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让学习真实发生

    陈森燕

    

    

    

    【教材分析】

    《肥皂泡》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写的是她童年时代吹肥皂泡的经历。文笔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淳朴。《肥皂泡》中有很多冰心自创的词语,平时不常见,学生在理解句子时会遇到困难。而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正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习得这个语文要素,可以运用已有的相似策略。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学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如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借助图片、拆词理解等等,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可设计“吹肥皂泡”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勾连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慢慢领悟难懂句子的含义,感受冰心多彩的童年和肥皂泡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识字、归类呈现等方法,认识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理解“和弄和弄”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排序,勾连旧知,体会作者描写吹肥皂泡过程的有序性,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这一过程。

    3.结合吹泡泡的活动,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感受肥皂泡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习准备:课前学生完成一张预习单,主要涉及摘抄陌生的、不常见的词语,梳理课文围绕“肥皂泡”写了哪几件事,摘抄不理解的句子。

    2.授课准备:教师对预习单进行梳理,摸清学情,并将梳理结果结合到课件与教学环节中。给四人小组安排组长。

    3.教具准备:肥皂水、塑料盘、吸管、餐巾纸。

    【教学过程】

    一、归类识字,梳理文章内容

    1.走近冰心,引发期待。

    导入:大文学家冰心从小特别喜欢玩游戏,最爱玩的是吹肥皂泡。她还专门把它写成了一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肥皂泡》。

    板书课题、作者,朗读。

    2.词串识字,归类呈现。

    出示第一组词语:蘸上、轻轻一提、扇送、和弄和弄。

    (1)小老师带读,检查识字情况。

    (2)“和弄和弄”:①正音;②出示字典中“和”的解释,理解词语意思并朗读。

    出示第二组词语:浮光、轻清透明、玲珑娇软、脆薄、颤巍巍、光影零乱。

    (1)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2)开小火车读。

    (3)比一比两组词语,说说发现。

    3.梳理内容,提取信息。

    (1)比较预习单,发现共同点。

    提示:冰心奶奶围绕“肥皂泡”写了哪几件事情?从你们的预习单上,我发现很多同学对其中两件事的意见比较统一,那就是:吹泡泡、看泡泡。(板书)

    (2)聚焦不同点,提取关键信息。

    提示:那么,最后一个自然段到底讲了关于肥皂泡的什么事情呢?有的同学写的是“想肥皂泡”“玩肥皂泡”。你们觉得哪个答案更准确呢?能不能从文中找找句子并说明理由。

    提炼:想泡泡。(板书)

    二、聚焦关于“吹泡泡”的段落,体会有序表达

    过渡:我们和冰心奶奶一起去吹肥皂泡吧!你们会吹吗?

    1.朗读段落,排列短语。

    要求: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吹肥皂泡的过程。读完后打开《语文作业本》第65页,完成第3小题,给短语排序。

    2.勾连旧知,发现有序。

    (1)请学生展示排列顺序。

    (2)采访学生:吹肥皂泡的步骤这么多,有什么好办法把它们梳理清楚?引导学生发现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然后、再。

    (3)联系旧知:其实像这样含有表示先后顺序词语的段落,我们以前学过。(课件出示《纸的发明》片段、《曹冲称象》片段)

    3.练习有序,尝试表达。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

    (2)学生上台展示。

    (3)同桌之间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过程。

    三、聚焦关于“看泡泡”的段落,理解难懂的句子

    过渡:瞧,这美丽的泡泡飞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第四自然段)

    1.预习反馈,聚焦难懂句子。

    导入:预习时很多同学都说这一段中有很多难懂的句子。(呈现预习单)

    2.体验吹泡泡,理解难懂句子。

    过渡:这些句子都这么难,怎么办?我们先来看本段第一句,读一读。你觉得这句话难在哪里?(学生聚焦“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你们吹过肥皂泡吗?我们来吹一吹。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现场吹肥皂泡。

    (2)搭设支架,理解词语。

    过渡:你们已经吹过泡泡了,看到五色的浮光了吗?那轻清透明的球面又是怎样的呢?

    预设一:“五色的浮光”表示肥皂泡表面颜色多,非常美丽。

    预设二:“轻清透明”说明肥皂泡轻薄、清亮、纯净透明。

    (3)提问:这个句子读懂了吗?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这句话写了肥皂泡颜色多,色彩美,还写了肥皂泡輕薄、清亮、透明。

    (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借助图片……)

    小结:其实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用来理解难懂的词语,原来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和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比较相近。

    (4)带着理解朗读。

    3.同伴互助,运用学习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了难懂的句子,现在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来理解第二、三两句吗?同桌合作挑选一句展开学习,研究句子的意思。

    (1)出示学习要求:选择其中一个句子读一读;圈出句子中难理解的词语,先想想它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2)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理解,汇报交流运用的方法。

    预设:

    “玲珑娇软”:结合生活实际或拆词理解。玲珑:小巧精致。娇:娇美。软:柔软。这个词用来形容肥皂泡小巧精致,柔软娇嫩。

    “四散分飞”:结合生活实际,可理解为到处飞来飞去。

    “脆薄”:联系生活实际,指又轻又脆,一不小心就会破裂。

    “颤巍巍”:联系上下文,表示泡泡轻轻地颤动,好像一不小心要破裂似的。

    (3)连起来说句子的意思。

    (4)小结: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理解了难懂句子的意思,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4.勾连生活,有感情地朗读。

    (1)提问:除了书上介绍的两种不同形态的肥皂泡,你们有没有吹出不一样形状的泡泡?

