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思考

方华 孙成武 黄山
[摘 要]区域文化的高度融合与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是实现区域共同繁荣的先决条件。因此,区域文化教育在东北亚共同繁荣的发展战略中占有基础性地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东北亚各国高校间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与区域文化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以高校区域文化教育为突破口,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主动服务东北亚发展,架设区域各国民心相通的文化桥梁,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共识、增进理解,进而有效推进东北亚地区的共同繁荣。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教育共同体;高校;东北亚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8)03-0106-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形势和区域局势的复杂变化,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与沿线国家发展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平等互信、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沿线各国在政治上互信互敬、经济上平等融合、文化上开放包容的和谐发展局面。”[1]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东北亚区域各国文化的深度融合;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中,取得推进东北亚区域共同发展的突破性成就,是我们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关于东北亚地区高等教育区域化问题的研究,引发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都提出了极具学术价值的理论观点。
中国学者单春艳、宋芳在《日、韩、俄等东北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及启示》一文中,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在东北亚区域主要国家中的发展趋势,指出:“加强东北亚区域各国高校间的广泛合作与互动,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提升东北亚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对于消弭区域各国间的分歧也能发挥重要作用。”[2](124~127)
加拿大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在《亚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功能、组织和政治途径》(Reg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Func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Political Approaches)一文中,构建了一个分析高等教育区域化进程的概念框架和系统模型——The FOPA Model(Func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Political Approaches),并在文章中结合模型,以亚洲为例,阐述了高等教育區域化的三个主要途径,并强调这三种途径相互关联,并在不同程度上相互作用。[3](113~127)
韩国学者边机勇(Kiyong Byun)和殷尚玄(Sangheon Um)在《东北亚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The Reg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Northeast Asia)一文中,回顾了近年来东北亚地区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结合由中、日、韩三国倡导并开展的亚洲校园计划(CAMPUS ASIA program),阐述了跨境高等教育的特征,并讨论了东北亚高等教育区域化进程对建立更广泛的东亚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影响与意义。[4](121~143)
日本学者北村友人针对亚洲“知识外交”和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重点侧重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国家“知识外交”的影响以及高校的知识、人力、物质资源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并拟在其研究课题中,构建国际高等教育和“知识外交”的理论框架。[5](234~239)
由此可见,实现国家富强和共同繁荣是东北亚各国的一致追求,而推进东北亚高等教育的联合对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旨在使东北亚各国高校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教育结构,确保在开放包容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区域各国高校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和文化育人功能,搭建区域文化交流和人才流通的开放平台,积极促进东北亚区域文化的广泛融合,保持东北亚文化发展活力,强化区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提升区域文化话语权,为东北亚地区的共同繁荣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当然,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区域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支撑。东北亚区域虽然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受到汉字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区域文化的历史同源性较高。东北亚高校作为区域文化发展的前沿,在推进东北亚区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则是推进东北亚区域文化融合与发展的有效方式和路径。
(一)东北亚各国广泛存在的文化基础和情感基础,为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前提条件
东北亚区域包括中、日、韩、朝、蒙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凭借天然的地缘优势,区域各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各国文化也在密切的商务交往中,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比较相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以及相对统一的价值观念。东北亚区域的主流文化普遍受到儒学、佛教的影响,历史渊源深厚,同属东方文化圈。[6](144~147)“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其文化受欧、亚两种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双重性,形成了介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 [7](91~94)近年来,伴随着东北亚区域内各国居民在移民、留学、边境贸易、劳务输出等领域内更为频繁的交流,文化的融合更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众的区域归属感日益强烈,对区域经济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充满期待,渴望进一步增强区域合作,形成区域发展合力,早日在世界经济舞台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广泛存在的文化基础和情感基础,焕发出强烈的区域归属感和凝聚力,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东北亚各国高校对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为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东北亚各国高校普遍高度关注高等教育区域化相关问题的研究,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开展相关课题的学术交流与互动。2010年11月,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英国、蒙古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校长出席了在杭州召开的“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东北亚分会2010年年会”,会议以东北亚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高等学校的合作为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东北亚区域内各国相近的文化传统能够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无限的发展空间,各国高校应本着更加开放的态度,进一步增强合作,早日建成区域内各国高校的国际合作机制。”