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 ?要: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变量。文章以英王乔治一世为例,从动机、兴趣、个性和自我形象四个方面分析了他在担任英国国王期间一直拒绝学习英语的情感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激发学习动力、调动外语学习兴趣和尊重学生个性、提升积极自我形象等策略,以便减少以上情感因素的消极影响,使外语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情感因素;外语学习;乔治一世

    中图分类号:G640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3-0059-04

    Abstract: Emotional factors are important variables that affect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aking George 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otion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his learning of English as King of England,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at teachers can take strategies such as stimula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mobiliz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terest, respecting students' individuality and enhancing positive self-image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factors, and thus improv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words: emotional factor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George I

    在研究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时,Brown指

    出:在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中,情感因素是决定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这些因素包括动机、自尊、外向、移情等[1]。Kre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也表明各种情感变量与外语学习的成功有关,他从动机、自信和焦虑几个方面探讨了这些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2]。王初明在《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一文中列举的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有动机、态度、自尊、自信、焦虑、移情、自我形象等,他总结指出:情感的作用若发挥得好,可以启动学能,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3]。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常常过分强调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忽略了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本文就以真实的历史人物英王乔治一世拒绝学习英语的经历为例,从动机、兴趣、个性和自我形象四个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剖析影响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进而提醒外语教学工作者重视学生学习语言时情感因素的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帮助外语教师提升教学效果。

    乔治一世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第一位外籍国王,全名叫乔治·路德维格(George Ludwig),1660年5月28日出生在德区汉诺威的奥斯纳布吕克城。其父亲欧尼斯特·奥古斯都(Ernest Augustus)是德意志地区汉诺威选帝侯,母亲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詹姆士一世(King James I)的外孙女索菲亚(Sophia)。1698年,欧尼斯特·奥古斯都去世,喬治继承父亲王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Holly Roman Empire)汉诺威选帝侯(Prince-Elector of Hanover)。根据“王位继承法”英国王室于1701年决定在安妮女王去世后,英国的王位应该传给安妮女王的表亲汉诺威的索菲亚,但因索菲亚已先于安妮女王离世,英国王位的继承人就意外地轮到了索菲亚大儿子乔治的头上。1714年8月1日他以54岁高龄登基王位成为英国汉诺威王朝的首任国王,直至1727年6月11日去世,贵为英王的乔治一世在位13年期间一直拒绝学习英语,成为英国历史上少有的不会说英语的国王。

    一、影响乔治一世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

    (一)动机(motivation)

    外语学习的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强烈愿望,可分为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orientation)和融合性动机(integrative orientation)[4]。工具性动机指的是学习者掌握该外语以后可以获得如在学习中通过考试、在工作中提职晋升等实惠或其他好处。而融合性动机是指学习者对使用该外语的群体有所了解或持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以期参与或融入该群体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种活动中。不同的学习目的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动机对于外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内驱力作用。一般来说,动机越强烈,学习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外语学习者会有更好的学习结果,而被动的外语学习者往往把这种学习视为负担,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对乔治一世来说,这个意外得来的王位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惊喜,他对英国的生活也没有太多的期待和向往。他曾经说“我在汉诺威生活得很好,要不是英国王冠比较诱人,我是不会到这里来的”[5]。来到英国以后他很快就对繁琐的国王事务和御前会议感到相当的不适和厌烦。虽然担任了联合王国的国王,但他更加想要的是一个安静的退休生活,他真正关心的也是汉诺威领地的事务,他完全无意融入英国民众和了解英格兰的风土人情。他的女侍蒙塔古女士曾说,“英国的习俗和法律,对他(乔治一世)而言是神秘的,他不了解它,也不想去了解它”[6]。在担任英国国王期间,乔治一世多次返回故里汉诺威,每次历时数月至半年不等。1727年在第六次返回汉诺威避暑的途中,乔治一世因突发中风于6月11日病死在汉诺威的奥斯纳布吕克城那个他出生的房间里。从内心深处乔治一世一直把汉诺威视为自己真正的家,而英国只是暂时居住的异国他乡。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乔治一世虽受王位的诱惑来到英国,但他只是打算到英国来享受成为国王的崇高荣誉,而无意愿融入英国社会、学习英国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在位多年他一直拒绝学习英语,坚持用法语或德语对外交流。

