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日常生活的“诗意”

    张晗

    【摘要】《人生一串》是哔哩哔哩与旗帜传媒联合推出的一档烧烤美食类专题纪录片,其第一季与第二季均有超过7000万次的播放量,引爆收视狂欢,并始终维持在8.6以上的高评分,成为一部或可称为现象级的美食纪录片。但其成功不仅在于题材、拍摄及营销,更重要的则是对于“烟火气”或日常生活的“诗意”这一概念的挖掘与贯彻,以及视角下沉式的对于市井生活与人物的重视,这使其成为一部可进一步分析的文本作品。现以《人生一串》为例,分别从构成日常生活“诗意”这一概念的组成部分入手,分析作品的主题、内容及营销上的成功,最终重新复归这一概念,对这一概念进行阐发。

    【关键词】《人生一串》;日常生活;“诗意”;视角下沉

    2018年6月,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推出烧烤美食类专题纪录片《人生一串》并在B站播出,在一年之后成功登陆广东卫视,实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双丰收;2019年7月,由相同制作团队推出的《人生一串》第二季在B站首播,再一次迎来收视狂欢。截至2020年5月,《人生一串》已在B站播放量达7585万次,第二季更有9288.3万的播放量,并在播出后的一两年时间中,在豆瓣平台上仍维持着9.0与8.6的高评分,这无疑是需要给予足够重视的。本文正是从这一现象出发,基于该纪录片的内容进行思考,探讨该片的得与失。

    一、主题:向平凡生活致敬

    按照张同道在《中国电视纪录片50年》中的说法,我国的纪录片“从1958年起步,按照传播方式、美学特征、文化形态、媒介技术等指标考察,中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国家话语、民族记忆、个人表达与市场呼唤四个时期”[1]。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纪录片形式以纪实主义为主要表现手法,市场的影响力虽已凸显,但仍未使原有纪录片呈现方式产生根本上的冲击。进入新世纪后,电视的普及、连续剧形式影响力的提升,使得中国电视产业化全面推进,而纪录片也在此时真正开始全面接触市场,这意味着纪录片需要面对来自市场的挑战。

    “市场调控下的纪录片制作与发行必须要从商品营销的行为去考虑,而题材作为决定纪录片创作高低优劣的第一尺度,更需要创作者从创作伊始就以商业角度对前文所述的两种取舍过程加以观照、衡量”[2],而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的爆红,则向所有人证明了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在市场竞争下的可行性。2018年8月26日,总导演陈英杰在上海一席的演讲中讲道:“我们的夜宵是喧闹的、热辣的、烟火气很足的,它是靠着一种很强大的感染力,调动你的情绪,甚至让你找到某种归属感,这个劲儿才是我们夜宵主要的。”[3]

    “煙火气”“感染力”“归属感”,这些正是《人生一串》制作团队想要展现与传递的最重要的概念,他们希望将观众的目光引向身边那些平凡的人,去观察平凡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周遭世界。因为在这样的创作之中,受众可以在文本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就使得受众会产生强烈共鸣,文本的真实与虚构间的隔膜可以得到相对弥合。而“拍摄团队早早定好了地点选择标准:它要有烟火气,食物要给人们带去食欲的满足和快乐,要能引起观众共鸣。六个导演组横跨27个省份光顾了500多家烧烤摊,最后选出30个烧烤摊”[4],便是这一核心理念与真实性原则的最佳体现。

    二、内容:多种元素的考量与运用

    主题与核心理念的确定并不保证具体实践的顺利,正如陈英杰所说:“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功课,从烧烤是怎样一种化学反应,到牛身上不同部位的肉叫什么名字,到烧烤在全国的一个分布,以及它形成的原因,最后形成了一份现在看起来也很有品质的这样的一份参考资料。”[5]在做出详尽的参考资料后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正如前文所述,制作团队横跨27个省份,考察了500多家烧烤摊,最终遴选出30个。这样的“烟火气”并非简单的能指符号,在其背后充盈着多种元素的考量运用,每一种元素细致打磨的程度都决定了作品的上限。下面对这些元素进行简单梳理。

    (一)视点切入与语言运用

    在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观众很难不被作品中的视角、文案以及旁白的声音所吸引。《人生一串》所选取的视角仍是常见的第三人称视角,但也有不同之处,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舌尖上的中国》同样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视角,但你会发现这样的第三人称视角是一种高视角,是一种对于叙述对象采取俯视的角度进行解说,而《人生一串》则使用的是平视视角,采取与叙述对象处于同等地位的角度进行解说。

