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生活的故事图画书课程

    田玉玲

    北京五色土幼儿园创建于1958年,自十二五以来,我们参与和申报了多项与故事图画书相关的课题。我们坚持以幼儿为主体,因地制宜地打造阅读环境,积极挖掘故事图画书的教育价值,探索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体系。从故事图画书内容的探索,到故事图画书园本课程的建构,我们有机地融入了语言、健康、艺术、社会、科学等五大领域的内容及中华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幼儿的整合发展。

    “基于幼儿生活的故事图画书课程”是通过儿童视角,围绕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图画书建构的园本课程。就是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每一个课程单元都是以一本故事图画书为线索,围绕故事阅读、故事主题、故事表达三个环节展开。

    源于生活:

    故事阅读中的“读”与“选”

    在故事阅读的课程实践中,实现课程的视角从原来教师的指导阅读到儿童自主阅读,从原来比较依赖固有的课程用书到儿童自主选择的故事图画书成为“课程用书”,从教师决定主题到跟随幼儿兴趣和需要生成主题,实现了尊重儿童、信任儿童的改变。

    “读”故事和“选”故事是一个故事图画书主题课程开展的前提。一个能够满足幼儿兴趣和需求、能够不断生成新的活动并支持主题持续一个阶段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量、广泛的“读”,公开、审慎的“选”是关键一环。

    1.“读”故事

    “读”故事就是幼儿通过大量阅读,体验猜想、发现、新旧经验融合的满足感,享受阅读的快乐。

    幼儿自主阅读。每学期幼儿可以到图书馆去为自己的班级选书,放在班级的图书区里。为此,幼儿会主动阅读大量的图画书,反复进行甄选比较。除班级的图书区外,幼儿园还有公共的开放式阅读区,幼儿在活动区时间、户外活动需要休整时、过渡环节时都可以到此进行阅读。幼儿大量的自主选择和阅读,让他们养成了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师陪伴阅读。教师推荐图书并陪伴幼儿阅读有三个原则:一是追随幼儿的兴趣。例如小班幼儿对食物比较感兴趣,老师会和幼儿一起阅读《谁咬了我的大饼》,在阅读中幼儿认识了不同的动物朋友,学会与同伴分享食物,友好相处;《好饿的小蛇》让幼儿认识各种水果的名称、特征,发现变化的有趣。二是年龄特点。教研组每学年会给大中小班幼儿推荐不同的图画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班,再综合班级幼儿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挑选。三是教育价值。有些经典图画书特别受到幼儿的喜爱,对这样的图画书教师通常会进行细致的读本分析,梳理其中的教育价值,陪伴幼儿一起阅读。例如《彩虹色的花》通过颜色与四季的对应帮助幼儿了解一年的四季顺序;《老狼老狼几点了》让幼儿通过阅读故事学习一天中整点、半点的时间概念;《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使幼儿从故事中角色的言行知道不能挑食,要吃多种食物。教师陪伴阅读是教师和幼儿一起享受阅读的过程,通过陪伴、观察、关注,以及适时的引领和推动,引发幼儿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家庭亲子共读。幼儿园的图书馆有APP软件,幼儿可以和家长下载APP,很方便地随时挑选自己喜爱的图画书,在入园离园时间,和家长一起到图书馆把书借出来,带回家看。同时,我们也鼓励家长在周末的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等可以自主阅读的地方,让幼儿自主选书进行阅读。每天晚上,幼儿和家长会参与家园“四个一”活动,其中包括亲子共读一本图画书,同时用语言、符号、图画记录自己读书的感受,发到群里和其他小朋友共享。

    2.“选”故事

    “选”故事就是要选择一本能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适宜进行主题活动的故事图画书。“选”故事分成三个步骤。

    推荐故事。幼儿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离园时间讲述、过渡环节讨论、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并粘贴在活动区的墙上、和爸爸妈妈录语音和微视频发到班级群等各种方法,向全班小朋友推荐自己喜爱的图画书。推荐图书的过程是个体幼儿的阅读兴趣引发大部分或全班幼儿集体兴趣的过程,幼儿的每一个推荐理由,都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的故事图画书的教育价值。

    集体投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和班级中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幼儿对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感兴趣?应该由幼儿讨论决定。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并投票选出最喜爱的图画书时,我们发现,幼儿投票选出的最喜爱的故事图画书都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能让全班幼儿产生兴趣与共鸣,能够吸引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体验,如《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我们身体里的“洞”》等。

