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道德观的生成脉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安师峰 王初雄

    关键词 马克思道德观 生成脉络 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安师峰、王初雄,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350

    将道德建设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要坚持依靠马克思道德观的指引和帮助。对于马克思道德观要进行深入研究就要掌握其发展的历程,对以往的旧道德观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坚持扬弃的态度,要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去推动马克思道德观的构成与发展,在对马克思道德观进行传承性的深入研究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马克思道德观融入到其当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这对社会主义道德观体系具有规范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有助于对国家公民的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建设的实际行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一、马克思道德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道德观是对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的整体认识和系统看法。是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相联系密切、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成果的最高结晶,不断促使人类社会思想发展,是人类道德观的升华与发展,是站在了最广大人民利益上的道德观念,是普众的和科学的道德发展理念。马克思道德观是要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产生、发展于经济基础之上,对上层建筑进行服务,构成了社会意识的重要部分。由此,马克思认为道德观存在于不同的时代中,但是存在的具体形式与内涵也不尽相同。二、马克思道德观形成的社会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向前推进发展,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极大地变化,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人们的道德生活也构成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发生较大变化。

    马克思认为:“甚至他们还必须承认和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而另一方面,是那些统治者本人,他们的身价与他们的人数则成反比。”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社会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逐渐的拥有了绝对的优势,拥有者一定的决定作用。高额的利益获取则是资本主义的追求目标,资本家盲目的扩大生产,追逐利润,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秩序出现严重的失衡,社会暴乱频繁发生,社会道德危机日益严重。马克思与恩格斯深入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探究,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缺失的弊端,倡议所有的无产阶级都要努力去争取自身的自由,并且对未來社会进行美好的构想,不断地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观念进行宣传,将其发扬光大。三、马克思道德观的理论渊源

    目前,道德观被应用于解决社会上产生的许多问题的方法。学者对于社会上的道德观念研究先于马克思的研究,对该问题的不懈求解引领着人们不断地创造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是拥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的,他是在对历史不断发展中有关学者产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道德观是基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精神文明而建立起来的,并且深受中世纪宗教神学道德观念的启迪,从德国古典哲学中获得滋养,而马克思道德观理念由理想到实践的转变得益于空想社会主义道德观。

    (一)对于古希腊时期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对古希腊繁荣时期的文化背景研究,由此可以得出,古希腊哲学家由对政治、经济的发展研究逐渐的转向了“人”的研究,即“真正的人”,将“真”和“善”作为其追求的目标,将道德作为了其最高的理想,应该按照道德的规定做法去实现,并非只是单一的寻求道德;马克思道德观的建立也深受古希腊哲学家“正义”和“自由”的推崇。

    (二)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吸收和借鉴

    空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种不成熟的理论,缺少跟社会实际联系的社会实践行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观念,缺乏现实的社会物质基础而倾向于空洞的虚无、远离现实的“乌托邦”,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观深受空想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启迪。

    (三)对于德国古典哲学道德观的吸收和借鉴

    暂且不论经济与政治,只是将关注点放在思想意识上,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成长的地方德国,产生了像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对德国这个国家的哲学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则可以很明确的确定德国产生的古典哲学家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典范影响。对于这种评判一方面是依据该国家哲学思想家的思想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对哲学发展史的理论贡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形成过程之中对于该群体有益思想的扬弃与发展,进而在马克思道德观形成的过程之中具有了理论来源。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正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当时的客观条件的需求,深受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启迪、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由此而孕育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道德观理念。四、马克思道德观的生成脉络

    马克思道德观从众多先前哲学家道德理论之中汲取了众多的先进理论营养,并且由此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道德理论体系。马克思在基督教神学观的基础之上,经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康德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批判性继承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形态。

    (一)马克思道德观初具形态

    马克思在求学时段,将理想主义充斥于基督教神学中,应该抛开权利和利益,为实现人类的最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幸福贡献出自身的努力。马克思认为“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够给我们提供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追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我们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我们不能只考虑能够从中获取多少薪酬,而更多的是应该考虑如果将自己放入这个职业之中我们是否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所以我们应该选择能够有益于实现整个人类幸福的职业之中,而不是简单的获取报酬。这样的职业选择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而马克思道德观也正好刚萌芽。

