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考核教学效果的评价

    胡付兰 胡东生 张明

    

    

    

    摘 ?要:目的:建立平時课堂测验的形成性考核教学模式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2个平行班级分别作为干预班级和对照班级,其中,干预班级学生接受形成性考核教学课程: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干预班级每次授课结束前针对本次学习内容进行5分钟小测验,第二次上课前以保密方式向学生反馈本人考试成绩、排名及其所在班级成绩情况(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25%、75%及90%分位数)。对照班级学生则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课程开始前(基线)和结束时(终期),分别对干预班级和对照班级进行一次相同的对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认知水平的问卷调查。结果:成绩反馈结果显示,干预班级的学生的整体成绩呈上升趋势(P<0.001),成绩间的差距(标准差)显著下降(P=0.047)。前一次成绩较低的学生,成绩反馈后大部分学生成绩显著上升(P0.05)。基线干预班级(38.5%)对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的了解率低于对照班级(56.7%),终期干预班级(100.0%)对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的了解率高于对照班级(96.4%)。结论:形成性考核及成绩反馈教学模式能够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形成性考核;教学效果;认知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0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3-006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for the course of Epidemiology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thods: The two parallel classes were used as intervention class and control class respectively. The students in intervention class accepted formative assessment teaching course: a teaching mode combining theoretical learning with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And before the end of each class, a 5-minute quiz regarding studying contents was conducted for the intervention class. Quiz-scores were feed-backed to the students with his/her own score, rank in the class, and the average, 25%, 75%, and 90% percentiles of the scores for the class at the beginning of next class in a confidential manner. The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class adop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to organize teaching.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course and at the end, the sam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ognitive level of epidemiology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as conducted in the intervention class and the control class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scores of the students increased(P<0.001), and the variances of the scor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score) among stud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47) by the feed-back process. The subsequent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 The intervention group (38.5%) had a lower understanding rate of epidemiology and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course than control group(56.7%) at baseline, and the rate of final intervention group(100.0%)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96.4%). Conclusion: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quiz-score feed-back teaching model can increa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ignificantly.

    Keywords: epidemiology;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formative evalu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ognitive level

    流行病学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方法学科,其强调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技能训练并重[1-2]。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导学科,同时也是临床医学等领域医务工作者实际工作中必备的工具和技能,学好流行病学有助于提高他们今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对改进工作质量、推动医疗实践及医院管理科学规范,最终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然而,流行病学课程涵盖大量的概念和公式,学生普遍反映知识点较难理解,课程枯燥,甚至出现应付学习现象。而且,目前仍有一些临床专业学生不重视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的学习,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3-4]。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与反馈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学过程。研究显示,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够矫正和修改教学目标,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5-6]。另外,有研究针对学生平时松懈、期末紧张的学习状态,开展形成性考核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均有显著提高[7-8]。在形成性考核中,通过及时反馈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如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在班级中的排名等),引导学生主动查找原因并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但是,形成性考核反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深圳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建立平时课堂测验的形成性考核及成绩反馈的教学模式,并通过成绩反馈和认知水平两方面评价实施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本研究以深圳大学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平行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班级和对照班级,其中干预班级28人,对照班级30人。

    2. 方法:教学材料为流行病学(双语,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北京)、循证医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北京)和不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类型的文献案例。干预班级采用理论学习(课前自学、课堂学生自学及讨论1节课、老师总结讲授1节课)与课外实践(参观考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授课结束前5分钟回答针对本次教学内容的10个问题(填空及单项选择题),共实施7次。教师对考试结果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后,于第二次上课前以保密的方式向学生反馈本人考试成绩、本人成绩名次及其所在班级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25%、75%及90%分位数成绩。对照班级学生则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课程开始前(基线)和结束时(终期),分别对干预班级和对照班级进行一次相同的对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认知水平的问卷调查。

    3. 统计学分析: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SAS 9.13软件用于本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应用秩相关分析每个学生及班级整体成绩的变化趋势,检验水准为单侧α=0.05。应用χ2检验比较干预班级和对照班级对流行学课程的认知水平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二、结果

    (一)干预班级学生的成绩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28名学生中,23人(82.14%)的考核成绩的上升趋势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表1)。将全体学生历次的考核成绩合并后,应用秩相关分析显示,成绩的平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1),而且标准差呈显著的下降趋势(P=0.047)(表2)。对于前一次成绩较低的学生,成绩反馈后大部分学生成绩显著上升(P0.05),继续保持良好的考核成绩状态(表1)。