[8](93~96)2011年11月,在“东北亚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日、韩、俄等国的学者围绕“新世纪东北亚国家的社会变动与教育改革”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中山大学的冯增俊教授指出:“应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东北亚区域的教育合作模式,……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推进东北亚区域的文化融合”;[9](93~96)日本新潟大学的相庭和彦教授认为:要依靠教育的途径有效增进区域各国间的互敬互信,了解区域内各国人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习惯,培养对既尊重他国文化又对区域文化具有深度认同的国际型人才。”[9]2015年5月,中、日、韩三国政府主导实施了“亚洲校园”计划(CAMPUS Asia),三国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着力培养亚洲新一代的卓越人才。[10]这些先进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理论指导和借鉴作用,为以高校文化教育为突破口,率先实现区域文化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提供了现实机遇
“一带一路”是促进沿线各国全方位协同发展、增进彼此信任了解的共赢之路和友谊之路。[1]“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东北亚区域各国高校在新世纪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教育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1]的发展理念,为东北亚各国的文化互鉴共荣提供了政策对接的有效载体,为各国高校广泛开展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鼓励沿线国家积极弘扬丝绸之路开放友好的协作精神,深入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学术互动和人才培养合作”,[1]为东北亚各国高校的文化教育合作指明了合作方向,搭建了有效平台。由沿线国家47所知名大学共同组成的“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在合作框架内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协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培养国际型人才,这一教育创新合作模式也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12]所以,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抓住历史机遇,开放和开展文化教育,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以推动东北亚区域各国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东北亚各国高校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意义
“东北亚区域拥有17亿人口,是亚洲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中心。”[13]東北亚各国高校以“一带一路”为发展契机,灵活发挥区域文化同源性优势,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在区域文化融合和人才培养方面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全面支撑。[14]
(一)有利于增进东北亚各国民心相通,提升东北亚文化话语权
东北亚区域内各国间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现实情况复杂,一体化进程中经常呈现出合作与对抗并存的态势,区域深度合作步伐缓慢。“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情感基础。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灵活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与育人功能,积极统筹各方资源,全面促进东北亚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增进东北亚各国民心相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情感裂痕,化解彼此间的情感障碍,为实现区域各国间的深度合作奠定更深厚的情感基础。
(二)有利于“东北亚文化”和“一带一路”理论创新,为区域发展提供特色人才支撑
深刻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主动抓住发展机遇,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有利于集合各国高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和人才资源,在校际间开展更为密切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国际化的视角深挖东北亚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积极探索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途径。东北亚各国高校的深度合作还有利于深化青年学生对东北亚历史、文化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对“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深刻领悟,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和坚定信念,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涵养,在青年学生间形成强烈的区域文化自觉,营造充满凝聚力的文化氛围,以在区域未来发展中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主体作用和勤奋、坚韧、创新的东北亚精神,实现东北亚区域的共同繁荣。
(三)有利于扩大中华先进文化的影响,实现东北亚区域的共同繁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其中很多经典思想和道德理念可为东北亚各国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这一文化交流平台,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东北亚各国学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全面、立体、真实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提升中华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使东北亚各国客观地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立场和态度,增进东北亚各国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从而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各国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区域的和平发展,实现区域的共同繁荣。
三、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原则及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东北亚区域实现全面深入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高校应抓住历史机遇,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根据东北亚地区及高校自身的具体实际,采取正确的对策和措施,积极探索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引领与育人作用,共创东北亚区域合作新局面。
(一)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原则
1.“民心相通、共谋发展”原则
“一带一路”是共谋、共建、共享之路,没有众星捧月,只有齐头并进。东北亚各国应依据“民心相通、共谋发展”的原则,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充分团结各方力量,完善文化交流体系,共建文化互动渠道,增进区域各国民心相通,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以文化促发展,弥合情感,共谋共建,增强区域文化话语权,协调推动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2.“政策引领、高校主导”原则
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要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制定各国关于构建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对接政策,完善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总体布局,把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引向深入。要以高校区域文化联合教育为主导,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和文化育人作用,对接“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文化融合需求,促进区域高校文化教育合作向纵深发展,主动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服务区域共同繁荣进程。
