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内容思考

    【摘要】对生命教育的内容界定是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前提。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关注生命安全、促进生命发展、追求生命质量三个方面,三者的比例因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程度呈现出差别,实施的策略与方法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未成年人;生命教育;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0-0007-03

    【作者简介】王天文,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南京,210018)心理辅导中心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玄武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负责人(兼)。

    对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界定是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前提。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主张: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其核心在于教育理念,我们秉持的理念对教育内容起着基础性作用。生命教育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实践密切相关,其内容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生着变化。如早期人类从恐惧火到掌握、使用火来发展自身,就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层面转向提升生命质量的发展层面。又如不再回避死亡的话题,更多地把生存、生活、生涯等作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也是随着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进而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延伸。

一、生命教育内容的研究现状

    对生命教育内容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教育的核心是生存还是发展,范围是针对局部还是全部,对象是面向个体还是面向群体。对内容的争论离不开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界定。我国学者汤丽芳对“生命教育基本内涵的界定争论”概括为:专家学者们相继提出“本质论”“结构论”“主体论”和“现实需要论”。“本质论”观点持有者觉得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结构论”的提出者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分为肉体、精神和社会三个部分进行阐述;“主体论”认为应从尊重生命本身来诠释生命教育;“现实需要论”则注重让学生体验当下的积极精神感受。

    还有一些学者在上述争论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历史沿革的实践维度进行整合,比较集中的趋向在以下两类:一类认为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本质。此观点认为生命教育从人类诞生起,就在人类自体生存需求中得以诞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生存能力的持续提高,其内容从生存走向发展、从生理走向精神,形式也从当下的现实体验走向未来的情景预防。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理解为人类教育的开端就是生命教育,人类生存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命教育的历史。这种观点的反对者认为,生存教育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属于生命教育的基础形态。

    另一类起源于20世纪的西方死亡教育,主要是应对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受到毒品危害,自残自杀行为增多而出现的。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認为这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类型,这类生命教育的内容遵循其时代性不断扩大,并与当下连接。例如:毒品危害的形态已经不再局限于大麻、海洛因等早期产品,中期发展出“黄色”性污染,现在还包括了网络时代的弊端产物———网瘾。此类观点的反对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关注死亡教育,不能诠释生命的全貌,其关注点具有局限性;生命教育是普遍和多元的,不应该仅仅针对部分人群和危险性的行为;生命教育中要更重视人的德性、艺术、人文之教育。

    欧美的现代生命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直至今日,核心内容从最早期的死亡教育,开始向人的健康、品格、个性化、情绪、环境、生计和挫折等内容拓展。英国的生命教育突出全人培养与关怀的教育,以发展学生的灵性、道德、文化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正确地体认生命的可贵,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目的。澳洲等国甚至建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以此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生命教育。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各国基本都经历过“学者提出—个别学校实验先行—完善规范—总结推广”的过程,其中就管理体系而言,需要有清晰的教育目标、科学的教育内容、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科学的评估手段等。

二、生命教育观贯穿我国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纲要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秉持全面、积极、发展的态度,具体落实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指导未成年人迎接成长的挑战,学习应对各种压力和挫折的方法。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都渗透着注重生命安全和提升生命质量的内容,从质和量两个维度诠释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提出了生命教育实践方法和途径的具体要求。

    2007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总体目标定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件中直接提出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明确了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实施途径以及保障机制。其中保障机制主要涉及组织、资源、队伍、服务、政策及社会等部分。

三、从应然走向实然的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内容

    前文叙述的对生命教育内容的争论与变迁,是在“应然”层面上的探索,国家政策导向的制定则驱动我们从“应然”走向“实然”。那么,从“实然”的角度,我们该如何架构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内容?孙效智在其《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一文中描述:“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未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生命教育?我们可以在教师的信息汇总中更进一步探寻。

    幼儿教师:幼儿生命意识萌芽,要教会他们识别影响生命安全的危险行为、事件;认识到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爱护,从中体会生命的珍贵。

    小学教师:小学生有着仿佛用不完的精力和体力,还有着对生命乃至整个世界的好奇,并且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向上性。也正因为此,他们有时候会忘记生命安全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