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眼解读文本

    袁春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间的交流与对话。因此,在引导学生展开文本阅读的时候,要将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放在首位。在不少文章中都有文眼,文眼指的是在文章中能揭示文章中心,起到升华主题,涵盖作品内容的关键性句子。在指导初中生阅读作品的时候,就要鼓励学生抓住文眼展開阅读,借助文眼弄清楚文章的情感基调,尝试借助文眼深入进去,窥视文章的中心,更好地读懂作品。

    一、亮眼聚焦,品读精妙

    文眼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作者凝聚思维的地方,所以要想读懂作品,就要围绕文眼进行解读。要想品味作品的精妙,就要鼓励学生抓住文眼进行感悟,找到作品中蕴藏作者情感的地方,结合文本的内容加以解读,说说自己感悟到的内容是什么。

    七年级下册第16课《古文两篇》的《陋室铭》一文的文眼是“何陋之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从这个地方入手展开深入探究,探寻作者的思想。就此提出问题“作者认为‘何陋之有,这很显然是一个反问句,作者觉得并不简陋,那么,文章又是怎样体现出陋室并不简陋的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开始探究作者的思想,品味作品的精妙之处。围绕问题,学生发现“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点明了只有品德高尚才能让世人记住自己,所以房间里的摆设等,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时再沿着这个方向入手,鼓励学生继续探究作品的文眼。“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陋和‘不陋之间的对照的呢?你能找出展现这一点的句子吗?”有学生提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展现出的是一种荒凉的感觉,屋子生满了野草,自然是简陋的,但是作者不在乎,因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者因为朋友的到来而忘记了简陋。这样就证明了‘何陋之有。”结合文眼,作者挖掘出文章中的精妙词句,展开了深入探究。

    在教学中可以围绕文本的文眼进行提问,鼓励学生用列表格等方式进行总结,说说文章的情感和语义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怎样围绕文眼的内容展开分析,是否能很合理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二、提纲挈领,以线串面

    提纲挈领指的是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在指导初中生展开阅读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将文章的文眼作为提纲挈领的关键点,利用文眼展开深入阅读,结合文眼串联起阅读全文的线索,再由线到面,梳理并概括文章的内容。

    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文眼就是“温晴”两字,作者不仅通过这两个字展现了济南的自然面貌,而且还借助该文眼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写照。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利用“温晴”这个文眼,促使学生以线串面,体会作者的情感线索。首先,鼓励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有哪些词句是展现济南温晴这个特点的呢?”学生找出了“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等词句,认为从这些句子里都能感受到济南“温晴”的特点。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认识到作者离开祖国多年,再次回到祖国后,看到熟悉的山水,心中自然会生出亲切的感觉。最后,再鼓励学生将景物描写和情感描写串联在一起,尝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以文眼作为切入点展开阅读能让学生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用层层深入的方式逐一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理解也变得更有条理性了。

    三、设计对话,以简驭繁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常常发现有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解答起来有一定难度。事实上,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来解决,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围绕文眼来设计课堂对话,起到化繁为简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

    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一文中,“我”和父亲之间的情感较为复杂,“我”一开始和父亲有代沟,但是后来看到父亲的背影后突然感受到了父爱,这种突然出现的浓烈情感,让很多学生都感到有些困惑,不明白为何会出现这样巨大的情感转变。围绕这个问题,要结合“背影”这个文眼进行对话设计,促使学生抓住阅读的关键。首先,在师生对话中引发学生对“背影”的注意。“文章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呢?在提到‘背影的时候常常同时提到一个词,是什么呢?”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指出“是‘眼泪,作者想起父亲的背影,就会流眼泪。”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围绕文章的文眼展开提问,用看似无关,但是实际上都和文眼紧密相关的问题串联起整堂课的教学。这样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有条理地理解问题,有序地展开解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将文眼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指导学生更快速地接近文本、深入文本。若能在教学中用文眼将各种琐碎的文本解读点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让课堂对话变得更有效,促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仙城中学(2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