    除视角外,最为引人称道的则是被网友戏称的“百万文案”以及旁白(即总导演陈英杰)的烟嗓,在文案中出现大量单押的情况,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在第一季第四集《牙的抗议》的结尾文案:“跟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不怕喝高;筋头巴脑,缠绵撕咬,牙的感受,至关重要。”再搭配上旁白特有的烟嗓,在无意之中通向了中国过往的民间说书的传统。其“说书般的调侃语调,不仅使得该片整体显得更加接地气,同时给该片增加了一种诙谐幽默的味道。无论是调侃式的解说词还是与之搭配的说书般的配音,都充分展现出市井生活中的诙谐幽默”[6]。一如古代传统说书以“言”为主的叙事题材,“言”之于小说的多义性意味着可解读的多样性,而这在说书传统中正意味着语言与声音对日常市井生活进行穿透的可能性,构成日常生活中“诗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拍摄对象与摄影角度

    在《人生一串》中选取的拍摄对象也有大致的占比:70%烧烤,20%人物,10%故事。通过观察《人生一串》当中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会发现他们无形当中构成了一个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从这些店主的口中,我们不仅会听到“金句”,同时说得最多的则是“烧烤是需要慢功夫的”“店是需要守的”,这正与当下社会的“快”形成巨大反差,速度与密度之间的差异也在此处凸显。而在此基础之上如何进一步去理解、挖掘这样一个巨大的市井空间的意义,我想这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则是摄影角度的问题,在《人生一串》中,我们可以看到团队对于摄影角度的要求以及对摄影品质的追求,正如《人生一串》的摄影指导彭源所说:“首先,烧烤是暗夜美食,这个片子的调子有些昏暗,但不能脏;其次,我们拍的这些烧烤摊都有些年头了,有不少故事,它的环境不一定都是干净的,我们要拍出烟火气,但是不能拍得不干净。”[7]某种程度上这是通过自己的拍摄方式去对镜头下的对象进行调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同时,为了追求拍摄的真实性,一方面尝试采取一些被摄者的第一视角进行呈现,这在第二季第一集《您几位呀》中就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则是尽力避免所谓“摆拍”情况的发生,这无论是对于拍摄者还是被摄者都是一个难题,如另一位摄影指导徐天淳所说:“我们想做一些有人情味的东西,很多情况不可控,所以在拍摄的时候就只能抓,不能停,因为我们不想错过任何有意义的东西。这样一来,后期的数据量就相当于翻了3倍,现在的焦虑源头就在于我们要怎样准确地从数据海洋里捞出金子。”[8]数据量的翻倍不仅考验拍摄的数量,同时如何从这样的数据量中发掘出有质量的拍摄数据,而在最终呈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难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三)拍摄逻辑与摄影细节

    在观察《人生一串》的视频故事过程中,笔者始终存有一个疑问:究竟一集当中数个烧烤摊位为何会并置在同一集中进行呈现?如前文所述,制作团队从500家烧烤摊中遴选出30个,在这个基础上,会综合考量每一家烧烤摊的主打食品的特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归类,最终汇集为一集的素材。如果仅从线性时间与地理广域的角度去考虑,会很难有逻辑方面的发现,而这恰恰体现出烧烤这样的美食制作类型“野生”的特点,正是因为野生,如同杂草一般,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摊位与摊位之间的联系。

    同时对于一个摊位的展现,《人生一串》主要采取的是链状结构,即“生产—(运输)—制作销售—消费”的完整产业链逻辑。从“制作销售”环节,即从烧烤摊主出发,串连“生产”环节,如干豆腐店主、农民、肉铺店主等的关系,以及最终的“消费”环节,即食客的关系,而这样的关系并非如简易的链状结构进行呈现,不仅是金钱关系,在其中同样具有信任感和朴素的人情味。

    而在《人生一串》中,除了逻辑上的把握以及对食物的大量特写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对食客形象的刻画,尤其是嘴部动作的刻画。“证明某类食物是美食的最好方法,就是有大量的食客喜欢吃它。而观看食客们不断咀嚼的嘴的画面,可以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获得一种代偿性满足,食客不断咀嚼的嘴的画面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使观众对该美食的香和味产生了联想”[9]。而对声音的筛选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食客饱腹后发出的愉悦的叹息声以及打嗝声的保留,都会使观众在视听两个方面得到刺激,更加剧了观众的在场感。

