依次选取2~3位同学上台演讲。演讲者可以事先做一些准备,确定演讲主题和内容、草拟演讲提纲或写一个演讲稿。内容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是当前的社会热点,还可以是他们自身所关心的兴趣话题。演讲结束后的当天,利用自习课的一部分时间,让课代表组织大家对上台演讲者的演讲主题、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体态等方面进行评说。实践证明,课后演讲一是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二是扩大了学生的阅读容量,三是锻炼了学生“说”的胆量。

    4.3乡情国情教育

    每次放假前布置观察积累任务,假期结束之后,利用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以寝室为单位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述。这种训练方法学生不仅“说”的兴趣大、热情高,“听”的兴趣也很大。因为“说”的内容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有可信度和真实感,不仅容易引起共鸣,还可以让不同地域的信息、文化、习俗等得到交流和补充。比如来自农村的学生,就比较熟悉农村的自然风光、乡土人情和各种节气保留习俗,也比较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家族亲情、家族纠葛等。而来自城市的学生则对城市的地铁、轻轨、大型商贸中心、博物馆、科技館、游乐园等了如指掌。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方法,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帮助学生积累了“说”的材料,三是训练了他们的开口能力和思维能力,四是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4.4辩论活动

    辩论是训练“说”的能力的高级形式,是前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这种训练方法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在课堂上不可常用,可由教师指导,结合主题班会等在课堂外进行。首先依托教学内容选择有新意、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或热点作为辩论主题,然后进行辩手遴选、分组准备、邀请评委等各项工作。在辩论活动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可参与到正反双方找材料的过程中,并帮助他们分析论点,组织论据等。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认真听取对方辩手的发言,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归纳对方的发言要点,然后运用掌握的知识迅速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种训练方法一是突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二是锻炼了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实践证明,辩论活动培养、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极好的训练方式。

    “说”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必须有广博丰富的知识积累,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才会使之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在思政课教学中提升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既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又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让学生“听”“思”“析”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升[2]。对于幼师生来说,更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提升“说”的能力,将来面对孩子时用清晰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用语言去说服孩子、感染孩子,给孩子作出示范和表率,让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得到良好规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佚名.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探索[EB/OL].http://www.130edu.com/lunwen/zzlw/201206/32770.html,2012-06-02.

    [2]张丽英.谈政治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3(21):244.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