    (二)马克思道德观的形成

    马克思在普鲁士的新书检查令颁布几个月之后写了一些回忆性的记录,马克思将新检查令当中存在的一些矛盾暴露出来。新检查令将基督教作为其保护的对象,对于那些违背社会公德、社会风尚习俗的将做出严厉惩戒。马克思认为:“通过剖析道德和宗教的本质,道德与宗教是对立的,道德是精神上的自我规范,宗教是权利的压迫。这种观点与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等思想家的观点是契合的。”虽然他们存在着不同的道德观点和道德体系,但是他们在道德领域之中坚持理性的原则是具有一致性的。他们对于宗教的理论、习惯和风俗等坚持的态度是不认同。在那个充满理性的时代,许多哲学思想家都人类要坚持在道德下进行自我约束,受理性支配的欲望才算是真正的道德,因此我们要坚持在理性约束下的道德准则。宗教是对人的精神进行约束的标准原则,换言之,宗教就是将人置于上帝的规定中行事,必须要遵守上帝制定的这一法律制度原则。哲学家之中坚持理性的道德原则,明确将宗教与道德二者之间划清界限,切不可以将二者之间模棱两可。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将自己剔除基督教神学领域,使自己进入了道德的理想性阶段。

    (三)马克思道德观的发展

    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角度观点,这种角度不同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对宗教的异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种批判形成了以人为主的道德观。这种宗教根源于在一个对面和超越的王国上安放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更加具体的就是安放于人自身之上。费尔巴哈是为了让人知道宗教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化使得人非人,把人的精神寄托于非人身上并不能够清楚地去认识人本身,如果不能从这种宗教异化之中解放出来,就不能去寻求真理。在致卢格的信中说:“我们全部的任务只能是赋予宗教问题和政治问题以适合于自觉的人的形态”。社会道德要主动适合于社会中人的发展需求。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之中表明了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并给予其现实和必然实现的可能性,其中宗教异化思想蕴藏了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将研究方向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面对无产阶级工人和资产阶级资本家之间的劳动异化关系,马克思对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将无产阶级工人看做是资本家生产过程中的配件。

    (四)马克思道德观的成熟期

    马克思在形态中表明:“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马克思的道德观点是从现实社会中的人出发的,只有现实生活之中的人才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意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逐渐的产生,生产和生活的内容上升到精神层面就是意识的表现,意识和思想观念是对于社会现实的反应体现。因此,马克思的道德观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人出发的,是人自身的产物,并非是不存在之物的产物,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内涵丰富的理论内涵。《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对资本主义社会在道德方面的滑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指出资本主义只是追逐利益的,并无其他,而得出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五、马克思道德思想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道德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指导建构核心价值体系、提高现实的人的社会地位、对于改善社会环境具有引导作用和稳定我国的社会发展,提高社会发展力,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中国梦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一)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重要转折点,应该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将其构建好,这样可以解决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动力支撑与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与日俱增,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对于国内外的影响都是极高的,对于国家内部我们可以提高国民的凝聚意识、化解人民内部的矛盾形成共识;对外我们可以获取国际认可,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所以我们要建立在马克思道德观的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建立是合理的与科学的,它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劳动优先、集体主义、公平正义和以人为本的基本标准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标准原则,为我们提供着方向和行为准则。

    (二)推动了“以人为本”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马克思所有理论学说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的道德方面的指向也是人的道德。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引,而且还对促进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道德观指引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又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全面解放,成为社会真正的主体。马克思道德观极大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构建。马克思认为,当新的社会取代旧的社会之后,检验新的社会是否合理,则取决于新的社会是否合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现实的人应该是道德建设的立足点,要注重人的道德方面的发展,要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将道德发展作为实现人发展的支点。以人为本不仅仅契合了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要求。

    (三)马克思道德观有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经济得到了有效发展,但是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就使得自然资源无底线的开采情况日益严重,进而严重损坏了生态平衡,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导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道德观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尊重和爱护自然,而并非是去无尽的向大自然索取和破坏应该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局面。恩格斯说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如果人们抛开道德,而对大自然进行无穷无尽的破坏和索取,那么最后伤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自由增强自身的环境道德意识,爱惜自然,才能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人类文明持续性的发展。这就充分的显示出了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人们的可持续增收的财富,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构建为前提,所以我们要在马克思道德观的指引之下建设一个人人向往的生态文明世界。

    (四)马克思道德观有利于促进我国和平稳定发展

    马克思道德观指出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了有效的规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在马克思道德观中人的全面发展促使人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使得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马克思道德观是一种人与社会持续发展、和谐公正的新型观念,国家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去制定各种政策,从而推动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在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拜金主义的盛行,是与马克思道德观逆向而行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强人们的社会道德教育,将马克思道德理论进行深入的贯彻。高质量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推动社会更加深入的发展。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之后就可以更好的实现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促进社会更好的稳定发展。由此可以逐渐的提高国民的素质,并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央编译局译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1-152,2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宋希仁.再論“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05:30-35.

    [9]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湖北:崇文书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