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李刚

    [摘 要] 在当代社会中,由于我国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断丰富,但也因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以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为例,考察不同的教学方式对高职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并以此来探寻能够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手机依赖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4-0102-04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高速发展,功能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便利的智能手机在当今社会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作为手机使用最广泛的群体——学生,尤其是业余时间较多的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严重,甚至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手机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充分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各个高校都开始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但当代社会中手机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广泛使用,让同学们能够随时随地上网查阅各种资料,方便而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却也在同时冲击着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一方面,手机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让同学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补充课外知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好手段和辅助老师教学的好手段,缩短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同时,广泛使用手机的后果就是学生沉浸于手机的世界里,不仅降低了课堂参与度,甚至还成了“低头族”。基于手机不断智能化和多功能化,很多学生不是发微信发语音,就是玩游戏看小说,更有甚者居然戴起耳机听起了音乐看了视频。就这样,渐渐地,大学校园中大范围地出现了无数的“低头族”,严重影响了课堂质量。

    二、大学生依赖手机的原因

    (一)个体原因

    1.满足即时通讯交往的需求。人类是群居动物,与人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因其不断发展的多功能和轻便易于携带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对外联系的主要工具。人们出于对自身较为的需求,开始频繁的使用手机来通过微信、微博和QQ等社交软件,来满足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交往需求。

    2.缓解压力,满足心理。现代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因此相关娱乐业也相应发展起来,成为现当代最暴利的行业之一。而手机则无疑是人们接受娱乐信息的最便捷方式。只要有无线网络,手机便可以以最快的方式接收到最近更新的视频、音乐歌曲以及网络小说等。而通过这些娱乐方式,可以让人们感到身心愉悦、缓解现实带来的各种压力。

    (二)社会原因

    1.智能手机普及,习惯使然改变。随着智能手机的发明和普及,价格不断走低,很多低收入人群也可以用得起多功能的智能手机。再加上当代社会中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手机的依赖已经成为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手机提供了多方位多功能的联系方式。

    2.移动通信业务、无线上网技术快速发展。手机越来越多功能的优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人们逐渐习惯于各种内容的获取和运用,并满足于手机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再加上智能手机价格越来越低廉,无线网络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使得其使用空间也不断扩大。

    三、手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探析

    手机对大学课堂的影响实在是太严重,甚至有很多高校老师为此向学校提出了采取强制措施的建议。比如学生一进课堂便将手机放置在固定盒子里,只有下课了才能去取回手机。但信息化发展乃是社会的趋势,所以这种类似的强制性措施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度,但终究治标不治本。手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因,还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析。

    (一)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够重视

    手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手机的多功能诱惑力太强,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学生自己的自控能力太差,抵制不了对手机的诱惑,最后只能沉溺于网络世界中。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针对的主要对象自然就是大学生本身。但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对主要课程还算关心,但却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够重视。认为这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对专业和未来的就业方向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就这样,大学生活中宽松的学习环境外加消极应付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才让课堂中成为了“低头族”的天下。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课程任课老师从教门槛低,专业水平也不够高

    学生对课程的吸收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身,但另一方面又很大程度的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就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的施教者,自然要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方面的相关经验和案例基础,这样才能够切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为学生们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校缺乏这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导师,经常让一些教思想政治课程或人文学科方面的老师来充当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老师。而这些老师缺乏相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基础,只能照本宣科的讲一些缺乏新颖性和生动性的心理课程,自然很难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比起老师所讲的课程,还是手机虚拟世界更加吸引人。

    (三)课程定位不准确,教育方法不得当

    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很单一片面,只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却忽视对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的引导和教育。如此时间一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解便只限于课程化的灌输,却无法让心理教育真真正正的导心入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心理减压,但因考试化的教育体制,反而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再加上心理健康课程都是按照国内教育体制的固定模式,跟教语数英等一样的授课方式,不能切实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和体验,自然会让学生感到疲乏和无味。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由于我国在鼓励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便明确表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开设这门课的主旨就在于让大学生能夠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然后逐渐培养起与人沟通、自我调节的能力,并能够在增强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在心理和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并不是为了去学好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为了能够有效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并让学生逐渐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的目的。因此,施教者在教课过程中,不用向其他课程一样强调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而是注重于学生的参与度、开放度以及运用度。其次,还要根据对现实中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做具体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针对个别学生的实战演练,充分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对手机的迷恋,减少大学校园中的“低头族”。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

    如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对手机依赖的现象日益严重。而对手机依赖过度,严格来讲不仅会影响课堂的听课质量,不利于校园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建设,更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综合素质都会产生极多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学校的学习氛围越来越不好,自然也就无法给全校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因此,鉴于目前“低头族”的趋向愈发严重,用以下方法来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干预的机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开展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文娱活动,让学生回归校园生活

    学生迷恋手机的一大原因便是对单一的校园生活感到乏味。因此,学校应该组织一些大型的娱乐节目,让学生们能够暂时告别手机,参与到活动中来。如举办迎新晚会、社团文化节、运动会、圣诞晚会等各种喜闻乐见的大型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并逐渐形成高雅的文化品味。同时也能够将学生们对手机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现实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加感兴趣。最后为了促使学生们的踊跃参与,最好设置以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强制性评价指标。

    1.及时有效的宣传教育

    通过学校的校报、大学生心理健康报等相应的杂志刊物以及现代化的网络宣传平台,引导学生们正常使用手机。其次,学校组织大学生集体观看相关主题的电影,深化对手机危害的认识。另外,还应该开展校园活动,通过建立讲座、宣传栏等引用现实生活中手机产生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2.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首先,学校应该让学生工作处和学生处去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一旦学生受不了诱惑而被手机左右,就及时反馈家长。学校和家长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克制被手机诱惑的问题。其次,还应该建立一些强有力的心理辅导队伍,制定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并对学生相关情况进行有效谈话和劝说。另外,学校根据学生作息时间和身体健康规律,后勤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强制学生在夜晚不准玩手机,保证学生在夜间休息时因自制力不够好而受手机左右。家长也应该配合学校,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并对学校进行反馈。

    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该是一门与其他课程一样的教育课程,而是一种能够优化学生心理、完善学生人格的场所。学校应该请来该专业方面的高智能人才,然后对学生进行有力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导教育。并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及评价标准,进行一系列相关的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4,(34).

    [2] 张兴伟,沈绮云.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基于高职生的一项实证分析[J].职业时空,2015,(21).

    [3] 郑晓娜,辛斌.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沈阳5所学校为例[J].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45).

    [4] 汪海彬,陶炎坤,徐宏图.不同手机依赖程度大学生的抑制控制特点[J].心理卫生评估,2016,(45).

    [责任编辑:谭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