    三、成功:新媒体下的营销策略与选择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纪录片作为文化产品的商业属性”。[10]哔哩哔哩(B站)2019年运营分析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视频仍然是移动端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排名第二的应用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哔哩哔哩CEO陈睿在“2019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上所做演讲时提道,“从去年Q4的财报来看,我们有9280万的月度活跃用户。其中18岁至35岁的人群占比是78%”,“关于我们的用户群体,有一个说法叫‘GenerationZ,叫Z世代,以90后、00后用户为主”。[11]

    《人生一串》的到来可谓正逢其时,B站独特的弹幕文化从某种程度上为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说《人生一串》凭借其题材、拍摄对象、图像呈现及旁白声音等多种元素的运用为观众营造出了“在场感”,那么弹幕的进入,则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作品与观众间的“次元壁”,打破了观众与观众间的个体感,由此形成了一个“场”“群”的概念。“这个‘群的概念告诉你,有很多人都喜欢这样的生活,这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大家都有一样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并不是你很独特。”[12]

    同时,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生态环境。如果借用列斐伏尔关于空间生产的研究理论的话,弹幕所形成的场域恰恰使得已完成的《人生一串》的作品重新开放,成为未完成的作品,并经由“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以及“表征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过程重新生产成为新的文本、作品,经历再一次的实在场域向虚拟场域,再到实在、虚拟场域混杂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观看者的观看愉悦度,同时也让被观看的对象感受到一种被认可。

    四、结语:日常生活的“诗意”

    《人生一串》的成功如前所述,是有着多方面因素的。它离不开制作团队在主题上的创新、制作方面的细致打磨以及营销策略的选取,但这些都是支撑“烟火气”或日常生活的“诗意”这一核心理念的组成部分,是使得能指符号不流于空洞的重要元素。《人生一串》真正想要传递的,正如陈英杰在演讲中所提到的关于《长安十二时辰》的例子——別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每天打交道的就是这样的老百姓,这样普通的生活。可能有人觉得他们微不足道,但我觉得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身边,我才感觉自己活着。”

    美或许在当下这样一个以加速、碎片、分层等为主的经济社会可以脱离其他领域而独立自足,但这些尝试视角下沉、从市井生活角度进行呈现的纪录片则告诉我们,美并非简单的一种提纯化的审美,而是需要经历人生当中的挫折、困难,需要在红尘中打一个滚。当在经受一系列艰辛过后,如果我们能够有能力对事物发出美的赞叹,那么这样的美才是更为复杂、多元、包容的概念;这样的诗意不仅仅是一种停留于考虑层面的审美化“诗意”,而且是在与日常生活发生真切联系后的一种呈现。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去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周遭环境,才能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更为深切的体悟。

    参考文献:

    [1]张同道.中国电视纪录片50年[J].电视研究,2008(10):13-16.

    [2]王鹏飞.纪录片题材选择研究[D].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13:11.

    [3]【一席】《人生一串》导演陈英杰:向平凡的生活致敬[EB/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W411Z7tv?from=search&seid=13577

    049898101053169.

    [4]龚卫锋,朱佩雯.人气味烟火气成就《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火了[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807/c14677-30213040.html.

    [5]【一席】《人生一串》导演陈英杰:向平凡的生活致敬[EB/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W411Z7tv?from=search&seid=1357

    7049898101053169.

    [6]汪洋.《人生一串》成功因素分析[J].视听,2018(12):72-73.

    [7]何苗,成宇迪.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彭源、徐天淳[J].数码影像时代,2017(6):91-97.

    [8]何苗,成宇迪.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彭源、徐天淳[J].数码影像时代,2017(6):91-97.

    [9]汪洋.《人生一串》成功因素分析[J].视听,2018(12):73.

    [10]哔哩哔哩(B站)运营分析报告[EB/OL].www.xinbu.in/6401.html.

    [11]直击|陈睿谈内容消费:Z世代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EB/OL].https://tech.sina.com.cn/i/2019-04-26/doc-ihvhiewr8418699.s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in&loc=10&r=9&rfunc=47&tj=none&tr=9.

    [12]何苏六.《人生一串》出圈之道:追求“真”构建“场”[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20(1):70-72.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