    深度阅读。选出最喜爱的图画书之后,教师会和幼儿一起进行深度阅读,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故事图画书中蕴含的大量信息,如画面、情景、人物、事件等。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师以文字为媒介读故事的过程,而是幼儿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推理,对故事图画书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从幼儿观察画面找到故事发展的主线、思考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等环节,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追随幼儿的兴趣确立主题活动的方向。

    联系生活:

    故事主题中的“问”与“答”

    在故事主题的课程实践中,我们从集体教学现场转向幼儿日常游戏现场,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研究幼儿游戏中发生的学习,从重视课程开始前的准备到课程进行中不断地研究儿童,从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到鼓励幼儿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实现了面向游戏、面向儿童的转变。故事主题中的“问”与“答”,就是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发现问题——自己自主解决

    幼儿在阅读和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此时教师不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引导幼儿自己去观察、体验、发现,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深度阅读了故事图画书《秋天的收获》后,幼儿有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吃的水果和蔬菜都是从哪里来的?”“蔬菜和水果为什么有的贵,有的便宜?”“为什么爸爸妈妈买东西不带钱包?”……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记录下来,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和家长一起走进水果店、菜市场、便利店、综合性超市等进行观察。幼儿发现,水果和蔬菜通常展示在不同的区域,有散装的,也有保鲜膜包装好的,散装的有土但价格便宜,包装好的干净但价格贵。幼儿还发现有各种各样的码,商品有自己的条码,一扫可以出现价格;商家有自己的二维码,扫码可以享受会员价。幼儿还发现,爸爸妈妈不帶钱包是因为有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时爸爸妈妈用自己的微信、支付宝的付款码,收银员一扫就支付成功了;也可以用扫一扫功能,扫商家的二维码来付款。

    2.发现问题——同伴互助解决

    同伴互助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发现问题时,可以引导幼儿与同伴一起讨论、分享、交流,找到解决办法。例如,由图画书《秋天的收获》引发的活动中,幼儿对果实的兴趣越来越深厚,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果实。一个小朋友提出:“这么多果实,可以做什么呢?”老师把问题抛回给孩子,孩子们的答案非常丰富:“果实可以用来做美食。”“果实可以成为种子。”“果实可以出售。”……渐渐地,幼儿的兴趣点聚焦在了出售果实上。“怎样才能把果实卖出去呢?”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讨论出了分类——称重——包装——标价——宣传——促销等各个环节。单是宣传方法,幼儿就讨论出了画海报、跳个快闪的蔬菜舞、到弟弟妹妹的班级宣传、在班群里发语音等很多办法,并一一进行了尝试。同伴之间互相启发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开展。

    3.发现问题——集体探究解决

    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有很多,老师会捕捉关键问题,通过提供材料引发幼儿反复尝试和探索,启发幼儿深入思考,集体探究解决问题。如,《秋天的收获》引发的主题活动中,称重组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秤,有台式秤、电子秤、弹簧秤、天平秤等。孩子们秤重、记录、比对结果,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用不同的秤称一样的东西,记录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老师拿来一个可以转换计量单位的电子秤,请幼儿尝试用这一台秤不断更换计量单位去称同一个东西,幼儿通过多次尝试知道,计量单位有公斤、斤和克等,重量相同但是计量单位不同记录的结果就会不一样。孩子们知道了,记录重量的时候,一定要写好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一样的重量才能在一起比较。

    整个主题系列活动,始终以儿童为主体,生成、设计、实施活动,师幼共同推进课程的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突出了源于真实生活、幼儿自主活动、师生平等共建、过程自主探究的活动特点。

    高于生活:

    故事表达中的“讲”“画”“演”

    在故事表达的课程实践中,我们从研究教师的指导策略转向研究如何为幼儿游戏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材料等,从教师精心设计环境到幼儿主动与环境对话、参与环境创设,从教师主导性的指导到重视支持性的指导,实现了教师主导到儿童主体的转变。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南》指出,应鼓励幼儿用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我们在故事图画书主题活动中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运用“讲”“画”“演”等多种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和想法。

