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及策略

    吴珩 付丽

    摘? ? 要:“互联网+”的网络传播模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实体的校园向虚拟的网络延伸。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增强网络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进一步激发网络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在网络传播背景下积极传播中国故事,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让青年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具有正确的认识,必须遵循既有的高校思政工作规律,同时也要符合新时代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发展要求,使大学生感受并体会到“四个自信”带来的发展成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彩纷呈。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网络思政;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12-0001-03

    “互联网+”的网络传播模式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空间从校园扩展到网络,网络正在以各种直接的、间接的方式影响着、改变着和引导着大学生的交流方式、生活态度和思考习惯,甚至正在重塑大学生的价值理念,进而影响大学校园的主流意识形态。各种思潮在互联网上的碰撞、交锋和融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从实体的校园向虚拟的网络延伸,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成为了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增强网络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激发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網络思政教育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对于“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网络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职责与使命所在

    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我们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艰难探索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强民富的唯一正确道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的总结和升华,是“指引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和行动指南;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要求;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

    由此可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二)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有效

    途径与载体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等多种方式,依托传统媒体和“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等多种传播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普及使得各种思潮在大学校园交汇,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由于学识、阅历、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在思考方式、辨别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和不良信息的影响。传统的“课堂、笔记、PPT”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单纯的“说教”已很难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而中国故事丰富的思想内涵、多样的传播渠道和新颖的内容形式会极大增加思政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利于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

    中国故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充裕的优质资源和可靠的实践论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引导高校传媒、艺术等专业的学生和相关学生社团参与到故事创作中来。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国故事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作积极性,使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了解熟悉中国故事,进而自觉的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动化、具体化和时尚化,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传播平台。以精彩生动的中国故事为载体,把第一课堂的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还能够将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向在校大学生传递,消除社会不良信息和负面价值观的不利影响。

    (四)讲好中国故事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现方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与具体体现。部分大学生丧失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表现在网络空间上和社会思潮中的“哈美”“哈韩”“精日”等“崇洋媚外”的情绪泛滥,甚至极个别者,还通过自媒体肆意发布贬低国家、贬低中华民族、贬低中国人民的不良信息,造成极其不好的社会影响。

    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主动宣传“四个自信”、培育“四个自信”。高校学生的影视作品创作要充分挖掘“中国故事”中所体现的自信内涵,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中国大学生风采,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从而起到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的效果。

    二、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问题

    与传统的思政教育平台相比较,网络思政的信息传播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效性和及时性。思政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及抖音、伙拍等微视频平台,积极在网络空间中传播中国故事,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传播名人大咖的经历、体会,借助榜样的力量,让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一)传统思政工作思维与教育观念的影响

    近20年来,中国高校的课堂教学基本完成了从“黑板”到“PPT”,从传统教室到多媒体教室的转变。随着高校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智慧教室”建设已被提到很多高校的规划当中。但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两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满堂灌”,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更新上,而没有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发展。在思政工作和“两课”中讲中国故事,部分教师也只是将课本中的、社会广为流传的和相关部门要求宣传的用简单的方式讲给学生。这会让故事在自身的表现力和对受众的体验感上收到弱化,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思想内涵和正能量影响。即使工作中涉及中国故事的相关内容,教师也只是被动的“讲述”,达不到“讲好”的标准,也就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达不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假如依然停留于“填鸭式”“灌输式”“说教式”的思政工作思维和教育观念,就会阻碍十全育人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缺乏互联网思维,不熟悉互联网的语言表达体系

    网络的传播特性使它不再安于信息发布平台的定位,更趋向成为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重要阵地。很多思政工作者仍然把网络当成社交平台和工作助手,对网络的运用停留在信息发布、工作通知等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没有意识到网络已成为思政工作的主阵地。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和交流方式的改变,部分思政工作者不了解、不使用、不会用、不善用网络语言,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兴表达方式,就得不到网络受众也就是学生的网络认同,更谈不上思想引领和育人功能的实现。

    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融媒时代的发展,深入研究网络话语表达体系,找到大学生的网络兴趣点,适应融媒时代的网络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熟练使用网络用语,才能实现传播和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利用“中国故事”中多样的内容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解决传统网络思政产品关注度不足、吸引力不高,影响力不强,话语权偏弱等问题,拓宽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和信息搜集渠道,从之前的指导者、管理者变成话题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从而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高点。

