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信仰

    《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教人向善。

    《大学》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在教人怎样去获得平静。

    要想获得平静就要“知止”。但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观念,不能教人以向善,也不能让人获得平静。

    什么是教育?

    我想,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信仰,就像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所阐明的一样,它能够让人挣脱心灵的枷锁,实现灵魂上的自由和解放,从而获得重生。

    教育是一场遇见,更是一场修行。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而生命需要爱的滋养。

    每个人的信仰不尽相同,教师的教育信仰也因教师的性格、气质不同而具有主观性的特点。但无论如何,所有的教育信仰都归于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对孩子的爱。

    真正的教育信仰是持续不断的,它贯彻在教师教育活动的始终。它使教师不因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困难而退缩,从而坚持不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孩子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孩子。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来写《教育日记》,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同时也广泛研究其他学校的经验,孜孜不倦地钻研教育理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去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苏霍姆林斯基被誉为“教育思想泰斗”。

    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教师又是这一希望的载体,因此,教师对教育持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敢说教师有了教育信仰,教育就会完善、万能。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教育信仰,那我们的教育就會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持有教育信仰,我们的民族才会充满希望。

    教师有信仰,就如同发光的灯塔一样,指引孩子们向上、向善、向前。时代在变,教育形态也在变,然而,不论社会如何变化,真正不变的,就是我们对于教育的信仰。

    (《教育文摘周报》2020年3月4日 ?王科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