    (2)要求:肥皂泡真是美呀,不仅色彩美,样子也很美。冰心奶奶小时候在下雨天,吹着泡泡,感受其中的快乐,怪不得她说吹泡泡是她最爱玩的游戏。这样的童年是多么美好啊!带着这样的画面用不同的形式朗读。

    (3)提问:泡泡的颜色是那么美丽,形状是那么多变。你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4)小结:你们吹泡泡时的那种期待、那种兴奋、那种专注、那种紧张,都是非常美好的。其实,冰心奶奶也有这样的感受,难怪她这样写道——(出示第四句)朗读。

    四、布置作业,总结下课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运用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理解了难懂的句子。这些不常见的词语从陌生慢慢变成熟悉。冰心奶奶用细腻的文笔、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童年时吹泡泡这件小事记录下来,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了吹泡泡的乐趣。这美丽的肥皂泡又寄托着冰心奶奶怎么样的美好梦想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

    回家作业:吹出不同形状的肥皂泡,请爸爸妈妈用相机记录美好的瞬间。

    【板书设计】

    【教学评析】

    《肥皂泡》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家冰心用清新纯净的文字回忆了孩童时代吹肥皂泡的快乐,抒写了对美好童年的深切怀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找一找课文中难懂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基于教材和学情,陈老师为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二是理解第四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整节课教学内容聚焦,教学过程清晰。

    一、搭设学习支架,助力学习进程

    学习支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困难、障碍时,教师提供的各种帮助、支持、指导。它是教师“在场”的体现,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障。

    以学习任务“说清吹肥皂泡的过程”为例。首先,陈老师归类呈现词串“蘸上、轻轻一提、扇送、和弄和弄”。这组词语不仅容易读错,还描写了吹肥皂泡的动作,能帮助学生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接着,陈老师利用《语文作业本》中给短语排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厘清吹肥皂泡的步骤,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及其作用。最后,通过自由练说、个别展示、点评指导、同桌互说的方式,引领学生反复练习。上述过程中,陈老师三次搭设学习支架,不仅吻合学习任务的需要,而且让学习进程清晰可见。从课堂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条理地介绍吹肥皂泡的过程,学习目标顺利达成。

    二、注重勾连经验,强化迁移运用

    学习是学习者将已有经验和当下的学习内容产生关联,进而建构新经验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启发学生勾连已有经验、利用已有经验,促进同化学习和顺应学习。本课例中,陈老师注意研究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发现语文要素的前后关联,并两次勾连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结构化。譬如,在学习借助表示顺序的词语说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中,陈老师就勾连了以前学过的《纸的发明》《曹冲称象》的课文片段;在学习理解难懂的句子时,陈老师又勾连了以前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理解词语和理解句子的方法大致相似。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勾连、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觉,这对知识的巩固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知识、建构经验不是学习的终点,学会运用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还要努力创设情境、条件,促进学习迁移。第三板块就较好地体现了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的过程。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许多难懂的句子,以第一句为例,陈老师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再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学习方法,最后同伴互助,运用方法自主学习第二、三两句。这样的学习设计,让学生真实经历了在言语实践中发现方法、应用方法的学习过程。

    三、组织有趣活动,体验美好情感

    虽然语文要素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但若语文课只有抽象的语文要素、枯燥的技能训练,就背离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语文学习的多元价值。陈老师深谙此道,她始终注意创设学习情境,通过谈话、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仿佛置身吹泡泡、看泡泡的活动现场。更有意思的是,她还让学生在课堂上真的吹了泡泡,看了泡泡。有趣的活动既是隐形的学习支架——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理解“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等词语的意思,又是进行情感激发与体验的助推器——吹泡泡时的快乐、兴奋、紧张、期待,必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語文学习的快乐、童年生活的美好也将深深地刻在他们的心间。

    附:

    《肥皂泡》课前预习单

    请你在完成课前预习单前,先做好以下两件事,相信你能行!

    ①预习课文,标好自然段。

    ②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1.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很陌生、不常见?请你把它们端正地抄写在横线上,并读一读。

    2.作者围绕肥皂泡写了哪几件事情?请你用表示动作的词写一写,并找找在哪个自然段。

    3.读了这篇文章,哪些句子你不理解?请你挑选最难懂的两处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