    (二)认知水平调查情况

    干预班级男生12人(42.9%),女生16人(57.1%),于基线和终期对干预班级均发放问卷28份,基线时回收有效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100.0%),终期回收有效问卷27份(有效回收率96.4%)。对照班级男生14人(46.7%),女生16人(53.3%),于基线和终期对对照班级均发放问卷30份,基线时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100.0%),终期回收有效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93.3%)。

    调查结果显示,基线干预班级(38.5%)对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的了解率低于对照班级(56.7%)(χ2=1.84,P=0.1739),終期干预班级(100.0%)对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的了解率虽然高于对照班级(96.4%),但无统计学差异(χ2=0.98,P=0.3217)。干预班级终期对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的了解率(100.0%)显著高于基线(38.5%)(χ2=23.80,P<0.0001)。对照班级终期时对流行病课程的了解率(96.4%)显著高于基线(56.7%)(χ2=12.50,P=0.0004)(表3)。

    调查结果显示,基线干预班级有28人(100.0%)认为学习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重要,对照班级中有28人(93.3%)认为学习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重要;终期干预班级中有26人(96.3%)认为学习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重要,对照班级中有25人(89.3%)认为学习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重要(表4)。

    三、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成绩较低的学生,成绩反馈使其后续考试成绩显著上升;反馈还使得学生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为学习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重要。经过一学期的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的学习,干预班级和对照班级对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的认知水平均较基线明显上升,且干预班级于终期高达100.0%。由此可见,及时有效的形成性考核及成绩反馈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考核反馈时,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反馈的及时性。为了加强反馈评价的及时性,教师设计的测试题要少而精,对知识检测的针对性要强;还要及时评阅试卷并反馈给学生。第二,反馈的矫正性。反馈的根本目的是矫正。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时,应向学生详细地解释有关的考点,并针对个性的问题个别辅导,共性的问题集体讲解。如果不加以解释,仅仅是简单地告知正确答案,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及理解学习内容,甚至会导致其产生消极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良好的反馈不仅是告知学生正确答案和原因,还要让其改正错误,取得学业进步。第三,反馈的保密性。反馈的保密性确保学生相互之间不知道各自的情况,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愉快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習效果。第四,标准参照的提供。本研究在反馈成绩时,提供了本人考试成绩、本人成绩名次及所在班级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25%、平均分、75%及90%分位数成绩。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成绩,还能够了解全班同学的整体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差距,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很好地激励自己继续保持领先位置。

    基线干预班级对流行病学的认知水平低于对照班级,而终期干预班级的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班级,但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抽取的样本量过少有关。干预班级的认知水平由基线的38.5%上升至100.0%,说明形成性考核教学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流行病学的认知水平上还是有一定成效的,我们可以继续探讨持续改进,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本次教学改革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学习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上取得的效果不够明显,仍需加强。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社区医疗服务正在推广和普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将有可能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必须要树立防治合一的思想。

    考核反馈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教师,通过反馈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9-10]。研究表明,考核反馈的及时与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6,11]。因此,本研究通过“形成性考核及成绩反馈教学模式”的建立,改变考核模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更加注重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通过形成性考核及成绩及时反馈,让学生阶段性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方法及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反馈信息来制定计划以提高下一阶段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建立的形成性考核及成绩反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课程的热情,改善其学习效果,并且具有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开展深入的研究并推广应用。

    形成性考核及成绩反馈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成绩水平和认知水平,也为我们的学科发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李立明,王艳红,吕筠.流行病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4):304-308.

    [2]宋丽萍,耿文奎,李胜联,等.社区实践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华夏医学,2012,25(2):233-236.

    [3]吕元明,庞伟毅,谭盛葵,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思考[J].华夏医学,2014,27(1):168-169.

    [4]王知非,吴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认识的现状和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594-1595.

    [5]吴丽娜,吕丽艳,张浩,等.论考试反馈机制的建立意义及实行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3):137-139.

    [6]周利,刘晓明.学业反馈、学业自我设阻与初一学生数学成绩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7):3255-3259.

    [7]何晓文,秦霞,姜坤.高职院校工业分析技术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5(10):159-160.

    [8]尹玖红.外贸英语函电课证融合过程性考核方案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7):104-105.

    [9]黄广新.考试对老师的反馈作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6):27-28.

    [10]彭岩.高校应重视和运用课终考试反馈[J].中国建设教育,2007(2):20-22.

    [11]李金芬.教学过程中提供反馈的意义、途径及原则[J].云南教育,2002(14):7-8.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医学统计学教学案例库建立及教学效果评价”(编号:2017QTLXXM54);深圳大学教改新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流行病学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编号:JG2019055)

    作者简介:胡付兰(1983-),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胡东生(1962-),男,汉族,河南郑州人,博士,教授,院长,研究方向:心血管代谢流行病学。

    通信作者:张明(1980-),女,回族,山东枣庄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