    (三)教育者本身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动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讲好中国故事相结合,能把课堂的理论教学成果和课后实习实践成果转化成形神兼具的、符合课程要求和时代特点的真实作品,提高学生对思政类课程的认同感。讲好中国故事作为网络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者要从传者和受众两个角度把握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很多网络思政的教育者单纯的“拿来主义”,把现有现成的影视作品和文章搬到网上发布,过分夸大讲故事的作用,过于依赖故事内容,使讲故事成为网络思政的主基调;也有的教师认为,思政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引用故事,会使得思政工作缺乏严肃性和政治性;再者很多涉及中国故事内容的作品都已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如果使用到本单位的网络思政平台,就显得工作缺乏创新性,就体现不出网络思政工作的水平。由此可见,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或者说没有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合理的运用。

    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讲好中国故事的

    原则与方法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要在互通互联的网络环境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尊重传统思政工作既有的原则,同时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在传播渠道和传播方法上寻求创新。如果只是生搬硬套传统模式,简单的把中国故事披上网络外衣,就有可能陷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情境中,是很难吸引当代大学生兴趣的。要想让学生从中国故事中汲取营养、受到教育,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政工作者就必须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规律原则和创新传播方法上入手。

    (一)针对性与指向性原则

    改革开发四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是中国以开放、合作姿态主动融入世界的四十年。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对中国秉持的不同态度,精心设计并用心讲好不同的中国故事,不能“一个故事包打天下”,“一个英雄从小到大”,而是要有所侧重、略有区别。

    对于那些思想进步、各方面积极向上的学生,可以向他们讲述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故事,即使故事内容中有负面因素和负面情绪传播,相信这些学生也会凭借着丰富的阅历、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甄别;而对于那些持有一定负面看法,思想稍显偏激,看待问题片面的学生群体,则需要在方法、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方法上要注意“稳、准”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度上做文章;形式上注意“新、特”的原则,不能用老套说教灌输方式,那样只会加重学生的负面情绪;内容上要做到精心挑选,尽量剔除和屏蔽不良信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接受中国故事。这样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类学生的各种偏见,打破思政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和信任的纽带,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二)适用性与全面性原则

    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使得中国故事丰富多彩、内涵深刻。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按照适用性、全面性原则,透彻、深入、具体、全面地来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下、在中国国力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改变的大环境下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切入点。从高校思政工作的角度分析,这个切入点,就是大学生所共同具备的基本情感。文化寄托着情感,情感展示着文化,思政工作者与学生的情感要保持水乳交融的态势,正视由于年代、学识、阅历和社会地位等造成的,在对待某一问题上观点看法存在的差异,以“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实现向求同缩异、求同化异的转变。

    我们必须把最基本、最符合人的基本情感的东西拿出来率先传播出去,通过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加以讲述,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让学生在一个个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理解和接受理论。只有把表现人类基本情感的东西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認真加以提炼,把人类的基本情感真正融入到中国故事当中,才能保证在思政工作中把中国故事讲全面、讲深入、讲透彻,让中国故事在传统思政、网络思政和课程思政体系中变得更为精彩,进而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三)时代性与进取性原则

    在包括影视作品在内的文化类产品输出方面有所作为,是高校思政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影视作品是高校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最容易掌握和实现的载体,相对于其他艺术作品而言,

    影视作品属于实用文化范畴,可操作性强,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也符合互联网特征。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故事创作中来,把校园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通过不同形式呈现出来,追随时代发展脚步,感受时代发展变化,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去发掘中国故事的魅力,展示中国故事的内涵。

    高校影视作品要符合时代特征,遵循时代性和进取性原则,借助以中国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成果,展示中国大学生风采,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让中国故事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参考文献:

    [1]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入学习? ? 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 精神[J].对外传播,2013,(11).

    [2]韩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N].? ? 光明日报,2011-10-16.

    [3]闻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 ?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 ? 2017-10-16.

    收稿日期:2019-06-20

    作者简介:吴珩(1979—),男,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文化、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实务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影视作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研究”(2018B084);2019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媒体时代青年舆论阵地建设对策研究”(19KSH004);2019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双万背景下一流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9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