3.“交流合作、文化育人”原则
东北亚各国文化资源众多,共性突出,个性鲜明,文化交流合作潜力巨大。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应本着“交流合作、文化育人”的原则,广泛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搭建文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活跃各国高校文化教育氛围,深化文化教育合作,切实提升区域人才的文化素养,扎实培养既了解东北亚文化又兼备国际视角的“一带一路”特色人才,突出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支持东北亚区域协同发展。
4.“开放包容、全面创新”原则
东北亚各国高校在“一带一路”的宏大愿景下,应积极面对东北亚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凝聚共识,共担命运,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进各国高校在区域文化教育领域实现联合互动。要集合各国高校的文化创新优势,开放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实现文化融合共识,拓宽合作渠道,攻坚克难,在未来发展中逐步形成东北亚高校区域文化教育特色,打造区域合作的崭新平台,加速科研成果的创新转换,为实现区域全面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
(二)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思路及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是增进东北亚区域文化融合,促进区域间合作共赢的重要途径。通过在高校间率先实现文化开放合作,使东北亚的青年学生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观察东北亚,了解东北亚,热爱东北亚,为“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共同发展培养知识丰富、思想开放的事业接班人,为区域全面合作奠定文化和情感基础,有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使區域各国携手共同迈进世界舞台中央。
1.积极开发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联合科研项目
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还是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在具体实践中都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东北亚各国高校应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大胆创新,组建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专门科研基地,鼓励各国高校联合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的合作,推进构建联合课题研究,主动攻克科研难题,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支撑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为解决区域现实问题提供指导思路和解决方案。
2.制定联合培养计划,打造区域文化教师队伍
精良的区域文化教师队伍是培养区域化特色人才的前提保障。东北亚各国高校应统一制定区域文化教师联合培养计划,加强区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通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联合培养项目,增进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升区域文化教学水平,打造一支掌握东北亚区域主要语言、熟悉东北亚文化、思想活跃、具备在各国高校进行无障碍交流授课能力的区域文化教师队伍,实现区域文化在高校间的流动与融合。
3.制定东北亚区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共同体高校的相关学科学分互认
制定东北亚区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是构建东北亚高校文化教育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必要路径。在实施“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应全面整合东北亚各国高校的学科优势,广泛开发教学资源,围绕区域文化特色人才培养计划,贴近区域生活实际,设计完整科学、富于东北亚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应依托课程体系的构建,全面提升高校区域文化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对东北亚区域文化的切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文化教育效果。各国高校应为区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推行打造流动学习平台,逐步实现共同体高校相关学科的学分互认,完成从文化学习到文化实践的过渡,为东北亚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4.搭建学生无障碍交流平台,促进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各国高校应广泛开展全面的校际交流活动,积极促成学生间的民心相通,让区域内的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多样发展的东北亚,增强情感体验,从而自觉坚定区域文化自信,主动承担起东北亚区域发展使命。如,通过为各国学生搭建方便快捷的社交网络平台、定期举办东北亚青年学生论坛、鼓励学生开展跨国联合科学调研活动等,使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跨越空间和历史障碍,实现区域文化在下一代东北亚建设者中的深度融合,增进了解,化解矛盾,为区域协同发展奠定合作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第4版。
[2]单春艳,宋芳:《日、韩、俄等东北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及启示》,《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第3期。
[3]Knight, J: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Asia Pacific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16.
[4]Byun, K. & Um, S:Emerging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in East Asian Higher Education. Springer, Dordrecht. 2014.
[5][日]北村友人:「アジアにおける「知识外交」と高等教育の国際化に関する実証的研究」,東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附属学校教育高度化センター 研究紀要, 2015.
[6]李英武:《交融互动和而不同——东北亚文化合作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长白学刊》,2007年第2期。
[7]雷丽平:《东北亚文化圈中的俄罗斯文化》,《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3期。
[8]盛正发,雷鸣强:《东北亚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高校合作——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东北亚分会2010年会综述》,《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2期。
[9]梁荣华,张德伟:《东北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动向——“东北亚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10]中新网:《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出席“亚洲校园”项目启动仪式》,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5-13/3884408.shtml.
[11]教育部门户网站:《“亚洲校园”试点项目评审结果正式公布》,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111/126420.html.
[12]新华网:《47所中外高校共建“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http://www.xinhuanet.com/2015-10/17/c_1116855419.htm.
[13]汪洋:《携手开创东北亚经贸合作新局面》,《吉林日报》,2015年9月2日。
[14]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http://www.moe.edu.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责任编辑 朴哲希]