    (二)兴趣(interest)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获得某些知识的情感意图。兴趣可分为短期兴趣和长期兴趣。短期兴趣是指大脑对新知识获取的临时兴趣,如学习者在课堂上对教授的新课文的关注。长期兴趣是指学习者对语言的强烈学习意愿,如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而且自愿寻找提高课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对该语言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英语、德语和法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三种语言。然而翻开历史回到1714年,从汉诺威的选帝侯出人意料地荣升为英王的乔治一世身处英国本土长达13年之久,在这期间他一直使用法语和王公大臣进行交流,而和他的家庭成员以及随身侍卫则使用德语讲话。相比德语和法语,乔治一世对英语这门语言始终没有任何学习兴趣。根据英语语言发展历史,原因可推测如下:首先从语言形成的时间上看,古德语和古法语的形成远远早于古英语,甚至可以说古英语是古德语的分支。当乔治一世从德国汉诺威地区来到英伦三岛的领地上时,将德语作为母语,对地位较低的英语从心里上是极度排斥的。Ragnhild这样写道:“乔治一世倾向于使用法语对外交流是不足为奇的,法语在当时是欧洲最为高贵的一门语言,很多德国的达官贵人和外交使节都要频繁使用法语。受他母亲索菲亚的影响,乔治一世从小就开始学习法语并在德语和法语两种语言环境下长大”[7]。其次相比德语和法语,英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不少语种的影响,被看作是一门多种语言混杂的语种。从8世纪末到11世纪,以丹麦人为主的北欧人大势入侵大不列颠岛并建立了丹麦区,当时的丹麦人以说斯堪的纳维亚语为主,这个期间古英语就从斯堪的纳维亚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用语,如:call, law, weapon, knife, skin, die 等词汇。在公元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了大不列颠全岛,并加冕为英国国王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从诺曼底王朝开始一直到随后的300多年里,英国领土上实际是法语、拉丁语和古英语三种语言同时并存,国王和贵族使用法语,教士和僧侣使用拉丁语,下层社会劳动者如佣人等使用古英语。法语在英国的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14世纪,例如英国法院于1362年、学校于1385年和宫廷于1399年才正式停止使用法语开始使用英语。因此这个时期的古英语又吸收了大约一万多的法语和拉丁语词汇,如:government, tax, religion, army, solider, prison, payer, navy等法语单词和angle, candle, pope, gesture, history, picture, inferior等拉丁语词汇。约翰·威克里夫于1382年用英语翻译的《圣经》的出版终于结束了拉丁语在英国宗教活动中的统治地位,使英语逐渐成为宗教活动通用的语言。16世纪在以英国为主的欧洲国家发动的宗教改革对英语的统一和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和當时德语和法语的地位相比,英语仍处于成长中的劣势地位。当乔治一世来到英国时,他对英语这门低级的语言心中充满了不屑与鄙夷,他宁愿说法语也不愿去学习使用英语。

    (三)个性(personality)

    人有不同,个性也有差异。从广义上讲,人的个性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不同的个性对外语学习有着不同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外向的个性有助于外语学习,而内向的个性不利于外语习得。

    J.M.Beattie描述到“他(乔治一世)的性格中,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不愿面对大众,极其内向,非常讨厌各种繁缛礼节”“每次出行或者旅游时,他经过的路线都要仔细选择,以尽可能避免各种公民招待会”[8]。例如,1714年当乔治第一次从汉诺威到达英国时,他没有选择盛大的接待仪式,而是要求他的官员走最僻静的道路,以免遇到大量围观的人群。由于语言不通再加上性格内敛,乔治一世在位期间也从来没有在民众前公开宣讲过,就连他任内首届议会发表的国王演说也是由大法官代读。乔治一世在英国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限定在圣詹姆士的宫殿里,他很少接见大众的人群,也很少向他的人民展示他自己。英国史学家Wolfgang甚至称乔治一世为“隐士”国王,他在书中写道“乔治一世在圣詹姆士光秃秃的宫殿里过着退休的生活,结果他加速了宫廷作为社会生活中心(如果不是政治生活)的衰落”[6]。显然,这种内向的个性使得乔治很少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接触,这自然也会影响他对英语的学习。

    (四)自我形象(self-concept)

    王初明指出自我形象指每个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其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和意识[3]。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会尽力维护自我形象,因而形成一道看不见但具有保护性能的心理屏障。动机、态度、自信等情感因素是否对外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语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一位外语学习自我形象不佳者,容易产生焦虑,不大可能有强烈的外语学习动机并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