    1.“讲”故事

    讲故事是主题活动中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鼓励幼儿依据故事图画书的部分情节或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故事进行改编、续编、创编;在语言区通过创作故事互动墙、故事围裙、故事盒子、故事袋等操作材料,引导幼儿丰富自己讲故事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表现。例如,在《我爸爸》这个主题活动中,幼儿了解了布朗的爸爸,也想要了解自己的爸爸,于是师幼一起创作了一个“爸爸大调查”的故事互动墙。用统一的标记来代表爸爸的姓名、年龄、长相、职业、性格、爱吃的食物、喜欢的运动、兴趣爱好、我和爸爸的游戏等,然后用各种富有个性且有趣的符号来记录自己的爸爸。这样,每个幼儿都能讲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我爸爸”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爸爸的爱。在主题活动开展的时间里,吸引了很多幼儿每天向小伙伴和客人们讲述自己的爸爸。

    2.“画”故事

    故事图画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其中人物角色的造型与色彩、故事背景的画面与构图、故事情节的细节描绘和表达、各种线条颜色的搭配、多种材质的使用等美术语言符号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幼儿在美工区通过绘画、彩泥、折纸、剪纸等多种美术形式,表现故事图画书中的内容,满足讲述故事或制作道具的需要。

    模仿绘画风格。《子儿,吐吐》画面采用水墨画渲染的方式,《丽莎的旅行》是写实的画风加以彩铅涂色,不同的绘画风格给了幼儿艺术表达的灵感,他们在为自己改编或续编的故事画插图的时候,常常会参照相同的绘画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更多的绘画艺术表达手段,为自己的充分表达插上了翅膀。

    画出想象的故事。运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蚂蚁和西瓜》延伸出的系列活动中,幼儿设计可以帮助蚂蚁搬西瓜的不同办法,并画出来。作品呈现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我画的是小蚂蚁用篮子运西瓜。”“有的蚂蚁想了一个好办法,把西瓜放到一个热气球上,帮助它们带回家。”“我的小蚂蚁开着小汽车运西瓜呢。”“小蚂蚁把西瓜装在绳网里从山上运下来。”“一个小蚂蚁把西瓜放在滑道上,下面有个小蚂蚁在接着呢。”……

    动手制作道具。在《漏》的相关活动中,幼儿讨论用皮影演故事。在美工区制作皮影道具时,幼儿尝试固定连接皮影,选择胶带、线、皮筋、毛根、吸管、双脚钉等材料,发现胶带虽然可以连接,但是因为其粘性,皮影的关节不能灵活地表演动作;发现用线连接太松不方便操作;提出吸管可以连接,但操作时需要同伴协助才能完成。最后幼儿发现:大号双脚钉适合连接硬卡纸制作的大皮影道具,小双脚钉适合连接小的皮影道具,把皮影塑封以后再连接,皮影动作灵活、不易松动且好操作。幼儿对尝试操作皮影道具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基本掌握了皮影的操作方法,如“我会让老公公转身了。”“我会用两只手操控3根棍的小女孩了!”等等。

    3.“演”故事

    在“演”故事活动中,教师从捕捉幼儿的兴趣入手,调动和利用孩子们的原有经验,与幼儿共同经历对作品再创作的过程。幼儿通过挑選故事内容、确定故事角色、创编故事剧本、制作服装道具、进行表演排练、自我总结提升、巡回表演剧目等环节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从而获得主动发展。

    例如,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后,有了故事改编、表演经验的孩子,主动提出要表演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太有意思了,很适合表演”。在老师的支持下,孩子们开始创编剧本,他们想到可以用一个场景贯穿故事,并给人物加上对话和旁白。如,“母鸡走出鸡舍,离开院子。母鸡说:‘今天的天气真好呀,我要出去散散步。”有的孩子说:“狐狸肯定有想法,我们可以替他说出来。”于是,他们开始创编狐狸的对白。有的幼儿发现画面中有许多小动物,因此想到让这些动物都参加表演,就给这些动物编上对话和动作。幼儿自己协商怎样表演狐狸被耙子打中、掉进池塘、冲向蜜蜂房以及被蜜蜂追赶时的动作,每次尝试都体验到表演带来的乐趣。

    在基于幼儿生活的故事图画书课程中,教师以幼儿为中心,一本故事图画书为主线,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和幼儿一起整理孩子们喜欢、熟悉并热衷的生活元素和线索,挖掘出了其中幼儿最感兴趣,也最贴切和有价值的活动内容,贯穿于整个主题活动中。领域之间是有连接的,故事图画书课程从语言领域活动出发,收获了孩子健康、科学、艺术、社会等领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