    乔治一世虽贵为英国国王,但他并无实际的权利和绝对的威严。在去英国之前,乔治一世作为专制君主享有巨大的权力,汉诺威领地的重大决策都要服从他的号令,一切仿佛都在他的股掌之中。而光荣革命以及汉诺威王朝建立后,英国保留的是宪法和议会制约下的“自由君主制”,国王拥有的权力也要多处受限。J. M. Beattie写道:“在光荣革命后,国家不是国王的财产得到了最终的确定,国王神授权力不可剥夺等原则开始转变。”[8]在这样的政治大背景下,英国国王从曾经的独裁者逐渐变成了受制于宗教、议会和各种民间舆论的虚君,乔治一世在德区享有的权威在英国大打折扣。在汉诺威,他是一名绝对的统治者,但是到了英格兰,他发现自己不得不与内阁大臣们合作治国。对比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高高在上的形象,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的权力处处受限,乔治一世的重要地位也随之下落。其次,1720年席卷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①也极大地损毁了乔治一世在英国民众心目中的尊贵形象。这次事件使民众对国王乔治一世和当时处于执政地位的托利党信心大减,加剧了政府腐败的恶劣影响,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尽管当时的首相沃尔波尔妥善地处理了这次丑闻,一定程度上为乔治一世和他的王室挽回了一些颜面。但这次事件爆发以后,“国王在控制议会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沮丧了,他更加依赖于自己的顾问,因为各种丑闻包围了他,他的支持者转而反对他,要求以行政自由作为和解的代价;久而久之他更少出席议会会议,而是选择自己的首相沃尔波尔替他料理事务。”[8]在议会越来越多掌握国家各种事务的决策权后,乔治一世后期几乎不公开露面,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圣詹姆士宫殿中和他从德国带来的两个情妇打牌消磨时间。乔治一世在英国民众心中的形象也随着“国王几乎更难在内阁会议中被看见了,他更愿意把事情交托给当时的首相沃尔波尔,而他自己则乐得清闲”[8],一直到他去世,很多人都从没把他当作一个真正的英格兰国王。出于自我形象的保护需要,乔治一世逐渐更加远离英国民众,包括拒说英国的语言。

    从乔治一世的真实例子可以看出,人类情感因素中动力、兴趣、个性和自我形象都会极大影响外语的学习效果。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二、应对策略

    (一)激发学习动力,调动外语学习兴趣

    从上文论述可以看出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在外语学习中,教师应首先让学习者明确外语的学习目的和学好外语对工作、生活的实用性,激励学生对外语学习树立一个“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目的和动机。其次要用新颖、丰富、实用的学习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教师则应该少批评、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学习外语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进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并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尊重学生个性,提升积极自我形象

    从上文乔治一世的真实例子可以得出学生的性格对外语的学习同样具有较大影响。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比较活泼、善于交流,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怕出错,能积极参与课堂语言活动并寻求更多的输入和实践机会。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谨慎细微、不善言谈,害怕张口说英语,很少参与活动甚至逃避口语练习活动。这两种性格在外语学习中各有利弊,外向型的学习者开朗,善于抓住机会交流,但不容易静下来深入思考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有可能出现语法错误,句型混乱,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则较沉稳,善于思考,能对有限的信息输入进行缜密分析和深度探讨,在注重语言形式和言语规则的课堂教学环境里占优势,但在口头表达能力上欠缺,无法充分用外语表达思想。结合外向型和内向型学生各自的优点和短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使学生达到优势互补,在课堂口语练习和课下分组布置学习任务时,应注意把不同性格倾向的学生搭配组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外向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内向型学生运用语言的流畅性,这样的学习互补,能使两类性格的学习者都能获得学习外语的自信心,从而加强他们外语学习的自我形象。

    三、结束语

    乔治一世作为英国国王,对于意外得来的王位并不珍惜,缺乏动力和兴趣学习英国语言和文化,同时又因性格内向、尊贵的形象遭受权力下降和经济丑闻事件等影响,在位多年却一直拒绝学习英语,而用德语和法语进行交流。所以学习者的动机、興趣、个性和自我形象等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存在较大影响,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这些情感变量,积极调动学习者的正面情感因素,减少负面情感影响,努力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注释:

    ①南海泡沫事件:南海泡沫是经济学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英国国内脱离常轨的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暴涨和暴跌以及之后的经济混乱。1639年英国政府与国会首次确立采用政府长期借贷的原则,并在政府的直接参与下建立了南海公司,与辉格党支持的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对抗。南海公司的总裁和董事几乎全为上层人士,财政大臣哈利和国王乔治一世先后担任南海公司总裁。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海公司提出的南海方案迅速得以实施。所以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受诱惑认购了价值不菲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致使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导致了泡沫危机的爆发。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4thedition)[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2000.

    [2]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2.

    [3]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8-12.

    [4]王西娅.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2(6):67-70.

    [5]Rebecca Fraser. The Story of Britain[M]. New York:W.W. Norton&Company,2003.

    [6]Wolfgang Michael. England under George I: The Beginnings of Hanoverian Dynasty[M]. London: Macmillan,1936.

    [7]Ragnhild Hatton. George I[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Joumal of social History,2001.

    [8]J.M.Beattie. The Court of George I and English Politics, 1717-1720[J].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1996(1):26-37.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研究”(编号:19JDSZK115);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乔治一世拒学英语对现代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影响研究”(编号:2018SQN0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武显云(1978-),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及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